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從殷墟到盧克索:中國考古領軍人寄望“走進埃及”

  • 發佈時間:2016-01-22 15:38:00  來源:新華社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北京1月22日電(易淩 劉欣 霍瑤)談起剛剛結束的“入埃及記”,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興奮不已,因為此行有望取得中國考古學界的一個重大突破——進入埃及參與當地考古發掘項目。

  “這將成為四大文明古國考古界之間的首次直接合作。”王巍22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

  受開羅大學的邀請,王巍在14日至19日率中國社科院代表團出訪埃及,參觀和拜會了埃及國家博物館、開羅大學和埃及文化委員會,就中國派遣專家隊伍到埃及開展合作發掘和保護達成了合作意向,並獲得了埃及文物部支援,雙方隨後將就具體項目選址和機制展開商討。

  “對一個負責‘尋找失落文明拼圖的群體’來説,沒什麼比能親手觸碰埃及這樣古老的文明更讓我們興奮和驕傲的了。”王巍説。

  “我們來晚了,但終究來了”

  這是王巍第一次來到埃及,每抵達一處具有深厚歷史背景的地方,職業習慣總讓他潛意識地按照時間軸尋找相對應的中華文明痕跡。

  古城盧克索位於古埃及中王國和新王國的都城底比斯遺址之上,是王巍此行最嚮往的目的地之一。站在20多米宮殿的巨大圓柱旁,他感慨良多:“論時間,盧克索差不多相當於我們西元前3000多年前的殷墟,但當時的古埃及人就已經在建築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埃及文明發源之早、規模之大、水準之高,令人震撼。”

  更讓他意外的是,在帝王陵墓區——帝王谷的入口處,他發現那裏懸挂著埃及和日本兩國國旗,究其原因,是日本出資參與了當地的考古和文物保護項目。

  “這一幕讓我印象深刻,一個國家的影響力可以在另一個國家最驕傲的地點上體現,這是很了不起的。”王巍説。

  埃及國家博物館館長瓦法阿·西迪克在後來的會談上告訴他,埃及歡迎外國參與當地的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但在206項國際考古合作項目中,沒有一項是有中國參與的,我們期待與中國合作。”

  那份長長的合作者名單既包括了美國、日本等在國際考古研究領域領先的強國,也涵蓋了歐洲絕大多數發達國家。

  “中埃文明的交流、兩大文明古國的交往,如果沒有對對方歷史文明的清楚認知,何以深入有效,”王巍説,“多年以來,我們對於古埃及的研究沒有自己的一手資料,因而沒有話語權,在別人嚼過的饃上嚼,也能嘗出點滋味,但終究沒有自己做的好吃。”

  而埃及方面,也面臨專業人員短缺、設備落後以及遺跡發掘保護任務繁重的現實,急需中國的幫助。

  “在合作方面,我們和館長以及文化委員會的官員,一拍即合,達成共識,埃及文物部部長馬姆杜·達馬蒂來信表示支援。今年是中埃文化年,我們雙方力爭將考古合作納入兩國文化交流的框架之下。”王巍説。

  “埃方提出在文物保護、考古發掘、文物安全監控以及人員培訓方面需要中國的幫助。我主張再加一項,就是就共同有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合作。”

  王巍解釋,此前中埃兩國在考古領域鮮有直接交流,主要因為兩國都是文明古國,歷史遺跡眾多,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內的考古研究上。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後,中國的考古對外交流主要以“請進來”為主,以吸收、了解並跟上國外的考古研究,比如進行中外聯合考古發掘和邀請專家來華講座、參加學術會議等。

  “我們來晚了,但終究來了。”他説。

  世界兩大古老文明的惺惺相惜

  2016年是中埃兩國建交60週年,在埃及即將舉辦中國文化年,在中國也會舉辦埃及文化年。兩個偉大的文明在古代由絲綢之路聯接在一起,是人類文明史上友好合作、交流互鑒的典範。在考古領域,兩大文明惺惺相惜。

  王巍説:“中埃考古合作,我們有能力,更有其他國家不能比擬的優勢。”

  他認為,從大背景來看,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持續壯大,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中國才有能力和實力進入到埃及這個考古界最看重的區域之一,獲得對方的信任。

  “更重要的是,在某種程度上,我們與埃及是精神相通、惺惺相惜的。”

  王巍解釋,中埃兩國都對本國歷史和傳統格外重視,又共同面臨處理傳統與社會發展、現代化之間關係的問題,並都對彼此古老的文明高度尊重。

  他同時也對中國考古的具體操作能力很有信心,從技術手段到工作經驗都能堪此重任。

  “我們有許多都邑性大遺址考古的經驗,這是很多國家所沒有的,這就是古老文明的饋贈,”他説,“在埃及的考古會大量涉及古代城市遺址,必須對城市整體的規模體量、各宮殿之間的關係、平面的佈局和功能等有經驗。”

  “挖掘一個小村落,還是挖掘一個城市,工作做法和理念是完全不同的,”他説,“其次,中國考古有超大規模的、跨幾十個單位、十幾個學科的項目的經驗,如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夏商周斷代工程,其中的成功經驗可以應用到埃及。”

  此外,中國擁有最先進的考古設備和實驗室以及深諳埃及象形文字的專家,這些硬體都是中埃合作的有力保障。

  “比如在室外勘探、遙感技術、三維成像技術、室內科技考古技術等方面,中國已積累了20年的經驗,這在我們此前在宏都拉斯瑪雅遺址和烏茲別克絲綢之路遺址的現場考古合作項目中都得到很好的鍛鍊。”王巍説。

  “從長江到尼羅河,從殷墟到盧克索,通過與古老文明的跨時空對話,尋找失落的文明殘片,是考古人為兩國人民友誼添磚加瓦的最好表達。”他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