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海南“商標富農”的探索之路

  • 發佈時間:2015-12-18 08:29:30  來源:海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宗兆宣 通訊員 吳育經 符發

  瓊中綠橙、橋頭地瓜、定安黑豬……這些在國內響噹噹的海南農業品牌,幾年前卻鮮為人知且售價較低。在工商部門和當地政府的引導下,貼上一個小小的商標後,這些農産品很快家喻戶曉並身價倍增,農戶蛻變為農企,土産品變成了香餑餑,小商標産生大收益。海南農産品商標註冊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低端到高端的飛躍,海南“商標富農”的探索之路開始邁上快車道。

  粽子貼品牌 粽攤變粽廠

  定安全縣粽子企業已達40家

  以定安粽子為産品申請的註冊商標46件已獲准28件

  “沒有定安縣工商局幫助和指導我們進行商標註冊,就沒有‘香滿樓粽子’的今天。”短短幾年就從一個粽子攤發展為粽子廠,定安香滿樓粽廠負責人鍾愛蘭説起自身的經歷感慨萬分。

  “定安粽子”是海南省定安縣的傳統美食,歷史悠久,製作工藝獨特,是採用當地火山泥裏生長出來的富曬糯米,配以當地農村放養的黑豬肉,加上土法腌制的鹹鴨蛋黃,經過一系列嚴格的工序精心製作而成,所以特別可口好吃。

  曾幾何時,定安粽子經營戶商標意識薄弱,全縣幾乎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加工製作,定安縣城裏佈滿了大大小小的粽子攤,就是沒有一家大的公司和企業。定安縣工商局多次引導過粽子經營攤戶申請商標,但攤主們認為,小小粽子攤註冊什麼商標,歷來粽子都是裸著賣,貼上商標賣給誰?

  商標意識淡薄很快讓鍾愛蘭吃了苦頭。2010年端午節前,海口一經銷商給定安攤主鍾愛蘭下了1萬個粽子的訂單,價格每個13元。當第一批2000個粽子交貨時,經銷商沒想到定安粽子居然沒商標,也沒包裝,便要求將價格改為每個10元,否則退貨,鍾愛蘭很無奈,但也只能接受這個條件,這一來,少賺了3萬元。2010年端午節一過,鍾愛蘭立即來到定安縣工商局,要求幫助申請註冊“香滿樓定安粽子”商標。註冊成功後,他又在海口騎樓美食街租了個攤位,挂起“香滿樓定安粽子”的招牌賣起了粽子。經過近三年的努力,原來的“定城香滿樓粽攤”如今已發展為略具規模的專業粽廠,並更名為“定安香滿樓粽廠”。單個粽子價格也從註冊前的5元提高至10元,端午節期間更是漲到每個15元,産量也從註冊前的每年3.5萬個增加到35萬個,經濟效益翻了十幾倍。

  像鍾愛蘭這樣的例子在定安還有很多,為了打響“定安粽子”的産業品牌。幾年來,定安縣工商局通過培育粽子龍頭企業,大力推廣典型經驗,並在首屆定安美食節上一舉打響了“定安粽子”的品牌。

  2014年2月7日,“定安粽子”成功註冊地理標誌證明商標。今年端午節,定安粽子銷量突破500萬個,實現銷售額7000多萬元,再次刷新了定安粽子銷售的歷史記錄。

  目前,定安全縣粽子企業已達40家,以定安粽子為産品申請的註冊商標46件,已獲准28件。這些“定安粽子”以各自不同的註冊商標,成功打入了海南各市縣的超市和酒店。

  村民種地瓜住上小洋樓

  貼了商標的橋頭地瓜從2009年的每斤1元上升到現在的8元一斤

  平均價格成功打入全國各大超市甚至銷往國外

  走在澄邁縣橋頭鎮沙土村的鄉村小路上,一排排嶄新的小洋樓映入眼簾。“這些樓房都是這兩年當地種地瓜的農民蓋起來的,村民們稱呼為‘地瓜樓’,現在橋頭的農戶每年僅種地瓜就有戶均3萬元的收入。”當地村民自豪地告訴記者。

