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收房租模式 産業園區借“雙創”解轉型困局
- 發佈時間:2016-03-14 08:57:06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改變“重收益輕服務、做房東收房租”發展模式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東風給産業園區帶來機遇。近年,産業園區經濟保持持續強勁增長。但隨著經濟增速放緩,産業園區投融資不持續、惡性競爭、發展思路不清等問題開始顯現。專家認為,産業園區應擺脫“重收益輕服務、做房東收房租”的單一發展模式,完善創業和創新服務,在“雙創”中實現轉型。
發展步入“新常態”
近日,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現身武漢蔡甸經濟開發區,宣佈格力投資50億元的智慧裝備製造重大項目正式開建。蔡甸經濟開發區負責人表示,項目投産後將推動約20家格力配套企業做大做強,形成國內重要智慧製造産業基地,實現年綜合稅收4億元,成為武漢經濟的新增長極。
蔡甸經濟開發區是我國眾多産業園區的一個縮影。當前,中央政府致力於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具有聚集效應的産業園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載體,將在“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中擔負起優化産業結構的重任。
我國的産業園區有以下幾種發展模式:第一類是圍繞高新技術産業而進行的;第二類是圍繞創業産業等進行的,此類物業類型主要是一些創意産業園項目;第三類是圍繞物流産業等進行的項目。
據不完全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國家級産業園區(含經開區與高新區)約300家,其中,東中西部佔比依次為約49%、28%和23%。
中國産業新區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産業園區支撐中國經濟強勁增長。2012年,全國105個國家高新區實現GDP5.22萬億元,約佔全國經濟總量的10%;2013年,全國約200個國家級經開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在經濟總量中的佔比升至約13%。
隨著經濟增速放緩,産業園區在支撐國民GDP的同時也進入增幅放緩的發展新常態。據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去年12月發佈的《中國100強産業園區持續發展指數報告》,儘管排名前100位的産業園區經濟增速仍高於全國平均水準,但其增速在下降。
這份報告顯示,從2014年開始,“百強園區”經濟出現增速放緩。上榜的經開區平均生産總值增速從上一年度的17%回落至7%左右。2014年,高新區平均工業總産值增速由約15%下降到了14%,2015年前三季度出現個位數增長。
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任浩指出,在新增的經開區中,東部與中西部平分;在新增的高新區中,中西部更多。中西部園區雖然在數量層面有增長,但是在品質方面有待提高。
轉型面臨三大挑戰
專家指出,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産業園區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持續投融資能力不強。全國房地産經理人聯合會執行主席兼秘書長楊樂渝認為,中西部地區産業園區多以勞動密集型的低端製造加工為主,持續投融資能力並不強。當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時,園區投融資平臺會出現貸款抵押物難落實、可經營資産不足、現金流短缺等問題。
中部省份一位園區負責人介紹説,園區從投入到收回成本有固定週期。當地很多工業園區是靠區縣級政府引入社會資本建設的,動輒數億元,多則上十億元。如今,這些園區集中迎來了償債高峰期。“園區企業融資本身就存在困難,加上銀行借貸難以維繫,民間借貸成本風險難控等因素,園區債務無法集中償還,政府還債壓力很大。”
二是陷入惡性競爭。一些地方發展産業園區單純只為招商引資,沒有找準區域經濟優勢定位,導致産業園區特色不夠鮮明,沒有形成産業錯位發展、互補發展、協作發展的格局,低水準重復建設較多。不少園區之間為爭項目,競相壓價,不計成本,導致無序競爭,從而導致産業園招商難、空心化和泡沫化嚴重等,有的産業園區入駐率非常低,淪為“鬼城”。
記者調研發現,一些地方只看産業園區數量,缺少産業規劃。中部某市有大大小小的文化創意産業園多達數十家,包括很多利用廢舊廠房建造的文化創意産業園。這些産業園區分佈散雜,缺少特色,定位不清,入駐的企業和提供的服務都大同小異,除了地理位置和企業數量,很難找出其他不同。
三是地方政府服務薄弱。一些地方把産業園區當成房地産項目運作,只是簡單收取租金,企業入駐後便成了“甩手掌櫃”。配套的金融、研發、行銷、廣告等週邊服務業發展滯後,缺乏可持續的人才教育機構和完整培訓體系。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教授詹慶明指出,一些地方政府認為産業園區只是地産和商業,有的直接把土地交給地産企業操作。用地産思維建産業園區,硬體思維明顯,往往缺少長遠産業規劃,建出來的只是寫字樓和廠房,不會形成産業鏈。
大連軟體園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高煒認為,“去房地産化”是産業園區未來的發展方向,不能再用房地産的思維去開發産業園區,而是應該從行業、投資的角度為企業提供服務。
事實上,一家龍頭企業可以帶活一個産業園區。要引來金鳳凰,只築好巢還遠遠不夠。董明珠説,她之所以將智慧裝備製造這個重要棋子佈局武漢,就是看中了武漢市委、市政府對企業的“態度”,“非常誠懇,急企業之所急,很感動。”
借“雙創”促轉型
當前,眾創空間等新型孵化服務機構如雨後春筍迅速興起。一些傳統産業園正向孵化功能轉型,發揮創新創業、線上線下、孵化投資等優勢,因低成本、全要素受到創業者認可。
位於湖北武漢的“漢陽造”文化創意産業園,其所在地前身是昔日中國大型工業的聚集地,曾匯聚國營大型企業824工廠、武漢國棉一廠等工業産業。隨著20世紀90年代企業改制、外遷,“漢陽造”陷入長達數十年的沉寂。
近年來,“漢陽造”産業園轉變發展思路,為園區入駐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商務、資金、資訊、諮詢、市場、人才支援、技術開發與交流合作等多方面。此外,園區還引入仲介服務機構,為有需求的企業提供針對性、專業性的個性化服務。
通過精細化服務,“漢陽造”園區實現了成功轉型。園區企業數量從起初的22家發展至近百家,2014年,成功培育2家文創企業上市。當年實際解決就業人數近4000人。
上海致盛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漢陽造”産業園項目負責人王慧日前被武漢市婦聯授予武漢市“三八紅旗手標兵”榮譽稱號。從銀行櫃員做到行長,又在眾人矚目的情況下毅然決定下海,王慧説自己是創業者,她深知創業者需要怎樣的服務,所以在制定園區發展戰略時,她把滿足創業者需求當成發展的第一要務。
“園區多是些廣告、影視傳媒公司,學這些專業的孩子們,第一想法就是去北上廣工作,因為那邊已成氣候,只有讓他們感覺武漢的類似公司也不錯,才能留住他們。”為了幫企業招攬人才,王慧親自跑到武漢大學等高校,與對方簽訂合作協議,學生可根據自身專業選擇對口企業實習。不少學生實習完就直接留下了。
專家認為,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産業園的發展動力,要利用機遇實現轉型。武漢大學品質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程虹教授説:“中國經濟不缺增長動力。雖然工業增速在下滑,但是服務業發展在加快。”他認為,在“雙創”浪潮中,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等經濟增長新動力在加快成長,將為園區提供機遇。
“盤古智庫”負責人易鵬建議,産業園區要想在創業和創新中有所作為,需要“軟”“硬”兼施。地方要摒棄靠“賣地建房”“做房東收房租”的園區發展路徑,整合企業、大學、研究機構、智庫、仲介組織、投資機構、孵化器等社會各方資源,發揮服務機構的集聚效應和創業創新規模優勢,提升産業園區的“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