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移動通吃産業鏈遭尷尬:300億元並購鐵通被疑已晚三秋

  • 發佈時間:2015-12-17 02:2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馬 燕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鐵通將成為歷史。近日,中國移動有限公司對外宣佈收購中國鐵通集團有限公司,收購對價為人民幣318.8億元,最終對價會按照收購協議所述價格調整機制進行調整。另外,中移鐵通將承擔鐵通凈債務約人民幣23.4億元。鐵通目前是中移動母公司中國行動通訊集團的全資子公司,中移動收購鐵通將實現將後者併入上市資産,即將固網寬頻業務納入上市主體。易觀智庫電信行業分析師朱大林認為,本次中國移動收購鐵通可以看做是對此前合併所做的一次徹底收尾。此前,鐵通就已併入中國行動通訊集團,但並沒有成為中國移動上市公司的一部分,此次收購將完成早期遺留的歷史問題。此次收購的對價將根據價格調整機制進行調整,但價格調整金額將不會超過人民幣10億元。最終對價不會超過人民幣328.8億元,對價將由中移鐵通于交割日支付予鐵通。中移鐵通收購的目標資産和業務估值日的賬面資産總額約為人民幣531億元,負債總額約為人民幣231.4億元,其中凈債務約為人民幣23.4億元,凈資産約為人民幣299.6億元。根據收購協議的約定,中移鐵通將收購鐵通的若干資産、業務及相關負債並接收相關從業人員。其中,收購的資産和業務包括約9.9萬皮長公里的全國骨幹網路,約182.2萬皮長公里的城市光纜,約2471萬個IPv4地址資源,房屋1814項及土地685項(部分産權不清的房屋和土地將不會被收購),約1198萬的固網寬頻用戶和約1829萬的固話用戶,其中含1388萬的傳統固話用戶。此外,鐵通擁有固網運營經驗的從業人員約4.7萬人。中移動要做全業務運營商 鐵通網路資源顯價值收購完成後中國鐵通將成為歷史。鐵通的前身是鐵道通信信息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00年12月份,是國有大型基礎電信運營企業,總資産136億元,註冊資本103億元。2004年1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鐵通公司由鐵道部移交國資委管理,更名為中國鐵通集團有限公司,其主營業務年增長率超過35%,固定電話用戶年增長率超過40%,寬頻用戶年增長率超過300%。鐵通于2008年正式併入中國行動通訊集團,成為其全資附屬公司,下轄31省、自治區及直轄市分公司,保持相對獨立運營。鐵通多年來從事固網電信運營,擁有豐富的全國骨幹網路、城市光纜、IPv4地址資源、房屋及土地,擁有固網寬頻用戶和固話用戶均超過千萬。不過,儘管被收入了中國移動集團,中國鐵通卻一直在中國移動體系內處境“尷尬”。由於業務虧損,中國鐵通沒有被納入中國移動的上市公司資産之中,而是作為集糰子公司獨立運營。而且,合併之後雙方的業務整合也相當有限。“鐵通的業務主要在固定電話和固定寬頻這塊,但是在有的地方,比如上海,中國移動寧願跟上海有線來合作,而不是跟鐵通合作。”電信分析師曾韜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長期以來中國移動在語音通信業務上佔據優勢,其一半的收入來自語音收入。“但是,隨著流量業務擴張,鐵通的資源此時就顯示出價值了。”實際上,中國移動在2013年12月份拿到TD-LTE(4G)牌照的同時固網禁令就已解除,但這塊短板卻一直沒有補上,在固網固話方面始終是瘸著腿走路。而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在推廣業務時,就可以將移動、固網、固話整合在同一套餐,但中國移動只能為客戶提供移動服務。對於中移動上市公司並購鐵通,最為普遍的觀點是,此次收購完成後,中移動獲得固網競爭力,將會拓展中國移動的業務寬度。