  橋頭鎮以前知名度並不高,甚至很多海南本地人也很少知道這個地方。由於當地以沙質土為主,像水果、瓜菜、胡椒、檳榔等很多熱帶高效農作物在這片沙土上一點也不“高效”,當地的農業種植效益一直較差。自從有了高抗旱性的“橋頭地瓜”,這個小鎮漸漸為外界所知。“橋頭地瓜”不同於一般的地瓜,其獨特之處在於:無毒、硒含量高,多粉且嫩不帶筋,營養豐富,甜度適中,口感獨特,常吃不膩。

  説到“橋頭地瓜”,不能不説到一個人——王文克,他現在是橋頭沙土甘薯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和澄邁橋沙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2007年,當時為橋頭鎮沙土村黨支部書記的王文克,率先從國外引進了優良的地瓜品種,種在橋頭這塊富曬無污染的沙土上,才形成了今天上千戶橋頭鎮農民參與,種植面積突破一萬畝,年産量突破兩萬噸的規模化種植局面。

  2010年,在當地工商局的引導下,王文克率先給自己公司生産的地瓜註冊了一個商標,叫“橋沙甘薯”。按照王文克的想法,地瓜也叫紅薯,生長在橋頭沙土上的地瓜,特別的甘甜,所以就叫“橋沙甘薯”。從此,他和地瓜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當地工商部門的推動下,橋頭地瓜幾年來先後註冊了“橋沙”、“澄沙”、“澄橋”等商標,成立了橋頭沙土地瓜産銷協會、橋頭地瓜示範村、示範企業和示範基地。並採用了“公司訂單+合作社管理+農戶種植”的經營模式,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管理,實現了標準化、品牌化、産業化的發展道路。

  截至目前,橋頭鎮專業化甘薯生産經營組織已達到6家,其中農業有限公司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5家。種植面積1.5萬畝,平均畝産1500—2000公斤,産值4500—6000元,從事種植的農民達1700戶。

  貼了商標的橋頭地瓜,已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平均價格已從2009年的每斤1元上升到現在的8元一斤,並成功打入北京、上海、南昌等全國各大超市,甚至有部分産品銷往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香港、台灣地區。

  商標富農催生近萬涉農商標

  全省累計馳名商標24件 有效著名商標292件 地理標誌商標16件

  如何將一大批原本“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海南優質農業農産品變成品牌産品,實現産業升級、綠色崛起,海南工商部門提出了“商標富農”的發展思路。轉變,從2009年開始,從海南農産品開始了……

  2009年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先後與澄邁縣和樂東黎族自治縣政府共建“商標富農”工程示範縣,整體推廣“商標+農戶+公司”産業化運作模式,精心打造農産品商標品牌。

  澄邁縣工商局局長黃行政回憶:“實行商標富農戰略之前的澄邁,就算生産出的地瓜、福橙都是幾乎不使用農藥化肥的綠色産品,但因為缺乏産品商標和社會認知度的支撐,明明是無公害的名優綠色農産品,卻因為賣相不好,價格一直很低。”

  在工商部門和地方政府的推動下,通過成立各種産業合作社和行業協會,並由合作社和行業協會來持有商標和地理標誌,海南特色産品走向集約化、專業化發展的道路。通過“政府訂單”,引導農民集中種植飼養,形成産業規模。通過農産品商標示範鎮、示範村、示範企業、示範基地的輻射效應,海南各市縣、各鄉鎮、各村莊都投入到打造富有本地特色的農産品品牌中來,涌現出了福山鎮咖啡專業合作社、新華達白蓮鵝産銷專業合作社、澄邁橋頭沙土甘薯專業合作社等一大批優質商標示範點,部分市縣初步形成了“一鎮多標”、“一村一標”、“一村一品”、“一企一標”等品牌格局。

