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3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旅融合開出致富花

  • 發佈時間:2016-04-13 03:31:0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趙武強本報記者鄧俐

  近日,重慶市鄉村旅遊發展大會在銅梁區召開。談起這次大會,銅梁區農委主任黃光亮感慨地説:“市裏的大會在銅梁區召開,是對我區農旅融合發展花經濟的充分肯定。”

  在區旅遊局,記者見到2015年銅梁區鄉村旅遊統計報表上的一組數據:接待遊客606.92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實現21.19億元。休閒觀光農業旅遊的收入,在全區農業總産值的佔比中,超過了40%。更可喜的是,今年1月下旬,銅梁南城街道黃桷門村的“奇彩夢園”,獲得了4A級鄉村旅遊景點的稱號。至此,全區的休閒觀光農業旅遊,已有4A級景點2個,3A級景點2個,2A級景點6個。

  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徑

  “農業與休閒觀光旅遊的融合,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徑。”黃光亮介紹説,“近幾年來,銅梁在這條路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白天觀賞農業風光,晚上觀田園燈展。在銅梁侶俸鎮“三色·鄉下時光”現代農業科技園,1200畝的土地上,從今年元旦開始,白天夜晚遊客不斷。

  這座由重慶三色幼教集團投資打造的集現代農業科技展示、少兒農業科普及戶外活動、休閒觀光農業旅遊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自2015年國慶開園後,目前接待遊客已超過10萬人,門票收入340萬元,旅遊綜合收入已超過3500萬元。

  銅梁區探索的休閒觀光農業旅遊路徑,是通過以花為媒發展現代農業,增加特色農業資源。然後利用農業資源,延伸出休閒觀光旅遊産業。而今的銅梁區,在5個鎮街分別建成的上千畝的荷花、桂花、牡丹、玫瑰、臘梅園和奇彩夢園花海成為遠近聞名的景區,通過現代農業産業與旅遊産業的有機融合,引領傳統農業向多元化的現代農業轉變,吸引著社會資本、人才等要素,向土地上集中。讓土地成倍、甚至成10倍地提高産出,同時也讓農民增收。

  走進土橋鎮慶林村“愛蓮湖濕地公園”,2000多畝的成片蓮藕田,與亭臺閣榭、鄉村酒店、荷文化館、濕地植物科普大觀園等融為一體。

  “從2012年開始,我們已先後投入數千萬元,把全村的農田、鄉村道路等進行了改造。把過去的傳統農業,轉變為了一三産業融合的現代農業。”“愛蓮湖濕地公園”的投資者、重慶龍邦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邦齊説,一張門票30元,2015年共接待了遊客20萬人次。陳邦齊介紹,目前,公司還在往接二連三的路子發展,正在利用荷葉、蓮子、蓮藕等,進行荷葉茶、蓮子八寶粥、藕粉等的加工。

  “農旅融合這條路徑,已在全區推廣。”銅梁區農委負責人説,到2015年底,規模在500畝以上農旅融合的項目,全區已有177個,融合的總面積已達18萬畝。

  融合助推美麗鄉村建設

  在銅梁區,一個農旅融合的項目,往往改變了一個村農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

  顧興春是銅梁區城南街道黃桷門村的村民,因為重慶威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村裏實施的“奇彩夢園”項目,徹底改變了她家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

  以前,她家居住的是單門獨戶沒有衛生設施的農家屋,收入主要靠種糧種菜。自從“奇彩夢園”項目進來後,她家搬進了新建的黃桷門風情小鎮一幢200多平方米的樓房裏,利用底樓的門面,辦起了一家為遊客服務的餐館,年收入8萬多元。她丈夫也在“奇彩夢園”裏務工,年工資收入3.5萬元。

  2011年,威凱公司進入黃桷門村,通過土地流轉,在總共4.8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進行農旅融合的開發。公司投資,先在所開發的農業景區旁邊,建起了一座樓上居住、樓下是商業門面的風情小鎮,423戶村民改善了居住條件的同時,還總共擁有了1300多個商業門面的資産。

  在安置好農民後,公司對所流轉的土地,以農旅融合的方式,進行景區式開發。在景區裏,建觀賞花卉、四季果園、供城裏人體驗的家庭農場等。

  這些有休閒旅遊功能的項目建起來後,以農業景區的方式對遊客開放。從2014年國慶節開始,已總共接待遊客180多萬人次,其中2015年的旅遊營業收入就達1285萬元。

  在公司獲得旅遊收入的同時,村民也從中獲益。目前,已搬到風情小鎮上居住的村民中,已有180多戶利用商業門面,辦起了餐飲、客棧、旅遊商品店等。同時,還有600余村民在景區裏實現了就業。

  “農旅融合,已開始改變我們全街道的農業生産方式。”城南街道黨工委書記朱華友説,目前為止,全街道已建起和在建的農旅融合項目共有32個。全街道的4.2萬多畝土地中,已有3.2萬多畝被集中流轉出來,進行農旅融合的現代農業開發。

  這種農旅融合的現代農業開發,還改變了農村基礎設施和鄉村的面貌。記者在銅梁區的城南、土橋、少雲、東城等好幾個鎮街的村裏採訪時,發現凡是農旅融合的村,農田裏都配套有噴灌甚至滴灌等水利設施;田間的道路,都進行了硬化;而村民的農家院,也進行了美化和凈化,展現出新農村的風貌。

  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在銅梁區少雲鎮高碑村,有一座開發面積為2200畝的“百合戀園”。

  “在這2200畝土地上,每年獲得的農産品産值有1500萬元,延伸出來的休閒觀光旅遊收入有2500萬元。”投資開發這一項目的重慶旭優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柏治兵説。

  在這片土地上,該公司通過種植百合、沙仁、黃秋葵等中藥材和高檔蔬菜,農業産值比傳統農業增長了數倍。同時,利用中藥材、高檔蔬菜等農業資源和水庫、小山等自然生態環境,獲取比農業産業本身更高的收益。

  “農旅融合,不僅增加了旅遊收入,同時也成倍地提升了農産品的價格。”黃光亮説,據統計,農旅融合項目區農業的平均畝産值,比傳統農業區的平均畝産值提高2000元以上。

  區農委的這一統計數據,在實行農旅融合的鎮得到了證實。侶俸鎮鎮長馬良嬡介紹,該鎮的三色、牡丹園等3個農旅融合的現代農業園,所佔用的土地是全鎮土地面積的1/7,2015年裏共實現農産品和旅遊收入7億元。而其餘6/7土地上所實現的總産值,只有5.8億元。

  農旅融合使農業增效。陳邦齊算了一筆賬:園區裏的魚塘供遊客來垂釣,每斤12元,而市場價只有5元;荷塘裏的藕,因為有了遊客,不僅不愁銷,價格也比其他地區的高出20%左右;旅遊還帶動了周邊農産品的銷售和價格提升,當地農民種的李子,賣4元一斤,比外面的高出1倍。

  農旅融合,還有效地促進了當地農民增收。馬良嬡説,進入農旅融合項目區的農民,可以從三個方面實現增收,一是土地流轉租金增收;二是在園區內務工增收;三是自己所種農産品價格提升增收。

  不僅項目園區的農民增收,還帶動周邊農民增收。以“三色·鄉下時光”項目為例,不但讓項目所在地的保鄉村農民大幅度增收,還帶動了周邊的文曲、石河、新學、水龍4個村的農民,通過農産品價格的提升等增收,這幾個村的農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高出其他村2000元左右。

  據銅梁區農委的統計,2015年,農旅融合發展項目,帶動了當地農戶共增收10.74億元,每人平均增收近6000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