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5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那些年可能傳過的謠

  • 發佈時間:2016-04-03 01:29:44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人們經常會對經驗之事主觀臆斷並得出錯誤觀點,這種情況很普遍,不僅會傷害自身,還會阻礙科學進步——

  1997年,南韓西南部醫生開始用超聲方法對甲狀腺癌做早期篩查。由於只需30到50美元,這一篩查服務很快擴展到全國,查出的甲狀腺癌病例也隨之飆升,從1999年每10萬人中5例升高到2011年的70例。2/3的確診者選擇了甲狀腺切除手術,而術後終生需要服藥,且會帶來副作用。

  高成本、廣泛的公共衛生計劃可能拯救生命,但這一次卻未必。目前,甲狀腺癌雖然最常見,但死亡率卻只有十萬分之一。南韓醫生曾在2014年提議停止甲狀腺癌篩查,而南韓甲狀腺協會認為,篩查和治療是基本人權。

  很多國家都認為,不管對什麼癌症,早期檢查能挽救生命,這一觀點已成為一種不變的信念。

  盲目信仰癌症篩查只是一個例子。人們堅持著各種有關人體生物學與行為的觀念,科學家們也不例外,即使有證據證明那些觀念是錯的。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科維裏心腦研究所所長尼古拉斯·斯皮策説,科學家們以為自己很客觀,不會相信某些傳説或謠言,但其實他們也會。

  這些謠言通常從一個事實的種子開始,逐漸擴大。加上人們的希望或擔憂,如對死亡的恐懼,它開始變形、擴大而失真,謠言就成長興盛起來。謠言會造成傷害和浪費;還會誤導或遏制有前景的研究,而辟謠的工作又相當複雜。

  最近,《自然》雜誌專門調查了5種長期流傳的謠言,以及它們的起源和影響。英國布裏斯托爾大學神經科學與教育專家保羅·霍華德説,科學家應努力破除謠言,也有責任遏制新謠言的産生。“我們需要深入了解謠言最初是怎樣産生的,為何如此普遍而持久。”

  謠言一:不管什麼癌症,篩查能挽救生命

  對於易患某些癌症,如肺癌、宮頸癌、結腸癌的高風險人群,定期篩查是有利的,但不是對所有癌症都是如此。然而一些病人和醫生卻堅決捍衛著那些無效的檢查。

  早期檢查能挽救生命的觀念起源於20世紀初,當時醫生們發現,如果在剛出現症狀時就能發現並給予治療,治療效果最好。隨後的邏輯飛躍是,腫瘤發現得越早,生存的機會就越大。美國癌症協會首席醫官奧蒂斯·布勞利説:“我們還在媽媽膝上時就受到過這樣的教導:治療癌症的方法就是及早發現並切除它(腫瘤)。”

  但對甲狀腺、前列腺和乳腺癌等,大型隨機實驗證據表明,早期篩查並不像宣傳的那樣能挽救生命。如考克蘭臨床對照實驗數據庫中對5個前列腺癌篩查做的評估,總共341342名參與者,結果顯示篩查並未顯著降低死亡率。

  “人們好像只是在想像事實,癌症發現得早一定是好事。但並非對所有癌症都是如此。”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安東尼·米勒説。米勒主管加拿大國家乳腺癌篩查研究25年,對近9萬名40歲到59歲婦女做了檢查,發現每年的乳房X光片檢查並沒有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因為有些腫瘤不管何時查出並治療,都會導致死亡,而且侵入式的早期檢查還有很多副作用。許多癌症發展緩慢,如果不管它也不會造成什麼損害,而人們為了終結風險採取了不必要的甲狀腺、乳腺和前列腺切除術。所以在整體水準上,利益(挽救生命)沒有大於風險(死亡或不必要的治療)。

  然而對癌症患者本人來説,查出腫瘤並切除掉很可能讓他們覺得,自己的生命被挽救了,這些個人體驗讓錯誤觀念一直存在。年齡及其他風險因素能從定期篩查中得到什麼利益,一直是腫瘤學家們爭論的話題。

