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楊仕明:讓世界不再“靜悄悄”

  • 發佈時間:2016-01-25 02:31:2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週一有約

  楊仕明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通過對聾病機制和防治的探索研究,找到讓聾人重回有聲世界的路徑。

  經過長期攻關,楊仕明帶領的團隊通過對聲損傷致聾分子機制的研究,形成了一整套聾病防治新策略,課題組成功篩選出中成藥“骨參片”,並且成功研發出符合漢語聲調特點的國産人工耳蝸,打破了國外對於這個領域的壟斷局面,大幅降低了患者植入人工耳蝸的費用,使更多聾人受益。

  正是因為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和浙江諾爾康神經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完成的“聽覺損傷致聾機制及防治關鍵技術應用”項目獲得了201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耳聾研究領域,楊仕明算得上領頭人。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聾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全軍聲損傷防護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人工耳蝸項目技術指導專家,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他20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研究耳蝸毛細胞從初步受損到表現出聽力逐步下降以至最後失聰的過程,“抓住聽覺損傷病理進程,也就找到了耳聾治療的關鍵點,能夠根據不同的時間節點‘對症下藥’。”

  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研究觀察之後,楊仕明課題組發現:聽覺細胞纖毛上面有一串蛋白連結,即頂端連結(Tip-Links),纖毛之間就像繩子一樣被一根一根串起來的,如果纖毛頂端的分子蛋白斷裂,神經的聽覺功能也就不存在了。

  “一般認為耳蝸毛細胞死亡後不能自我再生,但為什麼噪聲損傷導致聽力下降的患者過了幾個小時有些人又能聽見聲音了呢?”帶著這個長期困擾業界的難題,楊仕明指導課題組成員對毛細胞噪聲損傷後的變化過程進行觀察,最終驚喜地發現,24小時之後Tip-Links頂端連結又一個一個接了起來。

  “這就是為什麼噪聲損傷以後24小時又能重新聽到聲音,回答了這個問題就是揭示了聽覺損傷關鍵的分子機理之謎。我們進一步又發現,噪聲刺激如果僅僅使纖毛頂端分子蛋白斷裂,是有可能重新恢復聽覺的,但如果連纖毛都斷了,那就沒有機會恢復了。而且一旦發生纖毛損傷,毛細胞和內耳損傷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持續加重,如果不提前干預,最終會導致聽覺神經細胞徹底死亡。”楊仕明説。

  正是這個重大發現,楊仕明團隊和國外著名大學研究合作者首次建立了高倍顯微鏡下精準定位的毛細胞纖毛損傷模型,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毛細胞纖毛損傷之後頂連結蛋白自我修復是形成暫時性閾移的關鍵機制,並依此提出了聽覺損傷干預的時間窗。

  楊仕明由此提出了聽覺損傷的四階段論:從最初的纖毛頂端分子蛋白斷裂,到纖毛損傷進一步加重,再到毛細胞不可逆損傷階段,到最後的毛細胞全部死亡。“從聽覺細胞的損傷到細胞死亡是有一個過程的,這個病理進程就是我們怎麼去預防去治療的關鍵時期。”楊仕明説。這個創新性理論應用於臨床實踐對感音神經性聾的急性期診治意義重大,楊仕明兩次執筆起草關於中國突發性聾診治指南由中華醫學會已經在全國頒布實施。

  “人工耳蝸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最成功的神經植入假體,也是目前恢復重度耳聾患者聽力的唯一有效方法,”楊仕明説,“解放軍總醫院聽覺植入中心已經為3000多例耳聾患者植入了人工耳蝸,99%患者手術後恢復了聽覺,70%以上回歸了工作和學習崗位,回到正常社會生活。但遺憾的是,進口人工耳蝸價格昂貴,阻擋了很多中國患者獲益於這項先進醫療技術,而高性能、低價位的國産人工耳蝸臨床應用成功,將徹底扭轉這一局面。”

  楊仕明表示,雖然目前研究成果取得很大突破但還僅僅是個開端,通過藥物或者人工耳蝸植入技術治好的畢竟只有一部分病人。“我正在帶領研究團隊開展基因治療、基因修復和幹細胞治療等新技術,有望修復和激活受損內耳細胞和聽覺神經通路,即便是聽覺細胞已經死亡的患者也可以實現‘鐵樹開花’,幫助他們重新回到這個美妙動聽的世界。”楊仕明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