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航太:讓太空閃耀更多紅五星

  • 發佈時間:2016-04-24 03:4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航太事業創建60週年。60年來,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太、探月工程,中國航太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在4月24日首個“中國航太日”到來之際,讓我們展開這張讓國人驕傲、世界尊重的中國名片,看看中國航太有哪些最新進展和規劃!

  “三高”成就民族品牌

  中國航太已經成為象徵著高技術、高品質、高可靠的民族品牌。

  讓我們先看看中國的航太器。

  從1970年4月24日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以來,我國衛星研製能力不斷提升,經歷從無人航太器到載人航太器,從人造地球衛星到月球探測器,從低軌道飛行到繞月球軌道飛行,從短壽命工作到長壽命飛行等技術發展歷程,形成了載人航太、導航定位、深空探測、通信廣播、對地觀測、氣象預報、空間科學與技術試驗七大類航太器研製業務。衛星的技術水準、應用水準以及長壽命、高可靠性逐步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

  “目前,我國現有的在軌航太器近150顆,到2020年,我國在軌航太器數量將超過200顆,列世界第二位。”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陳學釧説。

  再看看中國的火箭。

  從常溫推進到低溫推進,從串聯到捆綁,從一箭單星到一箭多星,我國火箭的運載能力覆蓋高、中、低各種軌道,我國自主進入空間的能力正步入世界先進行列。中國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從長征一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至今,已經進行了第226次飛行,前100次發射用時37年,而後100次僅用了7年的時間。

  “特別是‘十二五’期間,我們共完成86箭138星的宇航發射任務,較‘十一五’期間翻了一番,發射成功率達97.7%,也創造了世界最高的發射成功率。”陳學釧説,“現在,我們的年均宇航發射次數超過17次,而‘十三五’期間,年均發射數量將達到30次左右”。

  高技術、高品質、高可靠,“三高”成就了中國航太的民族品牌,讓中國航太打入國際市場。

  自1990年4月7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將美國休斯公司製造的“亞洲一號”衛星成功送入軌道,實施首次商業發射服務以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經為2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衛星組織實施了43次國際商業發射,發射了49顆衛星。在提供發射服務的同時,我國還實現了衛星的整星出口。其中包括委內瑞拉、尼日利亞、巴基斯坦、玻利維亞、寮國、白俄羅斯等國的9顆衛星。

  “挑戰”點亮科技之樹

  根據規劃,未來十年,中國航太要迎來的挑戰可真不少。雄心勃勃的中國航太人,正在用探索宇宙的豪情將科技樹上的技能點一個個點亮。

  我們將建設中國的空間站。

  按載人航太工程規劃,今年我國將完成研製併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2017年,將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交會對接,驗證空間站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2018年前後,將完成研製併發射“天和一號”空間站核心艙,這是我國空間站建造的重要起點;隨後發射兩個實驗艙與“天和一號”空間站核心艙交會對接;2022年前後,中國將完成空間站建設,成為繼國際空間站(超期服役)、和平號空間站(已退役)之後的全世界第三個在軌組裝的空間站。預計到2024年,隨著國際空間站的退役,中國將成為唯一在太空擁有空間站的國家。

  我們將採回月球的土壤。

  按探月工程計劃,2017年,我國將完成“嫦娥五號”飛行器的研製和發射任務,從月球採集月壤並返回地球,屆時我國將成為全球第三個自主掌握月球探測返回技術的國家。2018年,我國還將用“嫦娥四號”飛行器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為人類完善月球檔案資料。據悉,載人探月工程的論證與立項工作也正在進行中。

  我們將探測遙遠的火星。

  我國首次火星全球遙感與區域巡視探測任務已獲得國家批復立項,這將改變火星上沒有中國探測器的現狀。航太科技集團五院黨委副書記、新聞發言人王中陽透露,目前航太五院正在開展火星探測器的研製任務,計劃于2020年從地球飛往火星,一步實現“繞、落、巡”工程目標,對火星進行著陸巡視探測。

  我們將布設更犀利的天眼。

  “十三五”期間,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繼續發射衛星,計劃在2020年前後完成全球組網,為全球用戶提供衛星導航高品質服務;我國將研製發射“高分六號”“高分七號”等5顆衛星,全面完成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建設;我國還將基本建成技術先進、全球覆蓋、高效運作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實現40顆左右遙感衛星、25顆左右通信廣播衛星在軌穩定運作,提供空間資訊服務。

  我們將探索更深奧的宇宙。

  “十三五”期間,我國將發射更多的空間科學衛星。繼去年底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上天后,今年4月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又成功發射並返回,前者有望在暗物質探測和宇宙線物理這兩大科學難題上取得重要突破,後者將在微重力條件和空間輻射條件下的物質運動及生命活動規律方面取得創新成果。

  中國科學院重大任務局副局長于英傑説,“今年下半年,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和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也將先後發射升空,我國空間科學探索將踏上新征程”。他還透露,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進行了2030年前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未來將有更多空間科學衛星陸續出現。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中國航太,正在用腳踏實地的努力,鑄造著探索星空的偉業。(經濟日報記者 佘惠敏)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