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眾泰們“大賣”坑了誰

  • 發佈時間:2016-01-04 01:31:14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紅綠燈

  大約在5年前的北京車展上,我注意到一位有些眼熟的中年人,不聲不響的在中外各家的展臺上,挨個認真觀摩。有人告訴我,那是眾泰的老總吳建中。當時我很欽佩,覺得雖然還是個不入流的公司,但有這麼低調、虛心的企業家帶著,日後一定會有起色。

  5年過去了,眾泰還真的有了起色,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説出色。當年那家靠豐田一條生産線起家的地方廠子,2015年要賣25萬輛了,2016年要銷售超100億了。自主品牌的梁山座次,看樣子沒多久就要添把新椅子了。

  但作為一名跑這個行業的記者,我只是深深的感到失望:原來吳老闆您認真學習之後得出的智慧結晶,就是毫無底線的直接照抄啊!

  不可否認,單從眾泰、陸豐作為企業的角度而言,它們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只要不違反法規,別人都沒有置喙的資格。這是市場經濟給的自由。

  但,這麼大的一個汽車行業,不是您一兩家在玩。它是一個國家經濟的大腿,工業的臉面。用老話説,除了國法,還有道義和規矩。

  在商言商,你們想賺錢沒有錯,但那些山寨“保時捷”“途觀”“極光”的大賣,如果是以坑了整個中國汽車品牌、糟蹋了其他同行心血努力為代價,那真就是一種自私與無恥。

  中國品牌經過近十幾年的追趕,在品質上雖説仍有差距,但顯然不再是當初那種的雲泥之別。在SUV、新能源等某些細分領域,國産車甚至佔據一定優勢。但總體上,現實依然是那麼嚴酷,即便同級別、同配置、品質同等水準,你還是很難賣過合資車。

  差啥呢?品牌,最難彌補但也最必須彌補的差距。

  品牌,説簡單點,就是一種信任。相信你出的車子品質一定沒問題,相信我買來開到街上能顯出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品味。品牌的打造,需要時間的積累。雖然現在網際網路的興起,捧出了許多一夜成名的品牌神話,但在汽車這裡基本不靈。因為它一是要花不少錢的大件,二來品質好壞又關乎著性命。

  所以人們更願意選擇外資品牌:年頭久,一百多年了,經過的橋都比國産車走過的路多。

  作為後發國家,這是沒有辦法的事。起步階段的中國汽車實力一窮二白,別説獨自開發産品,照貓畫虎都費勁。只能找準老外的成熟産品,先把車子造出來再説以後的事。奇瑞、長城、比亞迪、吉利……無不是這樣靠著反向起家。

  但這與眾泰們今天的山寨行為,有著本質的區別。當年整個行業的一片蠻荒,給了模倣乃至抄襲一個可被容忍的理由,但時效有限;今天,當自主品牌基本完成了初步積累,多數掌握了正向的能力,開始要用更好的表現還“品牌債”的時候,再搞出“返租式山寨”,其目的就是純粹只為一己之私。

  對此,有個説法很形象:一個兒童乞討,人們會給予同情。但當他成長為一個青年,仍然還靠乞討甚至偷竊為生,必然要受到人們的鄙視和譴責。

  所以説這很無恥。你們可以不顧同行的死活,但別忘了你也是中國品牌的一員;你們的大賣,透支、消耗的不光是其他同行靠著勤奮努力,好不容易為國産汽車攢起來的那點名聲,甚至是自主品牌未來翻身的可能。就像一群落井的人,好不容易掙扎著爬近井口,卻發覺身子猛得一沉:這打擊不來自頭頂,而是下面同胞的手。

  你們也許會反駁:銷量這麼好,不證明自己得到消費者的認可了?是的,輿論裏也有許多人支援你們“山寨有理”。但你們應該也心知肚明,中國這麼大的市場,目前養得活大象,也有殘羹留給螻蟻。願意購買山寨産品的,無外乎受限于眼下的經濟實力,是為了自尊、“面子”而為你們發聲。隨著汽車社會的深入、國産産品的成熟與消費能力的提升,只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拋棄代表著種種消極元素的山寨,選擇真正的優秀品牌。

  做車如做人,貴在表裏如一。只有尊重自己,才能贏得別人尊重。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