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産權交易市場的“湖北創新”

  • 發佈時間:2016-02-04 07:29:32  來源:湖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湖北日報訊 記者 吳文娟 廖志慧 通訊員 魏潔

  這裡,不僅有國有、非國有企業的産權交易,還有排放權、排污權、智慧財産權、礦業權等的交易;

  這裡,不僅有實物産權的交易,還有金融資産、權益資産的交易;

  這裡,讓諸多沉睡已久的要素,一一激活,迸發勃勃生機。

  這裡,是華中地區最大的産權交易市場,也是中部地區最大的要素市場集群。“只有不斷創新思維、探索商業模式,才能引領交易平臺持續發展,助力經濟發展。”光谷聯合産權交易所董事長陳志祥昨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創新另類融資渠道

  為中小微企業注入活力

  在全國率先推出區域性股權市場“科技板”,引入境外合格投資者進入湖北碳市、爭取智慧財産權證券化全國試點……

  “産權市場既要突出交易功能,更要體現投融資功能。”陳志祥表示,光谷聯交所一直致力於推進産品和服務創新,打造綜合性融資服務平臺。

  武漢股權託管交易中心已成為中小微企業融資的蓄水池。截至2月3日,四板掛牌交易企業849家,84.57%以上的企業來自縣、區一級,先後涌現通山、紅安等29個縣域特色板塊,為186家企業完成股權融資464筆,實現融資總金額196.12億元,成為全省縣域經濟的助力器。

  國內首個基於中國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的碳眾籌項目,“紅安縣農村戶用沼氣CCER開發項目”在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發佈,籌集資金20萬元;國內最大單筆碳排放權質押貸款在武漢簽署,中國進出口銀行為湖北宜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發放貸款1億元人民幣,首開政策性銀行碳排放權質押貸款先河。

  陳志祥介紹,在以光谷聯交所為核心的要素市場體系內,企業既可以通過增資擴股,或者出售智慧財産權、文化産權、環境權益等新興權益和資産實現融資;也可通過並購融資、股權質押、資産權益證券化等形式,突破傳統銀行貸款抵押物缺失的瓶頸。

  搶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機遇

  加快要素市場平臺建設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交易市場帶來巨大機遇。”陳志祥表示,下一步,光谷聯交所將搶抓這一歷史機遇,打造更為完善的交易平臺體系,建設湖北特色的資本要素市場群。

  去年起,光谷聯交所全面推進交易場所和要素市場體系建設,新型平臺不斷浮出水面,特色平臺同步探索,優勢平臺正在做大做強,籌建平臺即將批復啟動,“六控六參六籌”的集團化格局已經形成。越來越多的要素,將通過不斷創新的平臺,被釋放,被激活。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産權交易市場帶來了什麼機遇?

  在陳志祥看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訴求,就是要提升全要素生産率。這個過程中,至少有三個方面有利於交易市場建設。“建立各種要素交易市場,使資産、權益、資源要素的價值得以體現和市場化配置,可以極大激活要素效率和要素活力,要素市場建設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本質要求上是高度一致的。”陳志祥表示,國企將是去産能的主要承擔者,産權市場在國企混改和去産能過程中,要承擔起當仁不讓的仲介服務作用;政府在供給側改革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已是大勢所趨,國家大幅度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為新的要素市場平臺的建設創造了條件、提供了需求。“産權交易機會很多,市場很大,潛力有待進一步深挖。”陳志祥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