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大力推進鋼結構産業供給側改革

  • 發佈時間:2016-01-29 01:30:36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聞觀察

  “‘十二五’期間,我國鋼結構用鋼量佔鋼産量的比例徘徊在5%—6%,在量大面廣的住宅建築和中小跨度橋梁中,鋼結構所佔比例更不到1%,遠遠低於發達國家20%—30%的水準。”在26日舉行的2016中國鋼結構發展高峰論壇上,這是一組反覆被與會的院士專家們提及的數字。

  作為世界鋼鐵大國,與連續十多年穩居世界第一的鋼材産量排名相伴的,是我國鋼鐵行業較為嚴重的産能過剩。“以重鋼集團為例,近三年來,其實際産能僅佔設計産能的一半。”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緒紅在報告中指出。

  既可發力綠色建築領域,又能大量化解鋼鐵産能,鋼結構産業在打通建築與鋼鐵産業“任督二脈”(兩條涉及長壽的經脈)的同時,卻面臨著從工程化應用到市場化推廣的種種桎梏。

  “應當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佈局,扶持龍頭企業和産業聯盟,以鋼結構帶動相關産業‘走出去’。”在中國鋼結構協會會長、國家鋼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冶建研院院長岳清瑞看來,大力推進鋼結構産業的供給側改革,正是化解鋼鐵行業産能過剩和建築行業綠色轉型的一劑“良方”。

  助推綠色建築轉型,“僅靠市場行不通”

  “每年消耗12億噸水泥,6億噸石灰石,開採天然砂石約55億噸,消耗水約840億立方。”周緒紅指出,我國建築業一直是高資源消耗型和勞動力密集型産業,生産和建造過程相對粗放,資源浪費非常嚴重,“而鋼結構建造過程的有害排放,只相當於混凝土結構的65%左右。”

  與傳統的建築模式不同,鋼結構把工人現場現澆的模式轉變為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産、裝配化施工,不僅環境排放少、還可迴圈利用,是實現建築工業化的最佳途徑。在同濟大學沈祖炎院士看來,未來的建築行業應實現綠色化、工業化、資訊化“三位一體”的協調發展,大量採用綠色環保、可迴圈利用、抗震性能好、重量輕、裝配化程度高的鋼結構正是建築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目前我國鋼結構産業已擁有從研發、設計到製造、安裝的完整産業鏈,規模以上的鋼結構製造企業超過3000家,然而,鋼結構産業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

  “業主的積極性不高,施工單位和設計單位也往往沒什麼積極性。”常到工地調研的聶建國院士對鋼結構産業化發展中的種種障礙深有體會。“僅靠市場是行不通的。”在岳清瑞看來,除了鋼結構行業自身的一些技術和人才短缺的局限外,市場與監管層面的矛盾顯得尤為突出,究其原因,“資源的重新配置會使得短期額外成本增加,以開發商為中心的建築商及全産業鏈的參與者,並不願意改變既有的經營管理習慣和既得利益”,因此政府層面的統籌優化和社會力量的推動就顯得尤為必要。

  化解鋼鐵産能過剩,需政企研合力打通“腸梗阻”

  “每年上百萬噸的産能有望就地消化,還能在設計、施工、裝配、物流等環節創造邊際效益,可謂‘一石二鳥’。”不久前,有媒體如是評價重鋼剛剛牽頭組建的“重慶鋼結構産業有限公司”。當前,去産能、去庫存已成為鋼鐵行業改革的當務之急,瞄準下游鋼結構産業錯位發力的重鋼,正為鋼鐵企業的供給側改革提供了一個精彩範例。

  鋼結構是名副其實的用鋼“大戶”。據統計,“十二五”期間,我國鋼結構用鋼量約達5000萬噸;到“十三五”末,鋼結構建築用鋼量預計可提高至7000萬噸。問題在於,如何打通這條鋼鐵行業新“消化”通道的“腸梗阻”?

  “技術研發、工程化應用、産業化推進、市場管理和觀念等方面瓶頸的去除,需要包括政府、企業、專家學者共同重視和攻克。”岳清瑞表示。

  論壇上,國內首家鋼結構上市公司董事長單銀木介紹,“杭蕭鋼構在夯實傳統鋼結構業務的基礎上,通過招商加盟,進行技術、品牌等輸出,以技術實施許可的方式首創了技術商業加盟的新模式,正是為了讓更多的優質鋼結構産品與全社會分享。”

  與此同時,政府層面的探路正在西部進行——重慶市不久前率先出臺了《關於加快鋼結構推廣應用及産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和《重慶市建築産業現代化示範工程項目補助資金管理辦法》,力圖推動政府投資或主導的公共建築全面採用鋼結構,探索推廣鋼結構住宅。

  面向“十三五”,“要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發展理念,加強鋼結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創新驅動,著力化解制約鋼結構發展瓶頸問題,推動鋼結構建築快速發展。”參加此次論壇的20多位院士和60余位企業家、專家學者,也達成了鋼結構産業發展的新共識。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