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百年老街變遷錄

  • 發佈時間:2016-03-31 07:00:10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開欄語??

  百年間,在南國邊陲偉人故里,中山人民依託毗鄰港澳的優勢,敢為天下先,用勤勞、勇敢、智慧,將一個珠三角傳統農業縣發展成為珠江口西岸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城市,並孕育出中國近代四大百貨公司的創始人,為中國商業書寫了輝煌燦爛的一頁。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輝煌的歷史,已日漸被世人淡忘。一家老店,一門老行當、一位老工匠,都是一個故事,一代記憶,或者一個品牌,他們共同鑄造了一個地方獨特的商業文化。

  如今,站在新時代的一端,回望過去,儘管多數過去的老品牌經過歲月的沉澱真正成為了歷史,但仍有一些類似于“福壽堂”、“咀香園”等耳熟能詳的老字號在風雨百年後頑強生存。

  它們得以流傳至今的背後,有嫺熟精湛的技術和優良品質做支撐。幾乎每一個老字號都傳承著一個家族、一群人的力量,他們在這個品牌上傾注的心血和智慧,不亞於哈蘭·山德士家族對於肯德基,康拉德·希爾頓家族對於希爾頓酒店,汗斯·懷斯道夫家族對於勞力士手錶的熱情和專注。

  為了挖掘出一張張熠熠生輝的“商業名片”,即日起,《南方日報·中山觀察》特別推出《尋找中山商業記憶》欄目,記者將深入挖掘中山老字號、品牌企業和商業文化,向讀者講述帶有濃濃本土印記的商業故事。

  南方日報記者 鄧泳秋 見習記者 伍傑 統籌:覃素玲

  一座城市,可以有很多標簽。商業標簽、文化標簽、地理標簽……在中山,人們會很容易尋找到這些標簽所附著的建築和歷史。

  商業街是一種古老而傳統的商業地産存在形式,一些特色商業街也成為當地的一張名片,一如廣州的上下九步行街、上海的南京路,對中山來説,其代表便是老城區的孫文西路及其鄰近街區,而散佈在道路兩旁的騎樓,則是早期“商鋪地産”在中山的代表性建築。

  在許多中山人的眼裏,這條老街代表著中山走過一個民族滄桑巨變的文化符號。而關於它的近代記憶,是一段湮沒不了的商業演變史。

  1924年,石岐第一條馬路——孫文西路建成,其意義就在於開啟了中山的商業格局和商業文化。是時,商賈雲集,市道暢旺。孫文西路的崛起,讓附近一帶成為了新的商業中心。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條誕生不過百年的馬路,從興起到繁盛,一方面成為一定時期內商業文化的承載者,另一方面也見證了百年來無數次商業變遷。

  一條路,一座城,一段載入史冊的商業歷史。

  水陸便捷 商賈雲集

  孫文西“十八間”商業區雛形初現

  沿著孫文西步行街遊走,一路上會途經思豪飯店舊址、中國銀行(匯豐公司舊址)、永安公司舊址、石岐鎮總商會舊址等,這些都是尋找上世紀中山商業文化的必遊之處。

  走在南洋建築特有的騎樓下,人們不禁會對這種“中西結合”、“外洋內中”的建築風格大為讚嘆。上樓下廊的騎樓既能遮蔽烈日,又能減少建築的風負荷,預防颱風襲擊,同時也是室內外的過渡空間,成為很巧妙的商業活動空間。

  中山,古稱香山,地處珠三角核心板塊,北接廣佛,南鄰珠澳,與深圳隔海。據嘉靖《香山縣誌·風俗》和《香山縣誌·食貨》記載:“食貨出自民力,分為九等,而工商、遊手之徒,不與焉。”當時,商賈的地位雖然不被承認,但工商業在此萌芽的跡象已尤為顯現。

  而到明清之時,在如今的孫文西路中段,便已是商賈雲集,店肆林立,孫文路作為中山商業核心的雛形在彼時便已形成。是時,香山境內除了有採礦、冶鑄、造船、陶瓷、曬煮鹽、捕養魚蠔蝦和從事禾田的人外,還有種桑麻織絹帛,用稻米釀酒,用米粉制餅的“農工一體”的生産者,他們憑藉著便利的交通,將商品供應給批發商。

