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精準扶貧的“榮民模式”

  • 發佈時間:2016-02-02 09:29:26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新時期脫貧攻堅決戰的號角已經吹響。全國工商聯與國務院扶貧辦、中國光彩會聯合推動的"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也已經轟轟烈烈地展開,怎樣把廣大民營企業家的一腔激情和扶貧資金,按照市場規律來投入到幫扶行動中,既不空喊口號、擺花架子、大包大攬,更不違背規律、盲目蠻幹,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榮民控股集團15年精準幫扶定邊海則梁鄉,通過全面準確把握導致幫扶對象貧窮落後的關鍵因素,制定科學的幫扶規劃、選準幫扶項目,堅持"授人以漁"的造血式扶貧,幫助海則梁鄉增強內生動力和市場活力,幫扶效果堪稱典範,可以為其他企業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定邊人,對家鄉有很深厚的感情。近年來,看到定邊城鄉發展突飛猛進,我感到無比高興。”在日前召開的陜西省定邊縣與榮民控股集團企地聯合推進精準脫貧工作座談會上,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榮民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史貴祿一開口,鄉音不改、情深意切。

  據記者了解,陜西省定邊縣近兩三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鎮面貌有很大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民收入都有較大提升。最值得關注的是白泥井鎮每人平均收入達到了兩萬多元,海則梁鄉每人平均收入更是突破了5萬元。1.5億元實施3個“五年規劃”“飛沙走石家無糧,人老輩輩住坯房,滿村光棍沒婆姨,有女不嫁海則梁。”海則梁鄉原來是陜西省有名的貧困鄉,榮民控股集團用了15年時間,累計捐款1.5億多元、實施了3個“五年規劃”,對該鄉實施精準幫扶。

  第一個“五年規劃”從2000年到2005年,主要做教育、醫療和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最明顯的改變,一是油燈變電燈,實現了戶戶通電、戶戶通電話;二是土路變油路,實現了全鄉村村通公路;三是調整産業結構,捐資100多萬元從保加利亞引進辣椒新品種、新技術,從荷蘭引進馬鈴薯新品種、新技術,同時又捐資200多萬元,建成榮民光彩農技培訓中心,幫助農民掌握科技種植技術;四是辦醫院建學校,捐資200多萬元建成榮民光彩小學,實現全鄉12個行政村500多名學生免費就學,捐資600多萬元建成榮民光彩醫院,為每個村民發放免費就醫卡,實現全鄉12個行政村農民看病全免費,同時為全鄉每個村民每年體檢一次,並建立了醫療檔案。

  經過打基礎的第一個5年,海則梁全鄉每人平均收入由2000年的不足500元增加到2005年的5000多元,全鄉基本實現了農業種植的規模化,農民基本實現了脫貧,達到了物質文明。

  第二個“五年規劃”從2005年到2010年,進一步調整産業結構,實現了農業現代化。

  “我們首先捐資1500多萬元治沙造地,造出了十多萬畝高産水澆地,實現全鄉每人平均水澆地達到12畝。”史貴祿告訴記者,接下來他們又捐資2500多萬元,從山東引進及本地購買了5000多個蔬菜大棚,加上農民自籌和政府配套資金2500多萬元,又建起了5000多個大棚,全鄉實現每人平均一個大棚。“僅大棚一項,每年每人平均純收入就達到1萬元以上。”

  除此之外,榮民控股集團還捐資500多萬元,加上政府配套和農民自籌的資金,一共打了8000多口機井,滿足了全鄉十多萬畝水澆地的灌溉需求。同時從以色列引進噴灌、滴灌等先進技術和設施,噴、滴灌覆蓋了全鄉水澆地面積的80%以上。

  到2010年,海則梁全鄉每人平均收入達到了3萬多元,90%以上的農民由過去居住的土坯房改建為磚瓦房或樓板房,有些農民蓋起了兩層小洋樓,90%以上農民買了小轎車。可以説,這5年基本實現了農業現代化,農民由脫貧轉向了富裕,基本達到了生活文明。