中移動自己也是如此闡釋的。中移動在今年中期報告中就已透露,考慮到公司業務戰略發展需要,為快速獲得固網寬頻核心資源,提高運營管理效率,公司擬收購中國鐵通的資産和業務。對於此次收購,中移動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通過收購鐵通,中移動將能夠獲得寬頻牌照、可觀的固網資産和管理經驗,成為固移融合的全業務運營商,獲益於中國快速增長的寬頻網路市場。同時,能夠增強運營和網路效率,降低和簡化關聯交易。中國行動通訊集團高級行銷顧問王立新表示,中移動由於歷史原因一直沒有固網,三大電信運營商當中中國移動是最後拿到固網寬頻業務牌照的,只有通過收購中國鐵通才能實現既做移動又做固網的目標。相較中國聯通(6.24, 0.09, 1.46%)和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在骨幹網路、有線寬頻和IDC(網際網路數據中心)上存在很大短板。在語音通信時代,這些資源還沒有顯示出重要性。但在流量經營時代,由於流量需要經過骨幹網路、有限寬頻,以及存儲在IDC上的網際網路內容資源愈加重要,中國移動的短板由此更加凸顯。因此,整合鐵通的資産有利於中國移動在流量業務方面的開拓。而另一方面,各運營商的全業務戰略發展也正在積極推進。其中,中國移動擅長個人業務,電信和聯通則主攻集團用戶。但現在,聯通和電信已經在不同方面地通過整合各自的資源來爭食中國移動的市場,比如推出“固話+語音”套餐搶奪家庭用戶市場。這對中國移動形成強大威脅。“一個是全業務發展,一個是流量經營,這兩方面的因素促使中國移動開始重視鐵通的資源價值。因此把鐵通併入上市公司資産,更便於整個業務的操作。對於投資者來説,也可以增強投資信心。”曾韜説。在他看來,中國移動向來在骨幹網路、有線寬頻和IDC上存在不足,但這些資源卻把控在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手上,中國移動每年需要向這兩家繳納數以百億計的費用來使用資源。而且隨著4G的發展,這部分的價值也愈發凸顯。“中國移動雖然建了很多的基站,儘管一個基站能滿足很多人的語音通話需求,但卻滿足不了流量需求。電信和聯通是以百分之六七十的IDC資源和骨幹網資源來服務他們佔據的30%-40%用戶,而中移動卻是以百分之三四十的資源來服務60%-70%的用戶,就會産生很多的問題。”曾韜指出。雖然收購鐵通能在一定程度上補足這些劣勢,但相較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中國移動還有很大差距。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花費了數千億元的費用來進行骨幹網路、IDC的建設,目前已經佔據優勢。中國移動也曾開展過固網寬頻業務,但從建設規模、用戶數量和業務收入等方面都遠不及對手。因此,中國移動不得不加快馬力進行自建網路,同時整合鐵通資産,以使自身不致在競爭中落下風頭。在用戶和競爭環境不斷演變的情況下,中國移動需要整合移動和固網産品,提供多網合一的捆綁式服務來維持ARPU值和降低離網率,在業務形態上做到更加全面。有中國移動內部人士透露,基於業務上的短板,中國移動制定了清晰的“全業務”戰略,向一個固移融合的全業務運營商轉變。在行動上,今年8月份,中國移動就啟動了大規模的光纖光纜産品採購計劃。自2009年中國3G發牌以來,中國移動一直都是全國乃至全球最大的光纖採購者。而本次光纖光纜集中招標,光纖總數量高達9452萬芯公里,光纜總數量高達9821萬芯公里。業內稱,這一採購計劃刷新了中國移動在去年創下的光纖採購歷史記錄。去年中國移動集採了超過6000萬芯公里光纖,已經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今年,算上省內需求,中國移動光纖採購需求輕鬆突破了1億芯公里,佔到全世界需求的30%。鐵通價值縮水?並購“晚了三秋”不過,對於這次並購,業界也有不同觀點。