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世界輸出衰退”——一個乏力的指責
- 發佈時間:2016-02-26 20:14:35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北京2月26日電 題:“中國向世界輸出衰退”——一個乏力的指責
新華社記者 周舟
2016年的世界經濟註定風險重重,但在主要工業化國家復蘇乏力,貨幣政策分化的情況下,有聲音要求中國對動蕩的全球市場擔責,這顯然找錯了方向。
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26日在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前表示,如果經濟總體是健康的、可持續的,一些小的金融市場的波動會回歸正常。
任何時間,對任何國家而言,保持6.5%以上的增長都是令人振奮的消息。把中國和巴西並列為導致全球衰退的原因頗具誤導性,與2015年中國增長6.9%形成反差,巴西經濟則萎縮約4%。
對中國操縱數據的質疑也缺乏生命力,儘管其引用反映“中國製造”景氣程度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連續六個月低於榮枯線,並仍處在探底過程中。這只部分反映了各國需求萎縮的現實,如美國投資家吉姆·羅傑斯所言,中國是當前經濟問題的受害者,而非原因。
認為中國進口減少導致世界大宗商品價格低迷同樣有失偏頗。去年,原油等中國主要進口商品在數量上甚至有所增加,商品價格暴跌在先,才影響到了進口總額下降。
數據懷疑論者恰恰忽略了不斷增長的服務業在2015年對GDP的貢獻過半,消費對社會經濟貢獻率達66.4%。這標誌著中國有效推動了期待已久的從投資拉動向需求拉動的轉型。
在華外資企業的故事印證了這一點。2015年,卡特彼勒等工業設備製造商過得並不開心,沃爾瑪和星巴克卻保持增勢,不斷拓展市場,這甚至發生在實體店正迅速被龐大的電子經濟取代的情況下。
一杯咖啡的經濟學不容小覷,在購物中心喝一杯拿鐵會帶來更多娛樂性消費。國産電影《美人魚》2月上映僅12天就斬獲24億元票房,破中國內地影史紀錄。
服務業的增長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將有效吸納鋼鐵、水泥和房地産行業“去産能”導致的富餘勞動力。城市快遞員持續人力不足反映了這種變化。
中國應對風險的能力同樣具較強韌性。儘管部分老工業地區增速下滑明顯,個別省份只實現增長約3%,但也有重慶和貴州等增長迅猛的省份,實現兩位數的增長。
為應對2008年發生的全球金融危機,中國積累了較多地方債務。周小川分析説,中國股本融資、股票市場發育還不成熟,債券融資還是相對主要的渠道,導致債務佔GDP比重偏高,“它有一個自然發展成熟的過程”。
中國並不會遭遇在歐洲發生的債務危機。與歐盟不同,中國統一的財政制度能夠在必要時迅速出臺救助計劃,而不會像歐盟一樣,在希臘債務問題上拖延不決。相對溫和的中央財政赤字率和巨大的居民及企業儲蓄也支援為中國應對金融風險提供堅實基礎。
這些因素説明一度引發市場焦慮的資本外流不會惡化為“資本外逃”。周小川説,只要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政策有説服力,國內經濟增長,健康發展,資本流動出現一時的波動,就會逐漸回歸理性。
實際上,目前人民幣參照一籃子貨幣,並基本保持了幣值穩定,其政策主張並不比美聯儲主席耶倫謎語般的經濟預測更令市場費解。
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金融學家斯蒂芬·格倫維爾接受新華社郵件採訪時説:“與十年前相比,人民幣對美元升值5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投資者均認為當前人民幣匯率未被扭曲。”
精明的貨幣政策可以避免危機蔓延,卻並非萬能藥。周小川説:“貨幣政策如果用得太多,效應就有可能出現遞減。”
全球經濟實現真正復蘇的關鍵是供給側生産力的進步,而中國正在推行一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去産能”雖然可能令經濟增長放緩,卻為未來五年提供了更“誘人”的經濟機會。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劉尚希對新華社記者説:“‘穩增長’和‘保增長’一字之差,內涵大不相同。增長速度本身不是目標,而是一種條件。真正的目標是轉方式,調結構。”
即將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將審議和討論中國“十三五”規劃綱要,將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為世界經濟走出“新平庸”提供新動能。
中國承諾推進新一輪高水準對外開放,這意味著中國未來五年的經濟轉型為全球投資者提供巨大機遇,而“逃離中國”的“看空者”註定無法在下一輪經濟增長中佔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