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新常態
- 發佈時間:2016-02-04 05:59:46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李春暉
展望2016年,我國經濟正處在轉型再平衡的關鍵時期,必須遵循經濟發展規律,抓住新階段經濟運作的主要矛盾,在穩定總需求適度增長的同時,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把去産能、去杠桿、去庫存、降成本和補短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好經濟轉型殲滅戰,努力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
2016年經濟走勢分析和總體判斷
一、全球經濟在深度調整中緩慢復蘇。
全球經濟增長乏力。2016年,全球經濟預計仍將維持“低增長、低通脹和低利率”的平庸態勢。其中,受勞動力市場狀況持續改善,私人部門資産負債表溫和擴張,消費信心持續改善以及房地産市場狀況好轉等因素支撐,美國經濟繼續溫和復蘇。日本經濟增長相對平穩,私人消費和投資可能繼續小幅改善。歐元區通縮壓力緩解,但銀行不良貸款規模巨大,限制了銀行信貸的擴張,投資和消費改善有限,經濟復蘇很大程度上仍將取決於QE力度。新興市場內部明顯分化,整體增長不容樂觀。受強勢美元和中國需求放緩等外部因素影響,依賴大宗商品出口的拉美、中東、非洲等部分國家自身結構性缺陷顯露,增長可能繼續陷入停滯。
主要經濟體宏觀政策取向分化。美聯儲啟動加息的衝擊和國際資本再配置帶來的不確定性較大。歐元區通縮壓力雖有短暫緩解,但復蘇步伐並不穩固,歐洲央行將繼續實施量化寬鬆,甚至有可能進一步擴大負利率政策力度。日本央行可能繼續觀望。全球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取向分化,由此帶來的全球金融資産價格重估和投資配置調整的影響不可忽視。一方面,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總體低迷,企業投資實體經濟意願不強,長期實施低利率政策助長了金融資産和不動産價格,不排除貨幣政策正常化啟動之後,會有較大波動。另一方面,隨著大量資本從新興經濟體流出,貨幣顯著貶值,債務高企、資産負債表期限和貨幣錯配的風險會進一步顯露,新興經濟體的宏觀管理面臨較大挑戰。近年來我國在海外投資的步伐不斷加快,海外資産規模已經突破6萬億美元,需要密切關注國際市場動蕩以及由此引發的連鎖效應。
大宗商品價格繼續低迷。目前石油、銅等重要大宗商品的實際價格已接近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以來的平均水準,下調空間進一步收窄。但另一方面,從2012年開始,美元再次進入新一輪升值通道。在全球産能過剩和能源科技創新加快的背景下,堅挺的美元將繼續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起到抑製作用。而且,中國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已經達到高峰,而印度、非洲等十億人級的經濟體崛起尚未進入重化工業軌道,對大宗商品需求邊際上的貢獻並不顯著。因此,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低迷的可能性較大,低通脹仍是2016年的全球性挑戰。
國際分工加快調整。一是全球投資和貿易規則正發生深刻變化。在WTO框架下多邊談判停滯不前的同時,全球貿易區域自由化趨勢加速推進。其中,TPP完成談判,一些多邊、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也陸續簽署。短期看,由規則重塑帶來的貿易促進和轉移對我國貿易和經濟增長的總體影響尚不明顯。但如果不儘快提高開放水準和完善市場經濟制度,我國外貿增長的長期潛力將被壓縮。二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相對競爭力發生顯著變化。隨著勞動力等要素成本的變化,以及能源、機器人、3D列印等技術不斷取得突破,製造業網路佈局正在進行深度調整。2015年,我國勞動密集型生産環節加快轉移,加工貿易的訂單不斷流失,我國的低端産品在全球貿易當中的份額可能縮減,但另一方面,跨國公司加快了在中國的創新和研發佈局,研發領域的外商直接投資同比增速達到了50%左右。這一趨勢在2016年還將延續。三是網際網路和更加便捷的物流方式,也正在改變傳統生産和貿易模式。