  孫文西路一帶以“十八間”為核心,也已形成了一個較大的商業區,“十八間”由著名的紙料鋪“金玉樓”、專營布疋、陶瓷、海味雜貨、中藥、燈飾百貨等大型商號組成,是香山當時最大型的商鋪集群。這些商號除了經營零售生意外,還會從事大宗跨國採購,中山商業繁華最初的一篇由此開啟。

  不久後,“十八間”周邊的街道也隨之延伸出數個功能不同的娛樂消費型街區,如西側的天妃廟旁匯集了眾多的茶樓、食肆、客棧;南側的長樂街是糕餅坊和豆腐坊集中地;大笪地則是最熱鬧的街區,江湖賣藝、醫卜星象使其熱鬧非凡,各行業的小攤販都熱衷於到此擺攤;而西北側的大街市(現在的仁裏口)則專營水果和水産。這樣的商業佈局一直延續至今。步行街商業博物館的南側,仍有數家中山老字號食店,離步行街北側稍遠的光明市場到現在仍以水産批發為主。

  歸僑開鋪 商號林立

  老字號紛紛紮根“小香港”

  初春的陽光正好。

  徜徉在孫文西步行街上,不時有行人、遊人緩緩經過,街旁高低不一的嶺南風格以及中西合璧老建築,使人仿佛一下子回到那個熙攘繁華的過去。

  時間跳到1924年,這一年註定要載入中山史冊。當時,縣城石岐開始拆掉城墻,商會出資築馬路,私人稅投建碼頭,近代以來中山最大的“造城運動”悄然上演。此時,城西突然大興土木,原本臟亂的小路退去了原有的面貌,成為了一條嶄新的馬路。

  幾乎與“造城運動”同時,一批批歸僑紛紛出資援建家鄉基建,改善交通,使得省港澳商人來往日漸頻繁。不僅如此,當年分散于港澳和世界各地的眾多海內外鄉親紛紛回來投資開鋪,而落腳點則多選在交通便利的孫文西路。一條馬路承載著經濟和商業崛起的脈搏,開始了它的躁動與喧囂。

  濃郁的商業氛圍不僅帶動了中山商業的發展,還孕育了國內百貨業的領軍人物,先施、永安、新新、大新中國近代四大百貨公司的創始每人平均來自中山。其中,永安、先施百貨公司還在孫文路上開辦了分公司。

  如今,在孫文西步行街入口右邊墻壁上鑲立著一個大型浮雕《小城故事》,浮雕作者以孫文西路蘊含著豐富多彩的商業文化為背景,把當年人流頻繁、商賈雲集的商業文化精髓溶進藝術空間。一間緊挨一間的商號、滿目皆是廣告招牌、摩肩接踵的行人……

  這幅時常會將人們牽回到另一個歲月的畫面,是關於這條老街的歷史記憶。而熟知那段歷史的人,都會被勾起屬於孫文西的“老字號情結”:有“小香港”之稱的“十八間”,位於其中的福壽堂、永安公司、大方照相館……

  資料顯示,曾經,中山90%的銀行、郵電局、貨物流轉業等均集中在這一區域,“十八間”、“天妃廟”、“泰東戲院”、“思豪大酒店”、“先施公司”、“匯豐公司”、“福壽堂藥房”等後來名聲大噪的品牌和店舖紛紛在這裡紮根,寫下自己的傳奇與輝煌。

  上世紀30年代的全盛時期,短短500多米路上“擠”滿了上百家店舖,幾乎每家的招牌都是響噹噹的,許多老字號至今還被懷舊的老中山人津津樂道。

  百貨啟航 繁榮延續

  百年商業街聲名鵲起

  一條街的商業命運與大歷史密不可分。

  上世紀9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孫文西路也迎來了“復活”的最好時機。1995年初,中山市政府重新規劃,決定將孫文西路改造為孫文西歷史文化步行街,改造工程于同年啟動,並於1998年9月19日全面完工。

  “中山第一條商業步行街”誕生了!