  布勞利説,目前把這麼多精力放在篩查上,減少了對癌症研究的投入。“對於乳腺癌,我們已花了太多時間爭論40歲還是50歲(開始篩查),而不是更好的檢查方法上。”比如什麼方法能查出長得更快而不是更慢的腫瘤。美國加州斯坦福預防研究中心流行病學家約翰·羅恩尼蒂斯説,根據對19種重大疾病的篩查來看,很少有哪種真的降低了死亡率。

  要讓人們改變行為是很難的。美國新罕布希爾州達特茅斯衛生政策和臨床實踐研究生的吉爾伯特·韋爾奇説,很多人寧願每隔幾年去做一次快速篩查,也不願通過更好的飲食和鍛鍊來預防癌症。醫生和病人都認為,篩查簡單且對健康有好處。其實篩查並不會降低患癌風險。

  謠言二:抗氧化劑是好的,自由基是壞的

  1945年12月,化學家德翰·哈曼的妻子建議他讀一篇題為《明天你可能更年輕》的文章,這激起了他對衰老的興趣。幾年後,哈曼成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助理,他靈光突現地産生了一個想法,衰老是由自由基造成的,自由基是一種會導致細胞損傷的活性分子,是身體新陳代謝的副産品。

  科學家圍繞著自由基衰老理論及其推演的抗氧化劑爭論不休,抗氧化劑是能中和自由基的分子,有利於身體健康。到上世紀90年代,許多人還在服用抗氧化劑做補充,如維生素C和β-胡蘿蔔素。

  然而到了本世紀初,試圖構建理論的科學家遇到了令人困惑的結果:産生過多自由基的轉基因小鼠和正常小鼠的壽命幾乎一樣,而産生過多抗氧化劑的轉基因小鼠壽命並不比正常小鼠更長。這是第一次反面數據的回擊,倫敦大學學院的戴維·傑姆斯在2003年才首次發表反面研究結果。隨後的一項人體研究表明,補充抗氧化劑會抑制鍛鍊身體帶來的保健效果;另一項相關研究顯示其死亡率更高。

  但這些結果都沒有影響全球的抗氧化劑市場,2013年市值達21億美元,據預測到2020年會增加到31億美元。傑姆斯説,這是個巨大的市場。由於人們可以從中牟利,所以使得氧化和衰老的概唸經久不息。

  今天,大部分研究衰老的人都同意,自由基會導致細胞損傷,但這似乎是人體對壓力的正常反應。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一位新陳代謝研究人員邁克爾·利斯托説,這一觀念仍在阻礙著公眾從自由基中獲益。

  謠言三:人類腦部異常大,有更多神經元

  人腦的優勢通常被歸功於其超大尺寸,以及其中神經元和輔助神經膠質細胞的密度。

  然而這些都不是真的。美國佐治亞州艾默裏大學神經科學家羅莉·馬利諾説,我們特意挑出了讓人類佔據上風的數字,相比于同樣大小的動物,人腦是它們的7倍大。但小鼠和海豚的腦比例和人類一樣,還有些鳥的腦比例更大。

  華盛頓特區喬治·華盛頓大學生物人類學家切特·舍伍德説:“人腦符合比例放大法則。我們有一個按比例放大的靈長類腦部。”甚至連細胞數量也被誇大了:論文、評論和教科書中經常説,人腦有1000億個神經元;而精確檢測提出,這一數字更接近860億。這聽起來像是個湊整的錯誤,但140億個神經元差不多等於兩隻獼猴腦神經元數量的總和了。

  人腦與其他靈長類動物腦的不同之處在於,智人進化使其大腦皮層有了額外擴展,擴展部分與思維和語言功能有關,其他腦區的神經結構與功能也發生了獨特改變。

  人腦獨一無二是因為其有更多神經元,這一謠言對神經科學家很不利,因為這樣人們就很少去探索其他可能性了,舍伍德指出,能量代謝、腦細胞發育速度、神經元長距連接等都是人類與眾不同的地方,相對來説似乎與神經元總數沒什麼關係。

