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環境形勢嚴峻性要有清醒認識
- 發佈時間:2016-03-12 08:42:05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隨著中國經濟調整轉型和城市化進程加快,環境污染的歷史欠賬也不斷加重,一些地方生態環境受損也不斷加深,環境治理的成本不斷加大。雖然説中國今天治污比發達國家一百多年前做得好,但我們的心情一點兒也不輕鬆。
環保部部長陳吉寧昨天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中國今天的大氣污染問題、酸雨問題解決得比較好,如受酸雨影響的面積從上世紀90年代的30%降至現在約8.8%,一次性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也解決得比較好。陳吉寧説,我講解決得比較好,是跟發達國家相比,我們比他們解決得早,比他們解決得好,治理霧霾我們也會做得好,我們的發展會更綠色。(相關報道見03版)
陳吉寧的上述看法,被冠以《環保部長:中國污染治理比發達國家做得好》的新聞標題,引起輿論廣泛關注。一些人只看了標題,就下意識地對此持懷疑態度,認為陳吉寧此説言過其實。不過,只要認真閱讀了陳吉寧答記者問的原文,就能夠體會到他説“中國污染治理比發達國家做得好”的本意所在。陳吉寧認為,污染治理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容量,付出再大的努力也只能見到很小的效果;第二個階段,持續治理的同時,受到風速、濕度、降雨等自然邊界條件的影響,治污效果會出現波動;第三階段,進一步遏制污染排放,不再受氣候、水文、自然邊界條件的影響,就把環境問題解決了。中國目前正處在第二個階段,準備走向第三個階段。
説“中國污染治理比發達國家做得好”,主要意思是説,一些發達國家在污染治理的第二個階段,環境污染比中國更為嚴重,但限于當時的治理意識和科技水準,這些國家治污起步較晚,治污力度也較小,因此見效也比較緩慢。相應地,中國從治污的第一個階段走向第二個階段,所花的時間比發達國家當初要短,從第二個階段走向第三個階段,要花的時間也可能比發達國家短。雖然今天發達國家的環境治理普遍優於中國,但這是拿發達國家在治理污染第三階段的情況,與中國在第二階段的情況做比較,後者當然要遜色不少,如果拿發達國家在第二階段的情況與中國今天做比較,則完全可以説,中國污染治理比發達國家一百多年前做得好。
其實,中國今天污染治理比發達國家一百多年前做得好,完全是理所應當之事。一方面,發達國家已經走過一條“先污染後治理”的彎路,留下了許多沉痛的教訓和寶貴的經驗,中國今天下大力氣治理污染,既可汲取發達國家的經驗,也能汲取他們的教訓,儘量避免重犯“先污染後治理”錯誤。另一方面,現代科技特別是環保科技的持續發展,使我們擁有了發達國家在一百多年前不可企及的先進技術手段,並在環境綜合治理、社會參與等層面擁有更多的制度優勢。如果中國今天治污尚不及發達國家一百多年前的水準,那反倒是讓人不可理喻也不敢想像的。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中國今天的環境形勢比發達國家一百多年前更為嚴峻,環境治理的難度和壓力也比發達國家一百多年前大得多。這是因為,隨著中國經濟調整轉型和城市化進程加快,環境污染的歷史欠賬也不斷加重,一些地方生態環境受損不斷加深,環境治理的成本不斷加大。雖然我們説中國今天治污比發達國家一百多年前做得好,但我們在得出這個結論的時候,心情一點兒也不輕鬆,反而是倍感沉重。
記得在去年全國兩會上,陳吉寧以新任環保部長的身份坦言,我國污染物排放量仍然處在非常高的水準,已經接近或者説超過了環境容量,在一些地方和時間段超過還比較多,環境形勢仍然十分嚴峻,“環境問題已經成為我們實現全面小康的瓶頸”。一年之後,陳吉寧對中國環境形勢的判斷並沒有變化,他在全國人大會議記者會上的表態提醒人們,對環境形勢嚴峻性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治理污染工作須臾不可放鬆。(評論員 潘洪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