  修繕後的孫文西步行街很快吸引到國際商業巨頭的注意,國際連鎖餐飲巨頭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從1996年開始先後進駐。其中,1996年10月25日麥當勞中山孫文西店開張的盛況至今讓中山人記憶猶新。

  “裏三層外三層的人群將200多平方米的一層鋪面擠得水泄不通,排隊買餐的長龍一直延伸至步行街的里巷。”網友“貓貓”回憶起當天的盛況至今難忘,“記得開張當天,外婆陪我排隊排到入巷,足足等了4個多小時,我開心地拿著漢堡包從店內擠出來,花了半個多小時”。

  隨後,中山百貨、中懇百貨當時兩家最大型的商業中心也分別於1997、1998年開張,一家位於街頭、一家位於街尾,首尾呼應。兩家百貨公司都採用了當時國際上最流行的五層式商場設計,一樓百貨、二三樓售賣時裝,四五層則是娛樂餐飲區。

  今年60多歲的林鳳,家住中懇百貨對面的安欄路上。關於中懇百貨的記憶,她説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看著它一天天壯大,成為當時中山的最高建築,而進入21世紀後,她又看著它一天天衰落,直至結業。“它就是中山人心目中的‘南方大廈’。(上世紀)90年代要問起(中山)哪購物最有檔次,肯定是中懇百貨。”林鳳嘆了口氣説道。

  據了解,上世紀90年代,中懇百貨、中山百貨與益華百貨並稱為中山三大傳統商業翹楚。中懇百貨開業第一天,該商場就創下了150萬元營業額的記錄,第一個月的營業額更是超千萬元,這在當時稱得上是一個“奇跡”。此外,該百貨當年的經營理念更是走在前頭,它是中山第一個賣鮮活産品的商場,第一個將大型婚禮活動引進的商場,第一個提出精品購物的商場。中懇百貨當時主要做遊客生意,就連一些港澳遊客週末也要到中懇買“比香港便宜的便宜貨”。

  憑藉著兩大百貨與三大國際連鎖餐飲,一時間孫文西路延續了中山商業的繁華。

  中心轉移 商圈崛起

  Shopping Mall取代商業街

  隨著中山城區的不斷擴張,假日廣場、大信商圈、吉之島等大量購物中心興起,日用消費品市場開始衰退。而國內遊客對步行街亦失去了當年的新奇,孫文西路步行街的發展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記載著中山商業文化、建築文化、華僑文化史的“老字號”,如今也難覓蹤跡,滿街的時裝店和嘈雜的打折廣告,正在將這條街的文化特色漸漸隱去。

  正如那並不寬闊的街道與門面容納不下眾多的客人一樣,原來以孫文路為中軸的城市格局,也逐漸不能滿足中山城市發展的需要,城市重心轉移已是勢在必行。

  上世紀80年代末,在原人民路和長洲路的基礎上,中山路開始啟動,也推動了中山的城市重心由石岐逐漸向東區轉移。隨後,中山又以博愛為名,修建了另一條貫通城市東西兩端的通路。如中山路一樣,博愛路的貫通同樣在中山城市商業地産的版圖上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隨著城市空間的拓展,中山的商業中心也産生偏移。圍繞中山路和博愛路這兩大平行分佈的城市中軸,以大型商業綜合體為核心的城市商業地産組團已漸趨成熟。從2000年開始,一時繁榮的孫文西步行街受石岐大信新都匯、京華廣場等全新商圈的衝擊開始逐漸沒落。

  中山市社科聯主席胡波認為,步行街的沒落標誌著中山商業文化從數百年來的岐江河單核時代過渡到多核心多商圈時代。“多商圈的高速發展,既是分散也是集中,分散的是消費者的去處,集中的是更多的消費力、購買力。這對城市發展來説是好事”。

  歷經百年歲月變遷,如今的中山繁華依舊,但其正在以嶄新的商業形態重現當年的盛況。隨著利和、興中廣場、天悅城等大型城市商業綜合體紛紛落戶,中山已完全步入“MALL時代”。

  如今,大部分中山人的腦中都會有一張完整的中山Shopping Mall地圖,在哪能買到什麼東西、有什麼好吃好玩的,張口就來;如果您是一位家庭主婦,可能已經發現身邊的商場不但有實惠的大型超市,還有時尚的服飾品牌、居家用品,就連孩子也能在兒童樂園裏玩個夠。

  SHOPPING MALL進入中山,帶來的不僅僅是一種新的商業形態,它同時改變著中山市民的消費習慣,也帶動了傳統百貨業的轉型。

  ■參考文獻

  政協廣東省中山市委員會文史委員會:

  《中山文史第30輯——岐海商濤》1994年

  胡波:《香山商幫》2011年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