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以開放提升中國農業競爭力

  • 發佈時間:2016-01-28 22:30:53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王曉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突破國內資源有限的瓶頸,提升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業內人士指出,提升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關鍵在於進一步優化農業生産要素的有機構成,創新對外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倒逼作用,提高農業生産效率。

  1月27日,《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即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發佈。這是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3年聚焦“三農”。文件明確指出,在受國際農産品市場影響加深背景下,如何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贏得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主動權是必須應對的重大挑戰。

  適應國內外需求變化

  文件提出,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完善農業對外開放戰略佈局,就要統籌農産品進出口,加快形成農業對外貿易與國內農業發展相互促進的政策體系,實現補充國內市場需求、促進結構調整、保護國內産業和農民利益的有機統一。“國內土地資源保護力度加大和消費結構的改變,使得農業對外合作的必要性日漸凸顯。而適應國內國外需求的變化,就不僅要關注國內的‘三農’問題,還要考慮國際市場的影響,這是全球化的必然結果,也是國內農業發展的一個方向。”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孫同全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

  孫同全認為,國內農業發展最大的問題是人多地少,因此,加強農業對外合作的關鍵在於,我國在幫助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同時也要解決國內農産品供給的問題,實現農業對外合作互利共贏。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國外農業經濟研究會副秘書長胡冰川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農業對外合作這些年一直在推進,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有利於更好地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從而形成倒逼機制,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

  文件還指出,將統籌制定和實施農業對外合作規劃,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農業投資、貿易、科技、動植物檢疫合作。對此,胡冰川表示,當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中國農業發展存在代際差異,雖然我國農産品價格競爭力較弱,但我國的技術優勢明顯,發展農業投資和提供種植技術及加工技術援助,為我國與沿線國家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

  關鍵在於提高效率

  就未來如何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胡冰川認為,關鍵在於進一步優化農業生産要素的有機構成,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未來還是要完善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實行‘價補分離’,把風險決策權交給農民,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農業生産效率。”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主任趙玉敏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每人平均佔有土地、水資源少是制約我國農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要有全球視角。“我國傳統的農業技術很強,與一些國家資源條件好等形成有益補充,這也為雙方互利合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趙玉敏還認為,根據國際上的經驗,讓一些大型企業參與到農業發展中,把工業化的運作方式運用到農業中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比如聯想、恒大近些年積極投身農業就是很好的例子。這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的生産率,還能增強抗風險、與市場對接以及採用新技術的能力。”

  另外,在對外合作模式的創新方面一號文件也給出了方向,即加大對農産品出口支援力度,鞏固農産品出口傳統優勢,培育新的競爭優勢,擴大特色和高附加值農産品出口。確保口糧絕對安全,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優化國內農業結構,緩解資源環境壓力。支援我國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跨國經營,加強農産品加工、儲運、貿易等環節合作,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糧商和農業企業集團。

  孫同全認為,未來農業對外合作模式的創新重點應圍繞農業對外投資、貿易和援助等三大方面進行。“這三種方式是相互關聯的,我們要將這三種方式運用好,最大化加強合作,才能實現互利共贏。”孫同全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