  腦科學領域專家已開始探索這些方面,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人腦連接體計劃”以及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藍腦計劃”,正努力從連接方式上理解腦功能,而不是大小。

  謠言四:用個人偏愛的教學方式,會學得最好

  人們還賦予了大腦其他神秘特性。一個謠言就是,如果用個人偏愛的方式去教導他們,他們會學得最好。比如有些人通過口頭指導方式學得最好,而視覺偏好者通過圖像方式學得最好。

  這個謠言有兩個真實的地方:許多人對獲得資訊的方式有所偏好,證據顯示,當教師提供多種感官資訊時,教學效果最好。結合人們對學習和自身獨特性的渴望,製造謠言的條件就成熟了。

  霍華德-瓊斯説:“學習方式具備了成為謠言的一切條件:事實的種子、情感偏見和一廂情願的想法。”荷蘭開放大學教育心理學家保羅·克什納也説,就像糖果、色情片和電視一樣,“你的偏好不一定對你有好處,只是更適合你”。

  2008年,4位認知神經科學家回顧了支援和反對學習方式論的科學證據。只有少數研究對此觀點進行了嚴格檢驗,其中大部分顯示,用個人偏好的方式教學並無益處。其中一項研究的作者寫道:“在眾多流行的教學方法之間作比較,我們認為,個人偏好的方式更有效的觀點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

  然而,提倡某些學習方式的書籍和測驗並未停止,這是個獲利的行業。科學家也助長了這一謠言的傳播:過去5年來,有360多篇論文引用過學習方式論。

  過去幾十年來,對教育方法的研究顯示,能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確實存在,包括讓學生自己總結或解釋概念。看起來幾乎所有人(除了有學習障礙的群體)以圖文結合的方式都能學得最好,而不是單獨用其中一種。

  然而,學習方式的謠言使這些有證據支援的觀念很難進入課堂。例如當霍華德-瓊斯對教師們説要打破學習方式論的謠言時,他們通常不願意聽。“他們滿臉失望的表情。教師們在這些觀念上投入了希望、時間和精力,以後對有科學證據支援的教學方式就失去了興趣。”

  謠言五:人口數量呈指數增長

  人們對人口過多的恐懼從1798年托馬斯·馬爾薩斯時代就開始了,他預測不加控制的指數級人口增長會導致饑荒和貧困。

  但人口沒有、也不是以指數方式增長,將來也不可能這樣,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的人口研究員喬爾·科恩説。目前世界人口增長速度只有1965年前的一半。現在估計有73億人,預計2050年會達到97億。人口增長速度會導致世界末日的觀念一直存在。如著名物理學家阿爾伯特·巴特利特從1969年至今做過1742場演講,都是關於人口指數增長及其嚴重後果的。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資料,全球食物增産的速度超過人口增長。單是人類種植的穀物就能養活100億到120億的人口。然而在全世界範圍內,饑餓和營養不良仍然存在。科恩説,因為約55%的糧食用於飼料、製造燃料及其他材料,或被浪費掉了,剩下的也不是平均分配,富人多而窮人少。

  “人口過多實際上不是人口太多,而是貧困問題。”美國企業研究所人口統計學家尼古拉斯· 埃伯斯塔德説,然而社會學家和生物學家不去研究貧窮為何存在,如何可持續地支援不斷增加的人口,而是自説自話,爭論人口過多的定義和原因。

  科恩對破除人口過多及其他無處不在的謠言並不樂觀,但他同意儘量阻止未來的誤導性觀念是值得的。當一位研究人員的推論超過了另一位研究人員得出的較狹義推論時,就像自由基,謠言就産生了。斯皮策稱這種現象為“演繹外推”,會導致很難消除的錯誤觀念。為了預防這種情況,“我們要確保每個推論都經過證實,不會超出數據範圍”。除此之外,霍華德-瓊斯説,還有溝通問題。科學家需要有效地溝通觀點,排除簡單的、精簡過的資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