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在與《證券日報》記者交流時認為,鐵通現在併入中國移動上市公司,已是太晚。付亮指出,2008年鐵通併入中國移動集團時,表面上看,三家運營商從此都是全業務運營商了,可以在更多層面展開競爭,但同時明確,固網牌照僅限在中國鐵通內部使用,中國移動集團和上市公司中國移動不得使用。直到2013年12月份,4G牌照發放,中國移動才獲得全集團運營固網的資格。工信部在向三大基礎運營商發放TD-LTE標準的4G牌照時,同時向中國移動發放了固網牌照,媒體稱“預示今後中移動將能經營固話移機寬頻業務”。而這時,鐵通已經併入中國移動集團五年了。並且,期間還有一個插曲,2009年12月分,經國資委和鐵道部申請,國務院批准,鐵通將鐵路通信業務、人員移交鐵道部。鐵路通信專網剝離後,鐵通繼續作為中國移動的全資子公司,從事公眾通信業務。這意味著,鐵通一塊有價值的資産沒了,而中國移動也沒獲得什麼補償。在付亮看來,這幾年的等待中,鐵通資産的實際價值已貶,員工流失也很嚴重,中國移動發力改變固網骨幹網路的機會越來越小。無論對中國移動集團、中國移動上市公司,還是員工,都“遲了三秋”。不過他也承認,固網業務和移動業務融合,會形成協同效應,這也是中國移動對手競爭的重要手段,鐵通運營資産併入上市公司後,對中國移動肯定會有促進。“但這也對監管部門提出了新要求,如果強勢的中國移動,利用價格補貼強力進入固網寬頻和固網移動融合市場,怎麼辦?”付亮問道。而據中金研報預計,在中國移動的品牌之下,借助其移動業務領域的領先優勢,公司固網寬頻業務有望加速增長。不過,中銀國際研報指出,鐵通2014年營收和息稅折攤前利潤僅分別相當於中國移動的3.6%和3.5%。鋻於鐵通在營收、盈利和網路容量上的規模有限,中國移動對鐵通公司的收購短期內不會産生顯著影響。新增薪酬成本可能會成為一個問題,因為鐵通共有47000名員工,佔到中國移動479000名員工總數(包括全職員工和外包員工)的10%左右。從更長期的角度來看,鐵通固話業務的整合可能有助於中國移動成為全服務(固話和移動)運營商,並提升中國移動及鐵通光纖網路的總體利用率。但是,為全面利用鐵通的固話設施,網路翻修和整合可能需要大量的資本支出。鐵通99000公里的光纖網路約佔到全國光纖網路總長的0.42%,其1198萬戶的固話寬頻用戶基數佔到全國固話寬頻市場的5.7%。中銀國際研報指出,中國移動的主要挑戰仍是其他主要競爭對手之間的潛在合作。中國移動主要競爭對手之間的網路共用及合作可能會改變市場格局並大幅削弱中國移動在移動網路覆蓋上的領先地位。聯通電信抱團制衡中移動而恰恰,中國移動最大的兩個競爭對手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正在開展網路建設領域深度合作,共用資源推動4G發展。進入後4G時代,我國電信運營商市場的競爭格局已由三國鼎立,逐漸向電信聯通“抱團取暖”“聯吳抗曹”過渡。這在通信界看來並不意外,畢竟兩家的基站數量加起來都不及移動百萬級別,必須通過“曲線救國”的形式來挽救局面。在4G時代,三大電信運營商中,中國移動一家獨大,在網路覆蓋方面,截至9月底,中國移動已經建成了100萬個4G基站,而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到今年底的4G基站建設目標分別為46萬個與50萬個;而其用戶數更是遠遠大於兩家之和。前不久,電信、聯通先是在4G網路共用方面擴大合作。中國聯通11月份下發了紅頭文件,要求落實與中國電信之間網路資源共建共用。文件中明確,與中國電信將開展網路建設領域合作,併為此,雙方集團公司決定成立集團、省、市三級工作組,建立完善的聯合工作機制。既然兩家公司已經決定成立集團、省、市三級工作組,就説明雙方此次合作是動了真格的。聯通和電信在4G網路方面均使用全球通用的FDD-LTE,只是兩家所採用的頻段不同,資源共用意味著兩家運營商用戶可以在己方網路覆蓋不佳時用對方4G網路。“從技術角度而言,這點完全可以實現。但是要做一些工作,使得這家運營商的基站資源能夠連接到另一家運營商的核心網路上。”