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以創新理念引領農業農村發展

  • 發佈時間:2016-03-19 10:29:41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是古人對湖州市良好人居環境的深情讚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今日湖州生態發展的真實寫照。近期,農業部黨校第29期處級幹部任職班學員在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調研,吳興發展高效生態迴圈農業,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的實踐給我們許多啟示。

  吳興創新實踐

  (一)理念到位貴在深入人心、知行合一

  吳興是傳統的農業發達地區。近年來,該區將生態理念融入到現代農業發展全過程,確定了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思路,編制了生態綠色畜牧業發展規劃和現代生態迴圈農業發展實施方案。全區拆除雖然有經濟效益但污染嚴重的溫室龜鱉養殖場一千多個,建成4個畜禽養殖排泄物收集處理中心,有效整治了養殖污染。通過大力推廣病蟲害統防統治、綠色防控融合、商品有機肥,有效解決面源污染。很多農民發自內心地認同生態發展理念。

  (二)規劃引領貴在統籌兼顧、著眼長遠一是工業化視角定佈局。為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試點、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園區試點,整合財政涉農專項資金項目,加大投入建設高標準農田11.2萬畝。通過連片流轉,在試點核心區建成功能水稻、瓜果蔬菜、特種水産三個“萬畝”示範區。二是開發區模式抓運作。在農業園區建設中,管委會、指揮部、開發公司都有明確的角色定位。三是因地制宜實規劃。將建制村分類規劃,劃分為工業特色村、高效農業村、休閒産業村、綜合發展村和城鎮化建設村五類,改善鄉村人居環境。

  (三)産業發展貴在親農護農、興村強村一是在産業的選擇上,吳興沒有另起爐灶,而是大力發展環境友好型的“親農”産業。目前吳興優質糧油、瓜果蔬菜、特種水産、生態筍竹、花卉苗木、綠色湖羊六大特色主導産業佔比達75%。二是以産興村、産村相融。三是借助科技手段促進産品銷售。積極實施“電子商務進萬村”工程,農村電商物流網路實現了全覆蓋。

  (四)機制創新貴在尊重農民、保障權益1.探索“四票”機制,實現農民權益。吳興區探索用“房票”解決並村改造中的拆遷難題,用“地票”解決集體建設用地分散問題,用“股票”解決集體資産收益分配難題,用“米票”解決土地流轉的價格問題。“房票”是指按照每人50平米標準給拆遷村民分配安置房,給未達標的拆遷農民發放房票。房票既可折價入股,又可在三年後兌換安置房,也可抵價購買商品房,還可以抵押貸款,選擇權在村民,深受農民歡迎。“米票”是承租土地的經營主體以每畝每年350斤大米的提貨券作為租金付給農民,農民既可以憑票領米,也可以折算現金。“股票”是在推進農村集體資産股份制改革中,將集體經營性資産量化為股權,確權量化到集體組織成員,合理分配集體資産保值增值所帶來的收益。到2015年底,全區村集體資産分紅超過兩千萬元。“地票”是村集體建設留用地折價發證,允許選擇享受130%銀行利息或等價換購商品房。

  2.創新金融模式,擴大惠農規模。吳興構建“政府主導、各方參與、市場運作”的投融資模式,通過財政投資市農信擔保公司和農業擔保貸款風險補償基金,探索解決擔保難題。引導金融機構推出以土地經營權、農業設施、農房、“房票”等為擔保物的金融新産品和“整村授信”、“一次授信、迴圈使用模式、隨用隨貸”等服務新模式。

  3.創新科技推廣,培育新型主體。為了解決農技推廣“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吳興首創了“1+1+N”的新型農技推廣模式,即“1個高校院所首席專家團隊、1個本地農技人員團隊、産業若干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這種模式聯結科研單位專家102名、本地農技人員202名、生産主體902家,組建産業聯盟13個。在合作社發展方面吳興也做了探索,完善了“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金融服務機構+保險機構”的新型經營模式,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五)城鄉和諧貴在富農惠農、縮小差距。吳興區在60萬戶籍人口中,約有一半在鄉村居住。自2007年到2014年底,吳興區共創建市級美麗鄉村37個,2015年開始,又提出並積極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升級的目標。由於鄉村面貌改善和收入提高,吳興的一些鄉村群眾願住鄉下不願進城。我們了解到的一組數字可以説明問題:吳興全區城區每人平均住房建築面積為34.86平方米,而農村每人平均住房建築面積為56平方米。2014年,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3075元,城鄉居民收入比例為1.74:1。2015年上半年,全區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2205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3736元,城鄉收入比降為1.62︰1,明顯低於全國城鄉收入比平均水準。

