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影視業 如何叫好又叫座?
- 發佈時間:2015-12-25 08:32:09 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被譽為“天然攝影棚”
不久前,在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電影《烈日灼心》的三名男主角破天荒同時摘得最佳男演員獎,引起了關注。
這部“廈門味”很濃的影視作品,改編自長篇小説《太陽黑子》,小説的作者是廈門本土的女作家,電影的取景地也被定在廈門,城市風情得到了原汁原味地呈現。
電影熱映後,不少知名電影、旅遊網站,把影片中出現的標誌性景點、建築與現實地址和照片一一對照羅列,成為不少遊客赴廈旅遊的“參考地圖”。
其實,《烈日灼心》並非廈門“觸電”孤例。在國內影視圈,廈門有著不錯的“出鏡率”。
山、海、湖錯落有致,島、礁、岩互相映襯,西洋建築、閩南民居、華僑建築交相輝映……憑藉優美的自然環境、豐富的城市形態和深厚的人文底蘊,廈門被影視界譽為“天然攝影棚”。據廈門文史專家洪卜仁介紹,1928年,電影《火燒紅蓮寺》便到廈門海取景;1978年,我省第一部彩色故事片《血與火的洗禮》大部分外景也選在廈門。統計數據更是顯示,近年來,每年都會有40多個劇組、100多部影視劇在廈門取景拍攝和製作,其中包括《瘋狂的賽車》《我的早更女友》《雲水謠》《左耳》等一批影響力較大的影視作品。
如今,“跟著影視劇去旅遊”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名聲大噪的廈門也因此嘗到了甜頭,餐飲住宿、交通旅遊、文化創意等相關産業被帶動發展。
告別“候鳥式”攝製
雖然眾多影視劇組鍾情廈門,然而,令人尷尬的是,由於産業配套不足,尤其是棚內拍攝和後期製作等環節基礎薄弱,被譽為“天然攝影棚”的廈門尚未發展成為影視中心。
據介紹,廈門與台灣聯合製作拍攝的電影《搶救老爸》,就曾出現過因相關配套不足,劇組不得不從台灣運送拍攝器材的狀況。配套不足也導致了大部分劇組到廈門只是“候鳥式”借景拍攝,並沒有使本地影視文化産業發展出完善的産業鏈條和可觀的經濟效益。
可喜的是,這些薄弱環節已經引起了相關部門重視。“落戶集美區的廈門市影視産業服務中心就是重大突破。”廈門市文廣新局産業發展處工作人員介紹,中心按“一園多區”的規劃思路,除了建設影視産業總部園區,在雙龍潭、園博苑等地設外景區,還將在灌口鎮改造舊廠房,搭攝影棚,建造影視産業攝影棚區及住宿、餐飲等綜合配套服務區。力圖打造完整影視産業鏈,最終告別“候鳥式”攝製,爭取每一部在廈門拍攝的影視劇可以做到基本上“不挪窩”,實現縮短生産週期、降低製作成本,同時帶動本地的影視配套産業發展的目的。
培養本土企業與人才
在廈門市文廣新局有關負責人看來,影視服務中心的成立,在服務産業發展方面起到了孵化作用,這是一個良好開端。但廈門發展影視産業的關鍵,在於後期製作環節能否發展起來。也就是説,比起服務影片攝製,在廈門進行後期製作能帶來更多資源,更易形成産業鏈。
後期製作屬於高科技範疇的數字技術産業,需要大量高端人才。該負責人表示,廈門不妨分兩條路走,一是繼續引進龍頭企業,孵化本土影視製作小微企業;二是培養後期製作的人才。“雖然過程相對漫長,但從長久來看,或許是産業發展的最佳途徑”。
這也得到麗智影視負責人的認同。
作為廈門火炬高新區和廈門自貿片區聯合招商引進的企業,麗智影視聯手國內外資本,成立了廈門影視産業發展基金。該企業負責人周生亮表示,目前國內影視基金大多直接投資票房,而他們投資的則是製片公司。“基金投資的門檻是對方公司母體必須在廈,註冊在廈門指定園區,作品版權放在廈門的公司。”周生亮説,這樣才能從源頭上推動廈門影視産業發展。
此外,麗智影視還將與廈門的高校開展共建影視文化學院、簽訂人才培養計劃等一系列合作,為廈門影視行業儲備充足的專業人才。
政府部門也準備繼續添柴加薪。廈門文廣新局有關負責人透露,涉及人才引進和培養、精品獎勵、引進骨幹企業等各方面的相關扶持政策,正在進一步完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