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組建混合所有制資産管理公司 破解民企信用危機

  • 發佈時間:2015-12-30 05:35:24  來源:重慶晨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不斷向民營金融釋放利好信號,鼓勵民營金融發展壯大,努力破解小微企業和“三農”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但另一方面,近年來的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由於經濟不景氣,一大批中小民營企業的經營陷入困境,導致為其提供金融服務的民營金融不良資産攀升,目前就已有川陜等地的民營金融企業陷入風險,面臨危機。雖然當前重慶的金融不良率僅0.34%,但民營金融領域也出現了一些不良苗頭,需防患于未然。究其原因,實際上是民營企業因壞賬止損不及時而蔓延的危機。

  目前,民營企業的壞賬處置,主要通過法院訴訟來清收資産,但受制于當前司法環境的一些具體因素,導致追償資金回籠週期漫長,這不僅拖垮了企業本身,也拖累了一批上下游企業和民營金融企業。

  當前重慶經濟逆市飄紅,經濟、金融發展態勢較好,但也要警惕因個別民營企業而滋生的不良苗頭,比如今年渝北區某房地産公司就出現了高達20多億的債務危機,牽連了數家銀行類金融機構、民營擔保公司、小貸公司以及數百名個人投資者。該公司雖已被起訴,但由於司法處置程式複雜、期限長等原因,可能會引發局部的風險。

  為此,建議重慶在全國率先成立一家混合所有制的資産管理公司,高效集中處置重慶民營企業的不良資産。

  資産管理公司對企業壞賬的處置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上個世紀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國務院成立了信達、華融、長城、東方4家國有金融資産管理公司,處理四大國有銀行的壞賬,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國有資産的安全,保證了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

  2004年,重慶成立了全國最早的地方性國有資産管理公司——渝富資産管理公司,對包括重慶銀行、西南證券、重慶農信社在內的地方國有企業不良資産進行了處置,有力地推動了重慶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和金融生態的改善,成為了各地國企改革和金融轉型的成功典範,受到業界肯定。最近江蘇等省市也相繼成立了地方性的國有資産管理公司。

  那麼,對民營企業的不良資産處置,重慶可否再次走在前面,通過成立混合所有制的資産管理公司來創新其處置模式,成為勇吃螃蟹的第一人呢?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民營經濟已撐起了我國國民經濟的半邊天,而民營金融更是撬動了民營企業的信用障礙,承擔起了小微企業的全部金融服務。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主體和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民營企業與民營金融在依法納稅、規範管理、嚴控風險、自擔損失的同時,政府也可以考慮用資産管理公司來幫助他們處置不良資産,穩定社會和經濟秩序。

  中央提倡混合所有制。重慶在全國率先成立一家混合所有制的資産管理公司,由民營企業操盤,讓其作為現代企業責任主體,自籌資金收購和處置債務,實現重慶本地民營企業的財務重組和股份制轉型。在政府的支援下,依據市場規律處置民營企業不良資産,有效化解民營企業債務,減輕民營企業的負擔,使民營企業資産流失得到合理控制,銀行、民營金融等債權人也能獲得比司法處置和自行處置高得多的受償率、快得多的清償速度。

  民營金融面臨的是銀行的次級客戶,又肩負杠桿作用,承擔的是風險放大效應。我們本身怕的不是風險,只要能守住風險底線,壞賬打個六折七折也是可以接受的,關鍵是要快速止損。

  借力混合所有制資産管理公司,在民營企業發生壞賬“崩盤”時,通過重組、並購、轉讓、拍賣等方式,盤活民營企業不良資産,快速向不良資産涉及的民營金融機構輸入流動性,維持其穩定,避免因民營企業壞賬止損不及時而蔓延産生的危機,穩定經濟、金融秩序。

  同時政府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援、稅收優惠和司法協助,使其既有社會責任的政策性,又有市場運營的商業性。這樣,民營資本不僅在市場準入,而且在財産保全上也破除了玻璃門、彈簧門,其成功經驗可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推廣,為民營金融的創新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