  2015年10月17日至19日,在中國國際商標品牌節上,福山咖啡、定安鵝、橋頭地瓜、海島和牛、白馬君紅茶等農産品品牌大受中外來賓的青睞……

  2015年11月27日至30日,海南國際美食博覽會上,定安粽子、瓊中綠橙、萬寧東山羊、白沙綠茶、澄邁福橙、三亞芒果、五指山紅茶等一些省內知名品牌食品,連續三天暢銷,部分産品脫銷,只能現場預訂。

  截至目前,全省累計涉農商標註冊9774件,佔有效商標註冊量39873件的24.5%;全省累計馳名商標24件,有效著名商標292件,地理標誌商標16件(其中今年新增“萬寧檳榔”“定安鵝”地理標誌商標2件)。其中2015年全省商標註冊量8211件,比去年增長66%,是歷年來最高的一年,商標註冊量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給我省經濟發展注入了生機活力。

  耗時4年買回“白蓮鵝”商標

  2013年11月白蓮鵝商標回歸

  2014年澄邁新華達白蓮鵝産銷專業合作社出欄商品鵝270萬隻

  年産值近億元 合作社成員發展到2100多戶

  “用了4年時間,‘白蓮鵝’商標終於回到了我們手中,我們吃了商標意識不強的苦頭,現在又嘗到了有商標的甜頭。”澄邁新華達白蓮鵝産銷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羅海平對商標的作用之大感觸頗深。

  澄邁新華達白蓮鵝産銷專業合作社從事白蓮鵝養殖和銷售多年,但當初沒有商標意識,加上市場銷售渠道不暢,農戶參與養殖積極性不高,前幾年鵝業養殖一直是處於一個規模上不去,市場推不開,養鵝低價位的局面。直到2009年,為打造市場和保護地方品牌資源,在澄邁縣委縣政府和省、縣工商部門積極推動下,澄邁新華達白蓮鵝産銷專業合作社開始申請註冊白蓮鵝商標。萬萬沒想到的是,註冊時發現商標已經被湖北省武漢市的一家公司提前搶注,合作社只好改為申請圖形商標,並於2010年獲得註冊。

  儘管合作社註冊了圖形商標,但沒有白蓮鵝名稱商標,合作社不敢做宣傳,不敢開拓市場,不敢做産品推介,企業發展遇到了瓶頸。幾年來,經過海南工商部門多次千里迢迢前往湖北省武漢市交涉和協調,白蓮鵝商標轉讓工作終於柳暗花明,轉讓費從30萬元談到了10萬元。2013年11月,終於順利完成了白蓮鵝商標權轉讓,實現了白蓮鵝商標的真正回歸。2014年,該合作社出欄商品鵝270萬隻,年産值近億元,合作社成員發展到2100多戶……

  全國倒數第三引發的思考

  我省地理標誌商標迄今僅有16件

  數量遠落後於先進省、市2014年排名在全國倒數第三位

  儘管我省農産品品牌建設幾年來取得較大成效,但地理標誌商標迄今僅有16件,數量遠遠落後於先進省、市,2014年排名在全國倒數第三位,這與全國農業大省的地位極不相稱。

  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瓊中綠橙”是我省最早一批地理標誌證明的商標,2015年獲得農業部農産品地理標誌,半個月前才剛結束採摘期,今年的銷售價達到每斤10元左右,經濟效益顯著。從“瓊中綠橙”銷售的火爆可以看到地理標誌商標這塊金字招牌的含金量,但我省地理標誌商標的發展仍相對滯後,存在四大瓶頸。

  該負責人表示,首先很多市縣不重視收集歷史資料,缺乏相關歷史記載。地理標誌商標申請需要提交有關該地理標誌産品客觀存在及信譽情況的證明材料,由於我省這方面起步慢,大量的産品缺少相應的歷史記載,這對地理標誌的申請工作造成了實質性的障礙,導致大量的特色産品不能申請地理標誌保護。

