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謠言知多少?
- 發佈時間:2016-04-08 01:30:29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打破砂鍋
《家長注意啦,新型毒品!專門針對兒童,千萬當心,看到必轉!》《這7種肉,醫生已禁,比砒霜還毒》……這些常在朋友圈裏流傳的文章,往往被證實是謠言。請關注——
日前,中山大學大數據傳播實驗室聯合微信安全團隊發佈《微信年度謠言分析報告》,報告中選取了一些在微信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文章,事實上,它們都被證實是謠言。
辟謠的“幹不過”傳謠的
《報告》對5條單條閱讀數最高的文章進行簡要分析。這5條謠言的單條閱讀數都超過千萬,再加上被多個公眾號轉發,其傳播影響力可謂巨大。
其中,《家長注意啦,新型毒品!專門針對兒童,千萬當心,看到必轉!》一文中提到,江西九江警方在一家酒店查獲60多包偽裝成橙汁跳跳糖的新型毒品,專門針對兒童。這種毒品遇水即溶,即衝即飲,與各種飲品混合後口味都不發生變化,甚至香味都相似。
儘管《重慶晨報》對此進行了辟謠,稱公安機關還未發現這樣的新型毒品,網上係誤傳。實際情況是警方查獲了許多跳跳糖和橙汁包裝的毒品,但這些是吸毒嫌犯自己將毒品K粉放在了包裝袋裏,並未在市面上流行,更和“針對兒童”無關。然而這條微信還是在朋友圈裏瘋傳。
另一篇題為《家裏的這兩種液體一旦合體,馬上死亡! 速速擴散!》的文章則描述了北京王女士清潔馬桶時,倒入潔廁靈又加了84消毒液,王女士隨後暈倒,搶救無效死亡!醫院診斷為氯氣中毒。文章中説,500克84消毒液,加400克的潔廁靈,可産生約15升氯氣,大量氯氣在狹小的空間內足以使人致命。
針對該條謠言,《廈門日報》有辟謠,稱潔廁靈和84消毒液混合後,所發出的刺鼻味道確實是氯氣所散發的氣味,不過謠言對此有所誇大。人體吸入氯氣時,會出現流淚、咳嗽等生理反應,正常情況下會本能地躲開。即使是在密閉的衛生間裏,同時使用84消毒液和潔廁精會産生氯氣,但也不可能一次倒入很多,産生出大量有毒氯氣,還一直保持不動,持續吸入氯氣。
同樣,儘管權威媒體已經援請專家進行了辟謠,但還是辟謠文章的流傳遠遠少於謠言的傳播。
傍晚、寒暑假是謠言高峰期
報告顯示,謠言發佈的高峰集中在一天中的傍晚、一週中的週四、一年中的寒暑假。在這些相對閒暇時間,人們更加有空進行閱讀和分享,也為謠言傳播提供了更多可能。
報告還以技術手段分析了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間,微信中被舉報次數較多的2000多條疑似謠言文章,對其中的600多條謠言進行了人工編碼。研究發現,其中比例最高的是失實報道類,佔比達31.4%,主要包含社會政策/秩序、經濟狀況等內容;其次為健康養生類,佔15.1%,主要涉及食品安全、疾病和健康養生等內容;再次為奇聞趣事類主題,佔比13.5%,主要涉及各類迷信怪談和八卦等。
而在傳播形式上,誇張的圖片、驚悚的標題幾乎是謠言的“標配”。約95%的謠言都未申請原創,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公眾號編輯申請原創保護意識不強,但也很能説明大部分謠言都是公眾號之間互相轉載。
中山大學大數據傳播實驗室主任張志安教授表示,如果網民更多了解謠言傳播的週期性和內容化粧術,就更容易識別和過濾謠言。該報告通過研究謠言的文本與傳播特徵,期望能幫助大家更好地識別謠言、澄清謠言;通過了解謠言傳播心理動機,期望能從源頭上減少人們的焦慮和不安全感,繼而消除謠言。“我們和微信長期合作進行謠言研究,就是想用科學和資訊素養來防範謠言的危害。提高資訊透明度,解決人們切實擔憂的問題,提高人們的科學素養和媒介素養,使人們真正擁有安全感和信任感,才是治理謠言的根本方法。”
公募選題研究治理網路謠言
報告顯示,這些網路謠言的大肆傳播利用了人們不同的心理動因。如健康養生類、人身安全類、財産安全類的謠言中,主要利用了人們的焦慮與恐懼心理;奇聞趣事類謠言中,則包含了許多迷信內容,該類謠言同時包含焦慮與恐懼、希望與慾望兩種動機。如此一來,不僅攪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也影響了社會穩定和網路生態環境。
張志安認為,謠言為了吸引眼球獲得點擊,常常誇大其詞,故意喚起人們的不安與恐懼。不過,每條謠言的産生,都有其社會背景與心理動機,因而謠言並不完全是“洪水猛獸”,某種程度上看,它是社會的“晴雨錶”,體現出公眾對某一方面資訊的渴求。因而,了解謠言、減少謠言、防範謠言,是值得去做的事情。
對此,微信安全團隊將聯合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宏博知微正式設立“辟謠研究基金”,以公募議題共同研究的方式,對網路謠言的研究者進行支援和資助,近期將會公佈選題細則和具體要求。
微信安全團隊表示,目前微信對於謠言的抑制已經初步有了體系,但是未來的路還很長,今後,將持續積極聯合各方,不僅要通過研究謠言的文本與傳播特徵,來更好地識別謠言,控制謠言;更要通過了解謠言傳播心理動機,從源頭上減少人們的焦慮和不安全感,消除謠言。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機構能夠共同來維護網路生態安全,對謠言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