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英文化大臣坦承與性工作者交往:通過交友網站結識

  • 發佈時間:2016-04-14 07:24:00  來源:新華社  作者:專特稿  責任編輯:羅伯特

  英國文化、媒體和體育大臣約翰·惠廷代爾12日出面回應媒體對他一段往事的報道,承認3年前曾與一名妓女談過戀愛,但堅稱當時不知曉對方職業。

  惠廷代爾當時雖未出任文化大臣,卻也是英國議會下院文化、媒體和體育特別委員會主席,對媒體有一定監管權。一些人因而質疑,熱衷報道名流緋聞的英國報紙為何當初明知這一醜聞卻“集體噤聲”?

  【“毫不知情”】

  英國新聞網站Byline本月早些時候披露,惠廷代爾曾與一名職業妓女談戀愛。

  這名現任文化大臣12日公開談及這段往事,稱自己2013年8月至2014年2月曾和一名經交友網站結識的女子交往,“她與我年齡相倣、住得很近”。

  惠廷代爾強調:“那時,沒有任何蛛絲馬跡顯示她的真實職業是什麼,直到我察覺有人想把我的故事賣給小報後便結束了這段戀情,這是一段讓人有點尷尬的往事。”

  惠廷代爾現年56歲,離異,有兩個孩子。他去年5月出任文化大臣,此前在議會下院分管文化、媒體和體育特別委員會。

  【達成“默契”?】

  英國廣播公司報道,英國《每日郵報》《太陽報》《星期日獨立報》和《人民報》早在幾年前就獲知惠廷代爾與妓女談戀愛的事,只不過從未曝光這條花邊新聞。

  英國前影子文化大臣、工黨成員克裏斯·布賴恩特説,多家媒體都掌握了這一線索,卻又集體噤聲,這不禁讓人猜測:這些媒體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以此為把柄“要挾”惠廷代爾,進而對他如何履行媒體監管職責加以左右;或者説,惠廷代爾在獲知媒體抓住自己的“小辮子”後,在履行職責時主動“示好”以換取對方就這樁醜聞保持沉默。

  “(這就)好像媒體有意在惠廷代爾頭上懸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布賴恩特説,“他完全有權擁有私生活,但他應該在知曉(有人想把這件事賣給小報)後馬上辭去監管媒體的所有職務。”

  布賴恩·卡思卡特是一名倡導對媒體施加更嚴格監管的民間人士。他認為,惠廷代爾就任文化大臣後作出了一系列受媒體歡迎的決定,“公眾不能再信任他的判斷,無法再信任他可以獨立作出涉及媒體(監管)的決定。事情的重點不是約翰·惠廷代爾的私生活,而是為什麼媒體沒有報道他的事”。

   【首相力挺】

  就自己與媒體達成“默契”的説法,惠廷代爾12日強調,與妓女交往一事“發生在他就任文化大臣很早以前,也從未影響自己在這一內閣職位上作出的決定”。

  另外,英國政府也表態稱,惠廷代爾是“單身男士、有權享有私生活,首相戴維·卡梅倫十分信任他”。

  在媒體評論員、前任報社編輯羅伊·格林斯萊德看來,那4家媒體沒有報道有關惠廷代爾的醜聞或許是因為受到“萊韋森調查”的約束。

  “萊韋森調查”是指英國資深法官布萊恩·萊韋森2012年發佈的一份針對本國媒體行為的調查報告,呼籲以法律為支撐,設立獨立機構,實現媒體自我監管。

  這項調查因《世界新聞報》竊聽醜聞而起。2011年7月,《衛報》披露,英國少女米莉·道勒2002年失蹤後,《世界新聞報》非法竊聽道勒的語音信箱以獲取獨家消息,致使道勒母親誤認為女兒還活著。隨後,竊聽醜聞持續發酵,不少名人成為犧牲品,導致《世界新聞報》關張,民眾對媒體道德提出質疑。

  格林斯萊德説,這些報社可能各自進行了法律諮詢,都注意了自身行為準則,“這次報社做了對的事”,而輿論卻在關注它們為什麼沒有報道醜聞,“未免有點太過苛責”。(杜鵑)(新華社專特稿)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