  其次是商標意識淡薄,不少地理標誌産品商標被他人搶注。目前我省很多生産經營者對地理標誌商標這個詞知道的甚少,對商標的作用和意義認識不足,重視不夠。由於對地理標誌的認知程度不高,許多具備海南地方特色的地理標誌産品未及時申請地理標誌保護,大量的地理標誌産品被企業或者個人搶先註冊為普通商標,給申報地理標誌商標造成了嚴重的障礙。海南四大名菜中的“嘉積鴨”、“和樂蟹”、“東山羊”等地理標誌,當地企業都不能註冊和使用,不得不承受著商標缺失之痛。

  再次是地方政府部門重視不夠。地理標誌産品的保護和管理不僅關係到該地方的生産者和經營者的利益,同時也影響著該地區的經濟利益。但目前我省地方政府缺乏對地理標誌的認識,沒有在資金上給予扶持。政府相關部門的一些相關負責人也不清楚地理標誌産品的具體要求,而相關的行業協會也未能成為生産經營者與政府溝通的橋梁。

  最後是地理標誌商標缺乏相應的規範和跟蹤管理。我省一些地理標誌特色産品註冊了國家地理標誌商標,但沒能很好地利用起來,缺乏相應的跟蹤管理。個別地理標誌商標,由於當地政府和企業沒有認識到地理標誌的重要作用,注而未用,不能形成品牌價值,削弱了地理標誌産品這一金字招牌的魅力。個別地理標誌商標沒有嚴格按照標準規範使用,存在著規模小、佈局組織分散、市場競爭能力弱的現象,科技推廣、標準化實施、市場行銷等綜合生産經營手段乏力。

  地理標誌農産品怎樣變多變強?

  海南在長期的農副産品發展中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地理標誌農産品,這些地方特色的農副産品在“三農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一件商標帶動一個産業、搞活一方經濟、造福一方農民”已成為發展我省農業經濟的有效途徑。但如何才能讓這些農産品真正成為名牌産品?怎樣創造出最大價值成為目前急需解決的難題。

  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局長郭仁群告訴記者,註冊一件地理標誌商標能造福一方百姓,所以各級政府領導的重視和支援必不可少。政府部門應將地理標誌商標涉及的相關産業納入地方規劃進行統籌規劃佈局,出臺扶持政策,安排專項資金,加大扶持和獎勵力度。要設立考核機制,把這項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年初有工作部署、年中有檢查督促、年終有考核評比。抓好示範點,以點帶面。按照澄邁縣實施“商標富農”的模式,先在海口瓊山、瓊中、定安、文昌、萬寧等部分市縣開展地理標誌商標工作,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創建自主品牌,建立合理有效的品牌調節機制。

  郭仁群認為,我省是農産品輸出的重要省份,其“環境型”、“生態型”及“綠色型”的熱帶農産品為廣大消費者所青睞,應制定“生態富省”戰略及農業發展規劃,提出生態型效益農業的發展思路。地方政府在深入調查了解地方的特色農産品資源後,可組織全省工商機關深入農村、農場和社區普查調研,全面摸清本地農産品分佈區域和地理標誌産品資源狀況,篩選出符合申報地理標誌的産品,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要按照地理標誌商標註冊的要求,建立完善和收集有關地理標誌的歷史記載資料,開展農産品地理標誌和商標申報工作。努力使我省地理標誌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

  各級工商部門要加強農産品商標註冊引導、保護和推廣,指導規範商標使用,挖掘和培育我省商標品牌。工商部門應加強與公安、農業、質監等部門的協調配合,對地理標誌産品使用情況隨時進行監督檢查,積極開展以地理標誌和農産品商標為重點的專項執法行動,切實維護農民利益。農業部門應推動我省特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避免“有品牌無産品”;同時要提升農業標準化生産與品質安全監管水準,不斷夯實農産品品牌品質基礎,避免“有産品無品牌”的被動局面。(本報海口12月17日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