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把脈”中國工程教育 規模世界第一,如何實現量質齊升?

  • 發佈時間:2016-04-13 01:30:4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將新聞進行到底

  文·本報記者 許 茜

  在高教體系中,工程教育素有“三分天下有其一”之稱。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中國製造2025”重大發展戰略,工程教育能否及時跟進、主動適應?工程教育品質可否支撐我國製造業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近日,教育部發佈了最新的《中國工程教育品質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14年工程教育在校生規模佔全國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生總數的38.2%,本、專科工科專業布點數分別達到15718個和23875個,規模位居世界第一。

  單從數據上看,目前中國工程教育體量領先,在規模優勢下工程教育品質狀況如何?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深化改革?讓我們從這份新鮮出爐的《報告》中一探究竟。

  扭轉工程教育科學化傾向

  工程教育品質的好壞要拿其“産品”——畢業生説話,那麼目前我國工科生品質如何?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指出,《報告》內容顯示工科畢業生的能力“短板”問題突出。

  能力“短板”短在哪兒?《報告》通過對10000多名工科學生、600多名工科教師、150多名工學院院長、500多家用人單位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工科畢業生在專業知識、邏輯思維、工具使用、研究能力、職業道德等方面的表現得到企業充分肯定,但在前沿知識、創新能力、外語交流能力、分析解決工程問題能力、行業法律法規意識等方面表現的評價相對較低。《報告》還對照國際工程教育品質標準評價,其結果也指出在設計或開發解決方案、溝通兩項能力上工科畢業生存在的不足,僅有64%的專業畢業生具備較強設計或開發解決方案的能力,63%的學生具備較好的溝通能力,反映在工程實踐、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競爭與合作能力方面的劣勢。

  這塊“板子”是怎麼變短的呢?相關專家指出,這一結果反映了我國工程教育的傳統優勢,也折射出工程教育對工業發展的現代需求適應性存在不足。工程教育歸根到底是面向行業企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可是現在大學裏的教育卻呈現過度科學化的症狀,學校的課程目標脫離了工業需求,培養的學生應用實踐能力和技術水準相對薄弱。

  那麼,如何才能扭轉目前工程教育科學化傾向,回歸工程教育本身呢?

  對此,本次《報告》中提出了兩點對策:首先,構建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課程體系。改變以往的以知識傳授為本的教學思路,向概念性理解和自我導向學習進行轉變,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構建知識礦建,鍛鍊思維能力,滿足工業發展環境下的社會需求。其次,健全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的能力結構。在加強工程研究、設計、提出解決方等“技術”能力培養的同時,還需關注工程環境影響、工程倫理、團隊協作等“非技術”方面的能力培養,以適應未來工程綜合化、系統化的發展趨勢。

  深化校企合作培養高品質人才

  近年來,在國家相關政策引導下,企業從工程教育的“用戶”逐步向“參與者”轉變,將行業發展需求反饋到人才培養過程中,與高校共同完成人才培養任務。《報告》對526家用人單位參與校企合作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目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仍以提供實習條件等傳統形式為主,佔比達到70%。企業在培養目標制定、課程體系修訂等工科人才培養核心環節的參與比例不超過30%。32%的企業表示,迫切需要出臺支援企業參與合作的法律法規和財稅優惠政策,推動企業更加廣泛、深入、穩定地參與校企合作育人。

  此外,目前校企合作的不足還體現在對工科生的評價上。針對工科畢業生品質,《報告》對企業和教師、學生兩大群體分別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用人單位對工科畢業生品質總體認可,知識水準、通用能力、工程能力、綜合素質的滿意度平均分達到68.29。但工科教師和學生對自身滿意度評分相對更高,分別為71.7和73.53。《報告》指出,其間的“差距”反應出高校對工科人才培養品質的評價和工業界存在錯位,需要引起高度關注。

  對此,鐘秉林表示,這反映出工科畢業生品質總體得到用人單位認可,但對現代工程發展需求適應性不足。

  長期以來,工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與行業發展相脫節的問題,“節”在哪,如何“連”起來?《報告》作者認為,工程教育發展至今,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而我國工程教育長期以來的積弊之一,就是校企合作教育的認識、保障、執行、效果都存在不足,造成教育脫離産業實際,工程人才培養形成結構性矛盾。

  針對産學合作問題,《報告》提出了三點建議:一要提高企業對産學研合作的認識,提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要加大産學合作教育專項經費投入,主要用於企業建設各種産學研合作基地和平臺,高校改善與實驗、實踐教學相關的設備條件,開展企業、勞動力市場、人才培養等多方面數據資訊收集和發佈,更好地推進産學研合作。三要制定並完善保障産學合作教育的政策法規制度,明確校企合作活動中各個主體的權利和義務,保護高校、企業、其他社會機構的合法權益,為高校和企業合作培養工程技術人才提供政策支援和法律保障。

  用國際先進理念和標準引領改革

  《報告》用國際實質等效標準評價工科專業,結果顯示,專業在學生、培養目標、師資隊伍、支援條件四個方面完全達標的佔比超過79%,而在持續改進、課程體系、畢業要求三個方面則不到60%,集中反映在校企深度融合、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品質保障體系有效運作等方面存在不足。以課程體系為例,實踐教學改革任務依然艱巨,體現為實習課程未能提供充足有效的實踐平臺,企業專家參與畢業設計(論文)指導尚未完全制度化、規範化。

  此外,鐘秉林還特別強調,工程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有待加強。《報告》顯示,師資隊伍能夠滿足教學需求,但青年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尚需加強。主要表現在,部分青年教師工程實踐經驗有限,教師培訓機制亟需完善;吸收行業企業專家作為兼職教師機制不健全、隊伍不穩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程專業對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針對上述問題,鐘秉林表示,我國工程教育品質對工業發展創新引領不足,未來需要精準發力,用國際先進理念和標準引領改革,為建設製造強國提供“動力”和“源泉”。

  從2006年起,我國開始借鑒、吸收國際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如,基於畢業生能力培養的CDIO模式和基於成果導向模式),國內一批基礎較好的工科類院校積極參與引入和試點工作。同時,近年來風靡全球的“MOOCs熱”也刮進了工科教育,推進工科專業線上實驗教學模式落地。用“網際網路+”變革工程教育現有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報告》建議,未來工程教育還需擴大開放力度,逐步實現工科教育學歷互認和工程師互認,提升中國工程教育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