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人類首次觀測到引力波 引出哪些“漣漪”?

  • 發佈時間:2016-02-16 21:56: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張素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社北京2月16日電 (記者 張素)LIGO(鐳射干涉引力波觀測站)實驗組宣佈直接觀測到引力波信號,成為2016年早春的焦點。一場源於13億年前兩個黑洞相撞的“巨響”,如今又引起哪些“漣漪”?

  加快探索

  “為人類進一步探索宇宙的起源、形成和演化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觀測手段,為深入研究超越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量子引力理論提供了實驗基礎。”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吳岳良16日説。

  分析指出,引力波有力地支援了廣義相對論在強引力場下的正確性,直接證明了雙黑洞的存在和黑洞時空結構細節,更意味著無限可能。而這次直接驗證僅是開啟了引力波天文學的序章。

  吳岳良説,根據LIGO的“三步走”計劃,到2030年以前還將進行數次升級,臂長將從4公里達到10公里,並且將實驗站建在地下,將探測靈敏度再提高兩個數量級。

  據了解,目前世界上已建好的基於地面的引力波探測實驗裝置還有義大利、法國合作的VIRGO,德國、英國合作的GEO,日本的TAMA300。歐洲的空間引力波項目eLISA和日本的地下干涉儀KAGRA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此外,美國提出的後“愛因斯坦計劃”裏的BBO、日本提出的DECIGO計劃,也都瞄準了中頻波段。

  “空間鐳射干涉法測量中、低頻引力波,將是天文學和空間宇宙物理最前沿的課題。”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胡文瑞院士説。

  中國反思

  這場“巨響”也引起不少中國人反思。儘管中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探測引力波,但因種種原因,並未建設鐳射干涉儀設備。

  “體制弊端致使中國錯失參與LIGO的機會。”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在受訪時直言,“應該承認是與10年前的科研投入太少有關,我們前瞻性不足、風險投入不足、大項目投入不足、國際合作投入不足”。

  吳岳良強調,基礎領域研究尤其需要長期穩定的機制,“好比是對孩子投入教育經費,讓他去學習基礎科學知識”。他還説,探索未知領域相對投入較大,即便失敗也對後續研究有著寶貴价值。

  胡文瑞表示,這次重大發現對中國在引力波的研究、探測及相關科技設備研製、建設方面可能會有較好的推動作用。他注意到中國政府對基礎研究越來越重視,比如2015年發射的世界首顆暗物質探測衛星,“希望國家逐步加強力度,啟動中等衛星和大型衛星的研製計劃”。

  期待革新

  引力波有什麼用?一種回答是“現在沒用”。但在胡文瑞看來,目前所做的技術儲備正在切實提高中國空間探測技術和空間實驗技術,比如穩頻和鎖相的大功率鐳射器、超低重力水準的慣性感測器等。而測量引力波的基礎——皮米,就像十多年前“萌芽”的奈米,將帶來不可估量的社會影響。

  “我國目前的技術能力與國際先進水準還有一定差距,通過良好的國際合作可以得到一定的彌補。”胡文瑞説,中國科學院發起的空間引力波“太極計劃”就是一個中歐合作的國際合作計劃。根據其中一個方案,中方將以承擔載荷的方式加入eLISA雙邊合作計劃。

  “我們應該有選擇地參加別人的項目,最好要有實質性的貢獻,或提供某一關鍵技術,有一定的領導地位。”王貽芳建議説。

  胡文瑞表示,從2008年發起“太極計劃”至今,在一些科研計劃的支援下已有所進展,“歐洲方面現在提出整個望遠鏡都由中方製造,也就是認可中國的技術和製造能力”。科學家們期待,以基礎科學研究為牽引,讓中國空間科學研究、高端空間技術和科學衛星的整體水準實現“質的飛躍”。(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