有運營商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對這兩家來説,他們需要把網路建設得更好,就要提升品質水準,增加基站數量。雙方把資源拿出共用,是一種很正常的抱團取暖行為。”通信專家項立剛表示。近日,雙方又在終端領域站在了一條戰線上,聯合發佈《六模全網通終端白皮書》。實際上,“六模全網通”已經不是新名詞。它首次提出是在7月的天翼終端交易博覽會上,時任中國電信董事長的王曉初明確提出,將順應趨勢,開放合作,全面支援雙卡六模全網通手機。此前,中國聯通主推雙4G(四模,FDD、TDD、WCDMA、GSM),中國移動主推五模(在四模基礎上增加TD-SCDMA),都沒有包含中國電信的CDMA。而中國電信所倡導的六模全網通,六模是指GSM、CDMA、TD-SCDMA、WCDMA、TD-LTE、FDD-LTE。即同時支援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2G、3G、4G。這樣一來,最直觀的結果是,用戶在買手機的時候再也不用考慮運營商是否支援了。而真正最受益的則是中國電信。由於CDMA晶片被高通主導,價格高、專利授權貴,在國際上採用CDMA網路的運營商又很少,終端廠商並不願意採用。這就造成了電信版手機數量種類少,推出時間晚。尤其是3G時期,消費者甚至流行一句話,“一入電信深似海,從此手機不好買。”因此,中國電信一直在不遺餘力地推動六模全網通。據媒體報道,中國電信甚至放出狠話:“如果與中國電信合作的終端企業不推公開版六模手機,只推所謂雙4G或五模手機,中國電信會削弱給予的終端補貼和佣金政策,甚至採取更激進措施。”“六模全網通”對於中國電信來説至關重要,對於中國聯通又意義何在?有分析指出,一方面,六模全網通本來也包含中國聯通的2G、3G、4G,而更重要的是,在兩家運營商互換了掌門人之後,雙方的合作明顯變得更緊密了。別忘了,當年提出六模全網通的正是現任中國聯通的董事長王曉初。不論中國電信還是中國聯通,在終端産業鏈方面,與中國移動單打獨鬥,都不佔優勢。因此,雙方“抱團取暖”也在情理之中。對於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在4G發展上的深度合作,外界認為雖然高層已經達成共識,而在落地執行層面同樣重要。去年10月,有消息披露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將合資組建CDN公司,但是之後並無進展消息傳出,據傳兩家運營商在合資公司控股權的問題上産生分歧。現在兩家運營商資源共用推進4G建設,但畢竟之間仍存在競爭關係,如何讓各省市以及縣一級分公司放開手腳,可能需要兩家運營商的集團層面做詳細考慮。對於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的頻頻合作,中國移動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運營商之間合作,有利於市場發展,有利於消費者。與此同時,在12月14日的終端合作大會上中國移動緊鑼密鼓地發佈了自己的終端戰略,將大力推動TDD/FDD的融合發展,聯合産業合作夥伴支援5模13頻終端。之前,中國移動要求合作夥伴終端支援5模10頻,中國移動集團副總裁李慧鏑表示以後要在以定價為上,尤其是中高端支援5模13頻。李慧鏑表示2016年中國移動將大力發展4G用戶,爭取2016年4G用戶達到5億戶,終端銷量達到3.3億部,其中4G手機70%以上。在網路建設方面,李慧鏑表示,2015年中國移動已經完成了100萬個4G基站,4G的三期建設已經全完完成,在網路覆蓋的深度和廣度上都進行了提升。VoLTE已經在多省市進行了商用。對於明年發展規劃,他透露,2016年是鞏固中國移動優勢的窗口期,中移動將加強Volte商用,預計年中實現全網商用。可以預見,即將到來的2016年,是4G大發展的一年,也是三大運營商之間競爭合作更加激烈和深入的一年。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