  第三個“五年規劃”從2010年到2015年,主要是實施農業現代化。其中還包括小微城鎮規劃、規模養殖、移民搬遷以及家庭農場。

  經過15年的艱苦奮鬥,榮民控股集團順利完成了3個“五年規劃”,截至2015年底,海則梁全鄉每人平均收入達到了5萬多元,全鄉基本實現了農業現代化,農民由富裕轉向了小康,基本達到了物質文明、生活文明、精神文明。

  榮民控股集團的幫扶事跡,得到了陜西省主要領導的高度評價和肯定,省政府將其定點精準幫扶的模式和做法命名為“榮民模式”,經中央統戰部推薦,中組部將“榮民模式”列入幹部學習培訓內容,省政府將海則梁列入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同時,榮民控股集團還獲得了國務院授予的“中國特殊貢獻獎”“全國先進就業企業”,中央統戰部授予的“全國社會服務優秀成果獎”,國務院扶貧辦授予的“定點扶貧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

  “一個民營企業能16年堅持不懈地扶貧,並把扶貧工作作為一項事業來做,太難能可貴了。”陜西省扶貧辦副主任梁振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圍繞2020年陜西省360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的目標,一定要搶抓機遇、形成合力,促進“榮民模式”發揮更大作用,推動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勝利。

  再投5000萬實現“3個全覆蓋”

  看到海則梁鄉翻天覆地的變化,定邊縣白泥井鎮也提出希望榮民控股集團擴大扶貧範圍,因此,在原有一個鄉幫扶的基礎上,2014年榮民控股集團再新增兩個鄉的幫扶任務,白泥井由原兩個半鄉合併為鎮,全鎮總土地面積563平方公里,轄30個行政村,1個移民社區,159個村民小組,8317戶,2.6454萬人。

  “結合以往積累的經驗和模式,我們目前制定出了第四個‘五年規劃’。”史貴祿向記者介紹説,從2015年到2020年,他們將繼續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農村工業化和養殖規模化,同定邊縣委、縣政府,鎮黨委、政府認真研究後,共同制定了符合本地發展實際的“四大工程”:一是到2020年以辣椒、胡蘿蔔為主的蔬菜種植面積要達到10萬畝;二是到2020年馬鈴薯的種植面積要達到20萬畝;三是到2020年養500隻羊的養殖大戶要達到200戶;四是到2020年500畝的家庭農場要達到200戶。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實現3個全覆蓋。”史貴祿表示,一是免費醫療全覆蓋;二是貧困戶扶持貸款全覆蓋;三是每人平均一個蔬菜大棚全覆蓋。“以上‘四大工程’和3個全覆蓋,我們計劃再捐款5000萬元,到2020年要讓新增的兩個鄉每人平均收入達到5萬元。”

  “榮民集團從16年前就開始了精準扶貧行動,幫助了12個行政村脫貧致富,並步入小康,下一步還要幫助18個行政村脫貧致富,這是我們全省民營企業家的驕傲。”陜西省工商聯副主席李建軍在座談會上指出,接下來一定要抓好落實,精準扶貧過程中遇到問題和困難需要協調的,省工商聯將全力予以支援、幫助協調解決。

  “榮民控股集團此次捐贈5000萬元,實屬不易,這凝結著史主席及榮民控股集團的一片熱忱與心血,凝結著廣大定邊籍企業家的關心支援。”陜西省定邊縣委書記崔博表示,目前精準扶貧投資缺口非常大,經初步測算,定邊縣要完成87個貧困村、3.17萬貧困人口的精準脫貧任務,縣財政至少要拿出8億元,而當前的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縣財政增收十分困難,支出保障矛盾非常突出。“榮民控股集團的資金到位以後,我們縣委、縣政府,及各有關部門、鄉鎮,一定以強烈的責任意識和高度負責的態度,把這些項目實施好,把這些錢用在最需要的刀刃上,讓全縣人民放心,讓我們的企業家放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