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科研“接地氣” 推動果樹栽培制度大變革

  • 發佈時間:2015-12-14 01:31:1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通訊員 沈廣寧本報記者 魏 東

  原本需要7—9年才能進入結果期的蘋果樹,現在只需5—6年便可進入盛果期,足足提早了兩三年;一個高科技果袋,解決了鴨梨儲存期太短的致命弱點;擁有1000多年曆史的肥城桃因為“不好吃了”的品質遭遇滯銷,通過增施有機肥、果實套袋、避雨栽培技術等“組合拳”找回了久違的口味……

  這是高科技的魅力,也是山東省農科院果樹所正在嘗試的——在“山東名特優果品提質增效與標準化生産”項目中,以“科技之手”介入蘋果、鴨梨、肥桃、柿子、板栗、茶葉的生産過程,化解了困擾這些水果的成長煩惱,更重要的是果樹所的專家們將高精尖的技術進行了“傻瓜化”處理,使得果農可輕而易舉地將之運用到自家果園之中。

  “現代農業面臨著勞動力高齡化、成本上升、農品品質下降等時代難題,我們的成果便瞄準了這些‘時代病’而生。”項目主持人、果樹所副所長王金政研究員和同事們的這些“接地氣”的考慮,使得項目推廣“跑了起來”。

  不一樣的蘋果樹

  “萬萬沒想到,5年生的蘋果幼樹,平均每棵結果67斤,果子又大又紅,含糖量15.6%。4畝果園,已經賣了9萬多元。”種了40多年蘋果,威海市榮成老果農王豐進的傳統觀念被王金政團隊的新技術“顛覆”了。

  被改變的不僅僅是老王的果園。因為科技的介入,蘋果大省山東的果園里正呈現出不一樣的風景。

  傳統蘋果園裏,果樹樹冠大、能長到四五米高,行距、間距密集;而新栽培技術種出的蘋果樹個個都是“小矮子”,一般長到3米高。新技術下的果樹行距達到三四米,間距一兩米左右——與老果園透光差、通風難相比,這種被稱為“蘋果矮砧栽培、寬行密植”的技術更適宜機械化作業。

  新與舊的風景,這並不是唯一的區別。走在山東省果樹所的“標本”果園裏,來訪者會發現腳底下踩到的草比較特殊。王金政説,果樹所試驗基地引進種植的黑麥草、苜蓿、三葉草、毛葉苕子等,不僅起到抑制其他雜草生長、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的作用,還能調節果園環境、防止水土流失,起到抗旱、抗澇的作用,“而且這些草枯萎、腐爛之後還可以作為果樹的優質肥料”。

  所有的努力源自於現實的需求,“小矮子”果樹的內核是易管理的技術“傻瓜化”;拓寬了的行距意味著機械可以方便出入;種草“不拔草”更是勞動力日趨緊張的應對之策。

  “它們看上去簡單,實際上卻蘊含萬千,因為幾十年來,我們對果樹現代化的思考和技術‘傻瓜化’努力已經包含在裏面了。”這些年,王金政帶領的果樹所研究團隊克服了砧木篩選、寬行密植、整形修剪、疏花疏果、生草免耕、優質高産等技術難題,最終將“省一半力、省一半錢、省一半人、省一半時間、多幾倍收入”的效果呈現在山東幾十萬果農面前。

  作為地處我國環渤海蘋果優勢産業帶的山東省來説,“山東名特優果品提質增效與標準化生産”將代表現代蘋果産業發展方向的新技術種到了山東的土地上,推動山東省蘋果栽培制度變革並與國際接軌。

  提升千年“肥城桃”

  60歲的岳大爺是土生土長的泰安人,他吃了五十年的肥城桃,但這幾年,他“不想吃了”。在他的記憶中,肥城桃向來“聞上去香,吃起來甜。”但“現在沒味了。”

  擁有1100多年栽培歷史的“肥城桃”,因為這個問題,現在走到了懸崖邊上。如何使千年曆史名産“肥城桃”提質增效,實現産業的轉型升級和現代化,困擾著肥城的果農和科研專家們。

  “有些現代技術很好,老百姓認不認,能不能學會,技術普及就是問題;最重要的,肥城桃從品種到栽培,再到施肥、灌溉、修剪等都面臨著諸多難題。”這些是山東省果樹研究所創新團隊面臨的挑戰。

  8月底到9月中下旬是肥城桃的成熟期,偏偏這一時期雨水多,每降一次雨,肥城桃就會降低兩個百分點的含糖率,令口感大打折扣。為控制土壤水分含量,課題組把通常大棚裏的起壟覆膜技術加以改造在園子裏試驗。圍著桃樹,起壟二三十公分,覆蓋上塑膠薄膜,雨水就順著薄膜流到了溝裏。

  每一個桃農經過長期固化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種植邏輯,要想改變談何容易?在項目開始的一兩年裏,課題組拿著新研發的套袋技術、有機肥料與桃農合作,以提升肥城桃的香氣。但果農答應得很好,當施肥季節來臨時,他們因為害怕自家的桃子比別家的小,而在夜間偷偷地把氮肥施到地裏;因為麻煩,套袋技術成為桃農的擺設,應付檢查在靠公路兩旁的樹上有套,而再往裏,屈指可數,甚至沒有。

  課題組改變了策略,自己申請了一塊30畝的試驗田,將科研人員的研究成果悉數落到地面上。得益於這種“看得見”的示範效應,如今新技術逐漸在桃農中間推開了。

  煙臺蘋果、肥城桃僅僅是“山東名特優果品提質增效與標準化生産”課題的兩個子課題,在山東省農科院一個以服務果樹産業發展為己任的專家群體的努力下,“簡單易學”的新技術被運用到鴨梨、柿子、板栗、茶葉種植上。

  走訪基層的專家,接地氣的技術,將山東省一個個的小水果做成了大産業。據初步統計,近十年間,山東省農科院果樹所共獲各類成果獎勵36項,審定品種27個,專利和智慧財産權43項,這些新品種、新技術佔到全省新建果園的60%以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