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讀懂“返鄉體”中的真命題
- 發佈時間:2016-02-18 08:30:47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張偉賓
今年春節,微信朋友圈被各種返鄉觀察筆記刷屏。從去年一個博士生的返鄉日記,到今年“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提著“筆桿子”返鄉的媒體記者,再到火了許多天的網帖“上海女孩見第一頓飯就和江西男友分手”,“返鄉體”可謂井噴。
農村婚配失衡、個體和家族命運看不到出路、過年期間農村賭博、為虛榮負債購車等各種觀察和思考混雜著出現在這些“返鄉體”描述的鄉村圖景中。返鄉筆記寫出了農村文明的迷茫,寫出了農村發展面臨的一些現實問題和困惑。當前的農村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大變局之中,農村需要更多反映它們實際狀況的聲音。“返鄉體”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這樣的角色和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説,“返鄉體”有其積極意義,也值得包括學者、政策制定者和社會公眾認真討論的。更多的人關注關心農村,這樣的現象值得欣喜。畢竟對於長期是發展短板的農村來説,怎麼關注都不為過。
然而,在眾多返鄉觀察中,也夾雜了諸多對於農村衰敗、民風日下的哀嘆。也正如錢穆先生所説,以前“一個城裏人走向鄉村,他只覺得輕鬆解放,要休息,要遺忘。他的生活是退嬰的,逃避的。他暫時感到在那裏可以不再需要智慧,不再需要情感,不再需要意志與氣魄。他也不再要緊張、奮鬥與忍耐。”而在農村快速發展的當下,在都市快節奏下忙碌了近一年的城裏人,回到故鄉,卻發現已經找不到想像中的那份閒適與安然,由此而生的各種鄉愁情愫成為各種返鄉觀察的重要感情支撐。並且這種對於當前農村發展變化的失落感似乎已經演化成年節期間的“陣痛式鄉愁”。
這與其説是農村發展得不夠好,不如説是農村發展得不像城裏人想像的那麼好。返鄉觀察裏的鄉愁,一定程度上只是在城市生活的人們的鄉愁,而不是農村人的鄉愁。而實際上,農民才是農村發展的主體。如果返鄉觀察筆記只是找準了城裏人鄉愁痛點,而不是農民和農民工群體真正關心的問題,那麼這樣的觀察和思考,在很大程度上怕是要歸於自説自話了。實際上,他們關心的,是今年的糧食價格還會不會下降,是出了正月能不能找到一個掙錢多的工作,是能不能儘快在村裏蓋起一座漂亮的小樓……等等,這些,才是他們的真命題。
也許,橫向與當下的城市或發達國家農村相比,我們農村生活現代化便利化水準仍然有待提升、農村文化在市場化衝擊下仍在艱難尋求有破有立。但是,觀察這廣袤的鄉村,不能只以靜態的視角,而是要用發展和全局的眼光去審視,去思考,去改變。恐怕沒有人會懷疑這樣一個判斷,那就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農村的物質生活條件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不僅原來的夢想變成現實,網上拜年發紅包、出門乃至出國遊,等等,甚至超出我們原來想像的幸福夢想正一天天照進越來越寬廣的農村。我們不能只看到個別貧困村民負債買車,卻看不到更多的村莊富起來之後因為車多而導致拜年堵車;我們不能只看到個別家庭因為疾病災害、人力資本缺失導致上升無望,而看不到近些年在鄉村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巨大政策進步;我們不能只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從農村流向城市,農村變得人煙稀少,而看不到農業科技進步和經營體制創新帶來的農業生産的現代化進程;我們不能只看到網友對上海姑娘甩了江西農村的男友熱火朝天的討論,而看不到更多網友在論壇上展示自己舌尖上的故鄉而不亦樂乎。實際上,正是那些我們已經習為為常的變化和現象,才是整個農村的基本盤,決定著農村的未來走勢。
對返鄉觀察筆記中暴露出的現實問題固然不能回避,但是,也必須看到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各種成功經驗。因為真正形塑農村的,是無孔不入的市場化力量,是從上到下的制度化框架,是浩浩蕩蕩的城鎮化浪潮,是從內而外的鄉村治理基礎。更重要的是,過年返鄉,不能以上帝視角、或以道德大棒指點農村的人物風情。不能只帶著“筆桿子”,而應該給農村帶去更多積極的建設性的力量,比如“點子”“票子”,既要找到真問題,又要為解決這些問題討論出切實可行的方案,為農村發展注入城市現代發展的積極要素。只有全面認識農村發展過程存在的各種問題和成功經驗,才能把“陣痛式鄉愁”轉換成持久向上的力量,才能在正確的道路上大步快行。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