二、明年國內經濟有望階段性觸底。
投資有望探底後企穩。2016年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將繼續回落,預計下降到7%左右,2017年後逐步企穩。一是房地産投資增速可能觸底。根據住宅開發節奏和庫存情況,結合國際住宅市場的發展規律,2015年住宅施工面積接近零增長。住宅投資佔全部房地産投資比重接近70%,商業類地産投資增速走勢大體上也與住宅趨同。預計2016年房地産開發投資增速在2015年2%左右的基礎上,繼續放緩到零增長,之後幾年大體上保持在0至5%區間。二是製造業投資增速降至個位數後將逐步企穩。隨著部分重化工業産品産能達到峰值,産能過剩將顯著抑制投資增長,預計2016年製造業投資增速進一步降至6%左右。與此同時,産業結構調整升級將推動設備更新改造,房地産、出口等下游需求企穩對製造業投資有拉動作用,2017年後製造業投資有望逐步企穩。三是基礎設施投資繼續回落。受投資回報率和地方融資能力制約,基礎設施投資難以維持高增長態勢。近年來,基礎設施投資總體高於財政收入增速約10個百分點。預計明年基礎設施投資增速仍將高於公共財政增速,但二者增速差距會進一步縮小,2016年基礎設施投資增速降至15%左右。
消費增長基本穩定。國內外經驗都表明,消費總體增速基本與國民收入增長同步,而且較後者更為平滑。從消費動力看,制約目前我國消費增長的主要是消費供給的品質和誠信問題,如果消費環境得以改善,消費仍有較大增長空間。從消費結構來看,傳統日用品消費增長基本穩定。由於近期房地産市場銷售有所回暖,家電、建築裝潢等耐用消費品增長逐步回穩。減免購置稅等措施也將對汽車消費起到一定提振作用,2016年汽車銷售增長預計較2015年有小幅回升。與此同時,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催生新的消費熱點,行動通訊、新能源汽車、智慧家電、節能環保、醫療健康等市場潛力將逐步釋放。新型城鎮化將為消費增長提供新空間,不同收入階層和年齡結構的梯度消費保證了居民消費的連續性和成長性。綜合判斷,消費增速將小幅放緩,201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可能為10%左右。
伴隨我國經濟結構深度調整,一些重大的階段性變化將集中顯現。總體上看,出口在激烈調整後趨於平穩,2016年會略有好轉,未來幾年維持低速增長。消費增長總體平穩,受GDP增速持續回落和收入增速放緩影響,後續將小幅回落,但消費升級步伐不會停滯。因此,判斷這輪經濟下行週期階段性底部的關鍵在投資。2016年投資增速將繼續放緩至7%左右,但有望進入階段性底部,隨後幾年基本企穩。在經濟探底過程中,如果能避免系統性風險,樂觀估計本輪經濟回調的階段性底部有望在2016年出現,全年增長6.5%左右,2017年、2018年經濟增速會逐步企穩,但基本不可能出現短週期V型反彈,經濟運作總體上呈現L型增長態勢。
主要思路和有關建議
當前主要矛盾是供給與需求不匹配、不協調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主要表現為供給不能適應需求的重大變化而做出及時調整。我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是結構調整主導與週期因素疊加的綜合反映,與一般的商業週期波動存在明顯不同。2012年以來經濟下行中的幾次小幅回升波動表明,加大需求管理力度只能讓經濟增速短暫企穩,並不能改變經濟潛在增速下行的趨勢。要適應從數量型追趕逐步向品質型追趕,從過去鋪攤子、上規模轉向提品質、上臺階轉變,宏觀調控必須重視需求政策與供給政策的有效結合,在保持總需求基本穩定的同時,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加快建立有利於出清過剩産能和激發企業家精神的體制機制,加大資産重組力度,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實現資源優化再配置,提高企業生産效率和核心競爭力,增強經濟內在活力,推動中國經濟在更高階段和更高水準上建立新的平衡。
