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上海買房記:正常手續走完正式過戶時房子已漲百萬

  • 發佈時間:2016-02-19 08:0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全球最大房地産市場 ——上海買房記

  本報記者田園上海報道

  “你現在輕鬆了,房子還沒過戶就賺了100萬了”,這是最近朋友總拿來調侃我的話題。我所在的城市,就是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以超過1.4萬億的總成交金額成為全球最大房地産市場的上海。

  過去一年,在我的身邊,總不乏這樣的神話。

  中環、內環的三房,年初買進,正常手續走完正式過戶時已漲100-200萬的不在少數。我並沒有那麼幸運,趕在瘋狂的年尾買票上船,以略低於市場的價格買進一套中環的大三房,春節一過,年前觀望待售的房主紛紛調高售價,我的房子就出現了文首你所看到的未過戶即賺百萬的“假像”。

  作為一名城市普通中産,我置身於這樣的市場,從渾然不覺,到觀望,再到憤然、焦灼,繼而決斷,基本代表了過去一年這個城市置換客們完整的心路歷程。但即便到了現在,我們也未能言是該慶倖,還是衝動。

  跳價百萬的二手房市場

  在下定決心要置換一套主城區的學區三房後,我需要賣掉現有外環線外郊區的兩房,一是根據上海的限購政策,非本地戶籍已婚夫婦名下只能有一套住房;二是我需要以這一套的房款去充首付,我就是傳説中的置換客。

  在創造了7678億元二手房成交金額的2015年上海市場,像我這樣的置換客不在少數。雖然在部分房主眼中,僅握百萬以內現金,再準備通過賣出和買進來實現郊區跳到市區的置換型買家,是他們最不歡迎的“下家”,是沒有議價權的。

  我給自己能力範圍內設定的目標是700萬以內的次新房,單價5萬左右。這樣的預算若是2015年初,在上海內環核心區域也是有找的。但到了11月,上海中心城區的房價在“330”新政後逐月攀升,我被擠出內環,實事求是地開始在中環尋找目標。

  多家機構的數據顯示,2015年上海一手住宅平均成交價格漲幅接近了18%,二手住宅成交均價上漲21.5%,但從中心城區來看,這個數據明顯還是“被平均”的。

  直到11月底開始看房後,才知道市場已超乎我所學所想。我所瞄準的區域,11月尚有600-700萬的次新大三房可看,到了12月,700萬以下已再難覓,再到春節前的1月,基本都在750萬以上了。

  這些都是掛牌價,我曾天真的以為700萬的買賣怎麼也有個50萬左右議價空間,後來才知道市區已成“賣方市場”,誠心出售的議價空間不是沒有,10萬左右,不急於出售的不跳價已是良心。

  在每個週末疲於看房的奔波中,從熱情高漲到焦灼難安,從考慮一週再談判到當場議價,我的生活就是一個大寫的焦慮。

  這期間,我有三次準備談價確定的念頭。第一次的房主是對上海老夫婦,子女已經移居海外,準備賣房養老。他在上月已漲價30萬,但是給我的議價空間只有5萬,後來又關門惜售,準備年後再漲。

  第二次是一位港籍業主,她準備賣房去美國置業,挂出的價格略低於周邊市場價,但條件是一個月內730萬全款付清,作罷。

  第三次徹底刷新我的認識。看房後讓仲介約好業主下週末敲定,業主説現在漲價50萬才賣,還有好幾個人在排隊。又過了一週,系統顯示此房漲價100萬。

  朋友安慰説,現在這一週一個價,你又是置換,整個週期長達半年,也許還未過戶,就已經漲了百萬,而且大家都不願持有現金,換作你你賣嗎?

  這樣的市場,沒有人心態是好的。

  麵粉貴過麵包的土地市場

  上海房價為什麼在2015年突漲,而且漲勢超過業主、超過開發商、超過每一個自認為了解這個行業的人的意料。

  這其中,政策鬆動後的補漲效應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需求被激發後,市場氣氛致大部分有需求和能力的人急於買票上船,還有一些仲介的推波助瀾因素。但大體來看,大部分還是實打實的需求,這與2009年那波炒房潮還是有別。

  也就是説,2015年的上海房地産市場是提前透支了很多需求的。

  去年10月,上海高層也曾對房價喊話。稱上海房價已經很高,如果不堅持調控,會削弱城市競爭力。

  今年1月,上海有關部門也召開了一個內部研討會,也給出了防範房價過快上漲的定調。

  但隨後接二連三的“地王”又刷新了大家的認識。

  往往是一塊地剛拍出,周邊的二手房已聞風漲價。人們紛紛假設開發商不會虧錢,那麼麵粉已經貴過麵包,按土地成交價,要賣單價5萬才能保本,再加上若干年開發和利潤,可是周邊的二手房才3萬。

  於是在地王的輪番登場中,一些驚悚的標題也這樣呈現:保本售價5萬!某地進入豪宅時代!保本售價5萬!某區徹底消滅4萬單價!

  2015年,上海成交的經營性土地建築面積同比下降了43%,是近5年來的最低點,但成交金額卻下降不大,地價上升幅度可想而知。特別是熱得發燙的宅地市場,高溢價地王頻出,也成為推漲房價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實這樣的市場,對於開發商來説也是一個困局。對於大部分房企來説,多年前攢下的便宜土地,已經所剩無幾。如今在公開市場拿到的土地,溢價率都超過40%,幾乎很難做到高利潤。

  樓市的分化,造成三四線城市不敢拿地,一二線城市拿地不敢。地價和建安成本已經大幅上揚,加上市場波動,匯率變化導致財務費用增加,只要市場出現小幅波動,房企未來就可能會面臨微利甚至無錢可賺的境地。

  也正因此,你會發現過去的一年,一線城市的地王中出現了很多聯合體。而幾乎每一個拿了地的開發商,目標都是做豪宅。只有不斷給項目做加法,增加附加值,才能提高售價,最後結果必然導致豪宅化。

  對於開發商來説,這也是個戰略上正確、戰術上沒有選擇的市場。

  一線城市的虹吸效應

  如果問問這個城市的年輕人,有500萬,買房還是創業?不知會有怎樣的回答。

  在我的周圍,幾乎都是舉兩代人之力購房,然後還要加上杠桿。那些拿著小城收入的父母,為了湊夠子女在大城市的首付,拿出畢生積蓄並不惜變賣家産。

  這也是為什麼三四線城市庫存高到難以想像,這就是“虹吸效應”最簡單粗暴的解釋。

  什麼樣的城市有資格“虹吸”?就是這裡有最好的大學,最好大學的畢業生能在本地找到滿意的工作。放眼全國,有幾個城市滿足這樣的需求?

  大城市的房産意味著孫輩更好的教育,兒女更好的工作更多選擇,意味著他們節衣縮食的榮耀,意味著一代更比一代強,三代就能大翻身。

  而這一切,從大學擴招,從我們踏上這片充滿魔性的土地開始,就都回不去了。

  房價顛覆了人們對財富和生活的認知,又讓人們前赴後繼。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