  經驗與啟示

  吳興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建設美麗鄉村經驗可以歸納為“三性”:

  (一)敢為人先,首創性源自熟悉民情。吳興每年都評比表彰“狗不叫”幹部,即鼓勵幹部做到跑熟基層連農民家的狗都認識、進村入戶狗都不叫。吳興的“四票”等創新實踐源於群眾智慧,是基層幹部走鄉串戶熟悉情況後總結提煉出來的。這再次驗證了杜潤生老先生的觀點:辦法源於農民的自發行為和地方的選擇,農業政策不是發明,而是對基層經驗的發現、綜合和提煉。熟悉鄉村農戶才能發現問題摸到實情,心中有底才能敢為人先,採取的措施才能受農民歡迎。

  (二)協調各方關切,注重目標的一致性。吳興做好基層工作、解決基層難題的立足點是重視群眾的主體地位和作用,重視相關方的利益聯結,將觀念的灌輸引導,政策的精準設計,利益的合理協調巧妙地結合起來,將政府的目標和群眾的目標聚焦在一起,做到同頻共振,將各方的力量扭成一股繩。

  (三)統籌全局重點突破,注重政策措施的針對性。以解決秸稈綜合利用問題為例,吳興區針對秸稈利用的瓶頸——收儲環節設計補貼,對收儲點按每噸30元發收集補貼,對處理企業按每噸50元給處理補貼。這項政策發力精準,推動吳興秸稈綜合利用率快速提高到94.4%。吳興的經驗告訴我們,社會的關注點、産業鏈的薄弱點和生産經營主體的興奮點,往往就是政策的生長點和著力點。在結合點上發力才能使有限的政策資源發揮最大作用。

  幾點思考

  吳興在推進農業轉型、促進城鄉和諧發展、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問題。這些問題中有全國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也有在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地區才存在的個性問題。

  (一)迴圈農業如何由“小”迴圈到“大”迴圈吳興在減少農業生産面源污染,提高資源利用率等方面的實踐已經顯現出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果。迴圈農業真正做大成規模還需要在理念和措施上持續努力。一是在縱向上,將一個産業的生態迴圈做精做細,實現産業鏈條的全覆蓋、生産週期間的無縫連結、年際間的大迴圈。二是在橫向上,積極探索各行業間、各産業間的整合對接模式,積極探索一定範圍內的社會化大迴圈。三是實現由“生態迴圈”向“生態補償”轉變。應當加強迴圈農業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鼓勵各類主體整合採用生態迴圈技術和設施,探索建立農業生態補償金制度。

  (二)鄉村如何自我發展、持續發展

  吳興美麗鄉村建設結出了豐碩成果,同時也存在可持續發展的壓力。建設美麗鄉村應增強鄉村自我發展的能力。從投入上看,不能完全依靠財政資金,應當充分調動社會資本、工商資本、金融資本的積極性,形成農民籌資籌勞、政府財政獎補、部門投入整合、集體經濟補充、社會捐贈贊助的多元化投入格局。鄉村的持續發展需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此應當加大改革力度,探索明確集體經濟法人主體地位,完善土地使用權、林地經營權抵押融資方式,推進農村資源向資産轉化。

  (三)美麗鄉村如何各美其美

  吳興和一些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的鄉村建設往往走整體拆遷的道路,很多村子全體都住上了高樓,已經找不到村莊的痕跡。

  應當看到,鄉村是由農村社會、農村經濟、農村環境和農村文化組成的生態系統,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聚落,農民生活在其中,互相難以割捨。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應處理好幾個關係。一是改進村莊功能和保持鄉村特性的關係。農業的多功能性和農村生産要素蓄水池、經濟波動緩衝帶的作用都促使我們重新認識鄉村的價值。鄉村發展要可持續,村居改造應立足既有村莊格局,尊重村莊與自然環境、農業生産的依存關係。二是村莊改建應處理好鄉村建設個性化和標準化的關係。在保證標準化、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以外,在鄉村特色上做文章,保護村莊特色弘揚優秀鄉村文化。三是文化傳承和適度開發的關係。對農業文化遺産以保護為主,適度開發,合理安置、適度補償守望傳統村落的鄉村文化傳承人。

  (農業部黨校第29期處級幹部任職培訓班執筆人王進)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