一、優化投資結構和擴大有效投資。當前,我國在公共服務和民生領域存在不少短板,一些基礎性、戰略性的領域投資明顯不足,增加産業升級投資的要求也非常迫切,有針對性的擴大投資十分必要。一是支援企業技術改造和研發類投資。根據調研,2016年有提升自動化水準意願的企業比重達到了65.9%,有迫切創新意願的企業比重為82%。二是鼓勵發展文化、旅遊、休閒、娛樂、養老設施,提升消費能力,強化服務業發展的基礎。三是落實公平準入,加大電信、航空、中西部鐵路等方面的投資。四是加強城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協同推進交通、能源、資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覆蓋。
二、加大僵屍企業和過剩産能的清理力度。嚴重過剩産能和僵屍企業退出緩慢,不僅佔用了大量資源,而且金融風險也遲遲得不到有效化解。應積極借鑒以往國企脫困和債務風險處置的做法和經驗,為清理僵屍企業和過剩産能創造條件。一是確定産能削減目標,財政和金融支援政策應該與地方産能核減相掛鉤。可委託現有資産管理公司或設立省一級層面的專業資産處置機構處理産能出清中的資産、債務問題。二是積極探索用市場化的方法出清産能。如建立全國性的過剩産能交易市場,在合理分配過剩産能退出指標的基礎上,允許産能指標跨區交易。三是加快出臺人員安置、資産處置、破産重整等指導意見和具體政策措施,恢復實施政策性破産措施,消除企業退出的各種制度性障礙。加強司法機構與政府的協調,加快破産重組、破産清算的進程。四是妥善安置下崗分流人員。通過發行轉型債、將國企資産劃撥社保、土地變性等方式籌集資金,支付産能淘汰過程中涉及勞動經濟補償金、社保、工資拖欠等費用。五是加快國有資本佈局的存量調整,借助資本市場,鼓勵企業兼併重組,引導國有資本投資向戰略性、基礎性和創新性領域集中。
三、著力降低企業成本。當前企業生産經營成本居高不下,盈利比較困難,非金融企業資産負債表繼續惡化,生産經營和投資的信心受到影響。要多措並舉降低企業負擔,提升企業盈利能力。一是加大減稅力度。繼續推進建築業、房地産和金融業的“營改增”改革,增加固定資産增值稅抵扣範圍。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的稅收扶持力度,擴大享受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優惠的企業範圍。研究實施普惠性減稅。二是進一步完善能源價格機制,降低用電成本。在煤炭持續低價背景下適當降低電價,繼續增加輸配電價改革試點範圍,增加用戶直購電數量,擴大電力市場規模,降低企業用電綜合成本。三是降低融資成本。進一步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供給相對充裕,實際利率穩定在合理水準。
四、充分釋放人的潛能。解放生産力,首要是解放人。解放人,根本的是要打破體制障礙,建立適應培育新動力的激勵機制,使人想幹事、能幹事、能幹成事。一是激發企業家精神。重構企業家的微觀激勵機制,尊重和保護企業家個人財産權利,改善政商關係,穩定有産者預期和信心。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讓創新型人才勇於創新,敢於創業。二是加快推進農民工特別是第二代農民工市民化。選擇適當時機,明確宣佈第二代農民工享有城市戶籍和相應的公共服務,讓進城農民工變成無差別的城市人,激發其投入經濟建設和創業的激情,擴大消費需求和人力資本投資需求,釋放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巨大潛力。三是打破人才流動障礙。破除體制內與體制外流動障礙,鼓勵專業人才在學術機構、政府部門、企業和非營利組織間流動,吸引和團結一切優秀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五、積極重建地方激勵機制。地方政府間競爭機制對過去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改善地方基礎設施和營商環境,促進地方創新和經驗擴散方面尤為突出。在新常態下這種機制的作用明顯減弱,地方幹部中出現了“不會幹”“不敢幹”和“不想幹”等問題,必須加快重構和完善激勵機制。應調整優化地方考核體系。允許因地制宜探索,鼓勵地方創新。優化決策程式和責任追究制度,鼓勵地方幹部敢作為、敢擔當,讓真正想幹和會幹的幹部脫穎而出。
(執筆:陳昌盛 許偉 李承建)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