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産品並非都靠譜
- 發佈時間:2016-03-31 11:32:15 來源:福州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記者歐陽進權
本報訊 到銀行買理財産品,在很多人看來是靠譜的事,實際上並非如此。銀行理財産品在迎來爆髮式增長的同時,也因兌付問題頻頻被推向風口浪尖。一家信託公司為深圳一家國有銀行“定制”的一款投資理財類産品在逾期19個月後,目前面臨著兌付難題,不少投資者還遇到了理財産品被提前終止的情況。記者昨日採訪中獲悉,在銀行銷售的理財産品,並非都是銀行的,很多是銀行代銷的,此類代銷産品風險較高,投資者要注意甄別。
榕有投資者被提前終止理財
昨日在榕多家銀行人士表示,目前他們未出現過逾期未兌付的情況,但是理財産品被提前終止的情況時有發生。
據介紹,去年以來股市連續暴跌,一些理財産品的凈值跌破預警線,導致銀行陸續發佈理財産品提前終止公告。
福州多名投資者反映,他們收到過來自銀行的理財終止短信,稱投資者所購買銀行理財産品提前清算,有人明明辦理的是一年期理財,結果沒幾個月就被告知要終止了。比如一家股份制銀行就發佈過7款理財産品提前終止資訊,包括5款外幣理財計劃和2款人民幣理財計劃。
記者了解到,此前50款理財産品在短時間內集中提前終止。其中,招行上榜次數最多,佔全部被提前終止理財産品數量的一半。排在第二位的是中信銀行,一共有10款。外資銀行中,渣打銀行一共有6款産品。廣發、建行、平安和交行也有産品提前終止。出現産品提前終止的,以股份制銀行居多,佔全部提前終止産品的80%。
銀行理財並非都是“親生”
“在銀行賣的理財産品,並非都是親生的。”第三方理財監測平臺銀率網分析師閆自傑告訴記者,在銀行銷售的産品並非都是銀行的産品(業界稱“親生的”),不少是銀行代銷的(業界稱“收養的”),現在很多産品是銀行代銷其他金融機構的,而並非是銀行自身發行的産品,比如保險、基金、貴金屬理財等。
據分析,這些“收養”産品的秉性各不相同,有的宣稱收益率很高,但最終能否實現取決於經營情況,所以購買時要看清産品管理人是誰。
閆自傑支招説,到銀行辦理理財要懂得三個“常識”:不要認為銀行賣的都是銀行的産品;收益分固定或浮動兩種;産品的流動性差異很大。
從收益來看,固定收益型的風險較低、實現預期收益率的概率較大,適合風險承受能力中等的投資者;浮動收益類理財産品的收益能否實現要看具體的情況,風險較大,部分浮動收益型理財産品常常在宣傳單頁中標注各種高額的預期投資回報,投資者要看清資金投向配置,不要被高額的假設收益所迷惑。
流動性則體現了理財變現能力,包括能否提前贖回,或者是在市場上轉讓等,投資者要事先弄清怎麼辦理、費用如何計算等問題。
記者昨日採訪中還獲悉,一些機構對理財資訊的披露不足,不少投資者反映他們在産品到期後才關注理財收益是否兌現。
據銀率網2015年至2016年的持續跟蹤結果顯示,在12家全國性銀行中,多達7家的理財資訊披露品質較差。目前各商業銀行對理財産品的資訊披露渠道、資訊披露詳細程度、資訊披露的及時性等依然沒有統一的標準,都由商業銀行自行決定,銀行理財産品資訊披露存在的問題可歸納為四點:不全面、不穩定、時滯性和藏得深。
比如不全面主要表現在僅公佈部分産品的資訊、公佈的資訊中內容不全面(不能包含理財産品的關鍵資訊)、公佈的資訊內容無實質意義(例如運作公告為“産品運作情況良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