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水農村變了樣
- 發佈時間:2016-04-11 05:38:10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4月7日,《經濟日報》記者來到地處河谷地區的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米籮鎮俄嘎村,該村的潤永恒獼猴桃基地裏,長長的枝條上擠滿了淡黃色的花朵。村民萬發艷頭戴遮陽帽、肩挎水壺,正踮著腳尖給獼猴桃花授粉。
“管理得好,果子産量就能高點,我們年終分紅就能多點。”既是基地工人,又是基地股東的萬發艷告訴記者,“如今與以往給別人打工大為不同了”。
2012年,俄嘎村農民以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入股,與煤炭行業轉産企業合作組建貴州潤永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成獼猴桃基地6700畝,收益按比例分成。
萬發艷也將家中的4畝山地入了股,雖然前5年收益不大,但每年也能從中得到每畝500元的保底分紅,同時在基地裏打工,每月能掙上2000多元,“進入豐産期後,收入肯定會更多。”萬發艷高興地説。
“公司與農民是一種新型的利益共同體關係,企業的發展效果與農民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關。”潤永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胡君告訴記者。
六盤水市地處烏蒙山區,喀斯特地貌突出,石漠化區域佔國土面積的32%,山高溝深,耕地破碎,農業生産條件相對較差,脫貧任務較為艱巨。六盤水市委書記李再勇表示,“我們在推進扶貧攻堅中,發現農村資源分散、農民分散、資金分散,致使有限的資源被閒置,財政投入效益也不高,産業發展難以上規模,與當前農村經濟規模化、組織化、市場化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發展內生動力不足,導致出現大量‘空殼村’”。
另一方面,大量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以家庭為單位已難以完成整個農業生産過程,加強協作是大勢所趨。
為喚醒沉睡的資源、集聚分散生産要素,形成脫貧攻堅合力,六盤水從2014年開始大面積實施“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改革,通過股權紐帶把農村各種資源整合到産業平臺上,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增加了農民的工資性和財産性收入,增強了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資源變資産”就是村裏將集體土地、林地、水域等自然資源要素,通過入股等方式把過去的“死”資源變成了“活”資産。
“資金變股金”就是在不改變資金使用性質及用途的前提下,將各級財政投入到農村的發展類、扶持類資金等,量化為村集體或農民持有的股金,投入各類經營主體,享有股份權利,讓“散”資金形成合力,放大使用效益。
“農民變股東”,就是農民自願將個人的資源、資産、資金、技術等,入股到經營主體,參與分紅成為股東。
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六盤水市83個鄉鎮(街道、社區)、35個農業園區全部推行“三變”改革,共有5.13萬戶貧困家庭、16.6萬貧困人口參與其中,帶動22萬貧困人口脫貧。
通過“三變”改革,村集體的經濟收入也不斷增多,進而服務村民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去年,六盤水市全面消除了“空殼村”,村集體經濟規模平均達到23.8萬元,最高的達到1031萬元。
盤縣岩博村採取“資源變股、以債轉股、村民持股”的模式,先後建起了酒廠、火腿加工廠等5家村辦企業,村民足不出村便能擁有入股分紅和務工收益兩份收入。截至去年底,該村的集體資産增加到了5600萬元,村集體經濟規模將近430萬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1.41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首富村和全國文明村。
通過推進“三變”改革,六盤水市還培養了一批職業農民,成為致富帶頭人。
盤縣普古鄉舍烹村的農民企業家陶正學,2012年回村帶領鄉親成立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三變”模式,先後發展起藍莓、刺梨、獼猴桃等産業,聘請農業專家現場指導,參與生産的農民在田間地頭學到了果樹管理技術,勞動技能明顯提升。村民每天坐著公交車上班,成為家門口的“上班族”,賺錢、顧家兩不誤。
李再勇説,“實踐表明,‘三變’改變了主要通過土地流轉發展經營的方式,既讓經營主體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又使農戶通過以承包地入股成為合作社、企業等經營主體股東,由過去旁觀者變為主動參與者,促進農戶與經營主體聯産聯業、聯股聯心”。
為抵禦可能遭遇的風險,從今年起,六盤水市、縣兩級財政連續3年每年分別安排5000萬元專項預算資金,重點用於融資信用擔保、農業保險等風險保障。
據了解,六盤水市探索出來的“三變”改革路子,目前已在貴州省其他市(州)試點推廣。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