“鯰魚”是如何織好襪子的?——一座工業園裏的大學畢業生創業啟示錄
- 發佈時間:2016-05-08 09:13:48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長春5月8日電 題:“鯰魚”是如何織好襪子的?——一座工業園裏的大學畢業生創業啟示錄
新華社記者孟含琪
吉林省遼源市2005年被列入國家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之際,勞動密集型的襪業作為接續替代産業成為重點培育目標,東北襪業紡織工業園應運而生。近年來,隨著2000余名敢於創新創業的大學畢業生的加盟,這個工業園不斷發展壯大,成為全國最大的棉襪生産基地,走向高附加值的産業新時代。
記者在這個園區獲悉,由2000余名大學畢業生領辦的企業佔園區企業數和産值比重分別達25%,成為産品升級、行銷創新、産業轉型的“鯰魚”。
葆泰襪業的創始人唐本文已擁有一家小有規模的襪業企業。唐本文2009年在長春工業大學服裝設計專業畢業後來到襪業園創業,當時他只有12台襪機為其他企業做代工、年産值200萬元。2012年下半年,他打造了自己的品牌,從“給人代工”成“招人代工”。他説:企業具有一定市場經驗和資本後,要想繼續發展必須創品牌。目前,他名下的工廠50多名工人滿負荷生産,一年産能達800萬雙,産值1200萬元。
“園區內從代工轉向創品牌、尋找新利潤增長點的企業不在少數。其中,大學生反應最迅速、品牌做得最‘響’。”東北襪業園副總經理朱貴新説。
這些大學畢業生善於用供給側改革的思維尋找市場空白。有的將襪子疊成玫瑰花形狀、裝入不同節日紀念禮盒銷售,産品廣受年輕人歡迎;有的企業生産成本百餘元的奈米材料襪子,直接瞄準高端商務人士市場……園區的大學生“小老闆”總是能不走尋常路,讓一雙雙小襪子獲得更多青睞。
在提高産品附加值的同時,不少大學畢業生將眼光瞄準電商,積極拓展銷售渠道。張亮是2009年園區招收的首批創業大學畢業生,最初依靠傳統模式生産,後向電商成功轉型。他已開了三家襪品網店,日營業額達6000余元。“今後我還要轉向訂單式銷售,降低成本,使企業生産運營更科學。”他説。
為了完備産業鏈條,園區與國內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合作在網上建立東北首條産業帶。1990年出生的張祚城畢業于吉林大學,目前正負責産業帶項目運營,他和團隊發揮技術優勢,將平臺打理得頗有人氣。“我剛畢業就來到園區做了項目負責人,園區給予大學生充足的空間施展才華,讓我們獲得更多認同感和成就感。”
遼源並不是一個大城市,為了吸引更多大學畢業生紮根,政府和園區想了不少“金點子”:投放資金降低門檻支援大學畢業生零成本創業;政府協調金融機構推出“襪業通”“襪業貸”等定向信貸産品,提供14億余元創業貸款;開設辦稅、貸款、證照年檢的一站式服務,打開綠色通道……畢業于延邊大學的王英鑫初來創業時,身上只有500元創業資金,如今已買了2套房子和2台車。“多虧了園區無條件的支援。”他説。
“2016年是企業的創新年,大學畢業生將在生産、産品、管理等各環節釋放更大的能量和智慧。”園區副總經理李秀芬説,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火熱氛圍中,大學畢業生將借助“網際網路+”為襪業園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