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走訪基層”,讓高大上惠及民間
- 發佈時間:2016-03-29 01:29:46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第二看臺
2月底,福建漳州籍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回到漳州,在考察調研了多家新能源和汽車企業後,受聘為獅新能源科技公司顧問,並在福建科暉集團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下稱工作站),為企業提供服務。
一個院士到企業建立工作站,能有何作為?
地方醫院能做大手術
65歲的甄亞國走路經常晃來晃去的。去年,他到福建莆田市第一醫院看病,被確診患了腦幹背側血管母細胞瘤。“我們是鄉下人,去福州、上海的大醫院去不起。只能到離家最近的大醫院莆田一院看病。”碰巧,這裡的神經外科能做這種高難度的大手術。主任王國鋒帶人從早9:00到晚8:30完成了這例手術。術後,病人逐漸康復,手術效果很好。前不久,病人家屬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醫院不僅給我們治好了病,也給我們省了錢。
一家地區性的醫院怎麼能做這種高難度的大手術?因為這裡有個工作站。
2013年6月,上海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專家周良輔院士借在福建開會之機,來到莆田一院,考察了神外、神內、康復科等。經過商討,周良輔團隊在莆田一院建立了工作站。
自此,院士團隊每月都有一名專家到莆田一醫院指導臨床,參加各種疑難病例專家會診和門診疑難病例諮詢,併為疑難會診病人手術。專家還在醫院做神外的相關學術講座,提高醫護人員的理論水準。現在,莆田一院神經外科已能做腦幹背側血管母細胞瘤、蝶骨嵴內側1/3腦膜瘤、功能區腦膠質瘤等高難度手術。
陳國鋒主任告訴記者,工作站的運作不但得到了廣大患者的認可,同時也給醫院帶來了最先進的醫療技術,“我們的醫療水準有了顯著的提高”。
院士團隊與莆田一院還建立了固定的人才培養渠道。目前,雙方人員交流達60多人次,選派高年資醫護人員進行短期、中期、長期等人才培訓,為莆田一院培養高層次的醫護人員。
繼莆田一院建立工作站後,莆田另一家醫院和泉州一家醫院也分別建立了工作站。此舉提高了福建地方醫院的醫療水準,也為當地百姓帶來了福祉。
硅鋼廠成為高科技企業
莆田市仙遊縣有個新萬鑫精密薄板有限公司,是福建唯一一家生産硅鋼的企業。人們很難想到,這家企業最早是生産水泥的,之後轉産小焊管,最後定型生産硅鋼。新萬鑫之所以被認定為福建省高科技企業,那也是院士幫助“化腐朽為神奇”的。
如今已成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的公司董事長張維林特別愛説這段故事。2002年,張維林聽人説起鋼材的價格,國産的一噸鋼只能賣幾千塊錢,而進口的硅鋼卻能賣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硅鋼是製造變壓器的重要材料。張維林四處考察,了解硅鋼的生産技術。後來,他與上海的有關研究單位合作,一舉邁入硅鋼的研製和生産領域。
很長一段時間,新萬鑫的硅鋼生産品質不穩定,生産效率不高。2011年秋,王一德院士到福建開會。王一德曾任太原鋼鐵集團公司總工程師,他開發的冷軋無取向硅鋼生産工藝技術在國際上處於領先水準。在閔期間,他被請到了新萬鑫。了解了企業的技術需求之後,2012年10月,王一德在新萬鑫設立了工作站。
有了院士團隊的科技支撐,新萬鑫開始騰飛:連續脫碳退火線上鋼帶的運作速度原為每分鐘9米,在院士專家的幫助下,先提高到13米,後又提高到16米,每月能提高産量891噸,僅此一項每月就可增加利潤143萬元;取向硅鋼冷軋帶的生産,必須經過罩式爐的高溫退火。原工藝高保溫時間是24小時,專家幫助改變工藝,壓縮為20小時,節約了電能、材料,大大提高生産效率;原來新萬鑫硅鋼産品的一等品率僅為43%,經院士專家指導改進技術和工藝,一等品率提高到85%,産能也增加了40%—50%,年産硅鋼由1.2萬噸提高到2萬噸。
同時,院士專家團隊還為新萬鑫培養了20多名技術骨幹。
服務創新,一舉多得
在我國,院士團體重點應做好戰略諮詢工作,服務於國家宏觀決策。而院士本人既要做好單位內的創新和人才培養工作,也應為企業、醫院等提高技術水準和自主創新服務,這是一舉多得。
工作站建立的成效是明顯的。福建省科協院士辦主任沙中然説,工作站在企業、科研院所和院士之間搭建了一個産學研平臺,引導院士及團隊向企業聚集,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培養人才,增強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為福建創新體系的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數據顯示,自2009年4月福建首家工作站掛牌成立以來,全省建工作站145家,進站院士133名,進站院士團隊專家929名,合作項目513項。據不完全統計,工作站合作開展項目帶動新增年産值153.39億元,新增年利稅29.04億元。開展的項目涵蓋機械製造、電子資訊、化工、生物醫藥等十幾個省重點發展産業。
對於工作站的作用,平和縣委組織部長沈順來的話很有代表性:工作站僅服務平和縣3年時間,就為當地果農增收2.4億元,這不是僅靠政府出臺幾項新政策就能達到的。
工作站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