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鄭州統籌城鄉發展破解“城市病”“農村病”

  • 發佈時間:2016-04-01 15:10:26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鄭州4月1日電(記者郭久輝)這個春天,新鄭市辛店鎮人和村家家戶戶改廚改廁,村裏統一鋪設了上下水管道,污水處理站和垃圾收集站即將啟用。擁有晚清建築民居的人和村是鄭州市56個永久保留的歷史文化或自然特色風貌村之一,村支部書記高建中告訴記者:“我們村既要保留住歷史風貌,留住鄉愁,也要基礎設施‘城市標配’,提高村民生活品質。”

  人和村的景像是近年來鄭州市統籌配置城鄉生産要素,構建四級城鎮體系,實現以城帶鄉、城鄉協同發展的一個剪影。新型城鎮化建設使鄭州市中心城區實現“消腫”的同時,帶動縣城和新市鎮快速崛起,新型社區和保留村公共設施“城市標配”,使大批農民就地城鎮化。

  城鄉一體規劃 規範生産生活生態空間

  作為1億人口大省的省會,擁有960萬人口的鄭州,因長期規劃建設滯後,同全國許多大城市一樣出現了城市承載功能嚴重不足的“大城市病”、農村發展乏力的“農村病”。同時,作為全國首批“劃定城市開發邊界”的14座城市之一,“攤大餅”式發展已無出路。

  “‘大城市病’和‘農村病’的‘病根’是城鎮體系不合理,城鄉二元體制阻礙了要素流動。鄭州唯有全域謀劃,統籌城鄉,走大中小城市、新型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新型城鎮化之路。”鄭州市委書記吳天君説。

  2012年以來,鄭州把城市和農村一起規劃,把國民經濟發展、城鄉建設、土地利用、産業佈局、生態環境“五規合一”,編制了“一主、一城、三區、四組團、41個産業集聚區、26個新市鎮及219個新型社區和56個歷史文化、自然特色風貌村”全域規劃,確立了“都市核心區-週邊縣城組團-新市鎮-新型社區和保留村”四級現代城鎮體系。

  鄭州市規劃局局長楊東方説:“這一規劃的核心是清晰城鎮、産業和生態邊界,明確主城區和開發區、衛星城的功能分工,形成有機聯繫的大中小城鎮群。”

  按照規劃,鄭州加快構建新型城鄉關係。主城區以基礎設施建設和大棚戶區改造為重點,提升城市功能,工礦企業、批發市場外遷,功能外疏。縣域則依託産業集聚區和新型社區,承接産業轉移和農民居住創業就業。

  城鄉一體的“暢通工程”是城鎮體系的有力支撐。3年間,鄭州新建或改擴建“兩環31放射”路網、10條快速通道、7條國省道及近1500公里縣域道路,把主城區與周邊組團和鄉村連接起來,形成1小時通達各縣城,90分鐘通達鄉鎮的交通圈。登封市企業家趙先生説:“離鄭州機場七十多公里,以前要走近2小時,現在快速路加高速路50分鐘。”

  主城區內380多個城中村拆遷,177家批發市場、幾十家企業外遷,節約出土地近20萬畝,為256所中小學、306處衛生機構、231處文化場所、421處環衛設施和266條斷頭路打通騰出了建設用地,主城區綠化率、供水及污水處理能力全面提升,尤其作為城市發展兩大新引擎的鄭東新區和航空港城快速崛起。

  功能向縣下延伸 生産要素向下流動

  鄭州依託分佈在各縣市的産業集聚區,進行産業梯次佈局。主城區重點發展高端製造業和服務業,縣域發展先進製造業及勞動密集型産業。據此,鄭州市一批工礦企業和批發市場外遷,為主城區“消腫”的同時,有力拉動縣域産業和人口聚集。

  如滎陽市産業集聚區承接原本在鄭州市區的上市公司“白鴿”和磨料磨具研究所等企業和機構,打造超硬新材料産業基地;新密市服裝産業集聚區吸納了一批服裝企業,使以“輕紡城”著稱的鄭州紡織業脫胎換骨,轉型升級;新鄭市則引資建起華南城商業物流綜合體,承接市區幾十家批發市場外遷。

  各縣市圍繞主導産業招商引資,承接産業轉移,快速崛起。如今,鄭州6縣市綜合實力囊括了河南省前幾名。産業帶動就業,全市七成以上農村勞動力轉産至二三産業,基本實現就業不離家,就地城鎮化。近5年鄭州新增114萬城鎮戶籍人口大半是在縣級市和新市鎮落戶,6個縣級城市人口都超過30萬,大中小城市協同性增強。

  中國社科院《城市競爭力藍皮書》顯示,鄭州在全國294個城市中的排序,由2011年的54位前移至2014年的19位,並躍居省會城市第5位。

   創新權益保障 農民就地城鎮化

  在中牟縣最偏遠的刁家鄉付李莊社區,村民任偉民説:“以前老村莊臟亂差,有新房,無新村,姑娘外嫁,小夥子找對象難,現在搬進了新型社區,生活跟城市一樣,鄰近的開封尉氏縣的姑娘找到府來相親。”

  記者看到,新型社區一般5000至10000人口規模,房型各不同,但公共設施一律“城市標配”。水電、天然氣、有線電視、幼兒園和小學、衛生室、科技文化中心、銀行和超市等一應俱全,垃圾和污水集中處理。目前,鄭州1994個行政村參與社區建設,已有100萬群眾入住。

  農民變市民的核心是權益保障。鄭州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集體所有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等“老三權”變現途徑,使“權益隨人流動”。在確權登記的基礎上,耕地有償流轉,以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置換新型社區的商品房,集體收益實行股份合作制的村莊和農民越來越多。鄭州農村土地流轉率達24.4%。

  鄭州還探索推進戶籍市民化、管理社區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保障一體化等制度創新,使樂意在城市落戶的農民順利市民化。近5年,鄭州城鎮化率由63.6%提高到69.9%。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