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東城區工業企業已全部外遷 “十三五”將完成舊城改造
- 發佈時間:2015-12-11 08:50:25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12月9日,東城區委書記張家明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東城工業企業全部完成了外遷,天壇周邊簡易樓項目作為今年全市最大的成片簡易樓搬遷項目,預簽約戶數目前已經順利過半。今年,東城疏解非首都功能和古都風貌保護工作都交出了讓市民滿意的答卷。
疏解非首都功能
年內騰退市場超15萬平米
據張家明介紹,今年東城區的工業企業全部完成了外遷,工業企業疏解完成市級任務,航星機器製造、元隆皮草等12家有生産活動的工業企業全部實現外遷。東城全年已有1488個屬於禁限目錄單位的企業註冊或項目未通過審批。
2015年,東城商品市場的騰退進展明顯,年內將疏解市場5家,佔全區市場總數的12.5%;疏解小商品商戶2500戶,疏解經營人口7500人;年內騰退市場面積超過15萬平米。東城區現有商品交易市場35個,其中日用百貨(小商品)市場8個,農副産品市場及小吃市場27個。
據透露,未來5年,東城區商品市場的疏解騰退、轉型工作還將劃分為近中遠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東城區將在市場規模、功能、人口方面進一步壓縮和精簡,去除低端業態、外遷批發功能、疏解從業人員。到2017年末,東城區疏解商戶數超過50%,小商品市場數量減少一半以上,批發、物流功能全部外遷。
第二階段,嚴把新增入口與業態準入,結合商圈和地區的總體規劃,調整功能配備,基本確定東城區商品市場的格局。最後一個階段是全面提升品質階段,到2020年末,在商品市場品牌化、特色化、便利化、市場環境優化方面取得成果。
古都風貌保護
今年投資1100萬改造文保區
今年,東城加大了對古都風貌的保護力度。據介紹,目前東城全區共有平房330萬平方米,約30萬居民居住在平房區,其中三、四類危舊房約佔平房總量的70%。平房區每人平均居住面積不足10平方米,遠低於全市平均水準。平房區環境臟亂差等現象和安全隱患十分突出,聚集了大量從事小髮廊等行業的外來人口,嚴重影響了首都形象和城市面貌,破壞了古都風貌。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在文保區的修繕改造方面,今年東城投資1100多萬元,騰退了鐘樓灣菜市場,修復了宏恩觀、楊昌濟故居等文物,實現了鐘鼓樓廣場的整體亮相和環境的協調。東城還對草廠三條到十條進行了整體升級改造,啟動了南鑼鼓巷地區四條衚同修繕整治項目,與首創集團合作啟動了東四三至八條衚同的改造。
在非文保區的改造方面,天壇周邊簡易樓項目是今年全市最大的成片簡易樓搬遷項目,也是全市第一個全過程陽光公開徵集項目。這一純公益性項目涉及57棟簡易樓、2410戶居民。截至12月8日,已經預簽約1278戶,佔53.03%。此外寶華里、西河沿、西忠實裏等城市更新項目也得以推進。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全年投入5800萬元對平房區道路進行了改造翻修、道路疏堵,投入1500萬元用於老舊平房區的架空線入地工程,投入1500萬元對平房區的廁所進行了維修改造。在景山街道投入500萬元開展了低窪院落改造。
東城區還在全市率先設立了名城保護專項資金,區財政“十二五”期間每年安排一億元用於保護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計投入資金3.3億元。
“十三五”時期,東城全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將圍繞建設全國文化中心、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目標,使保護區現狀得到完全改觀。東城區將集中打造“歷史文化傳承軸”,完成南中軸、太廟等環境整治項目;重點打造前門東區、南鑼鼓巷地區、東四三至八條地區等一批“歷史文化精華區”,基本完成舊城改造、更新和古都風貌保護任務。
書記聲音
呼籲佔用文保單位者主動騰退
“東城是全市歷史文化街區最多的地區,但保護工作卻十分艱巨,部分文保單位至今仍被一些單位長期不合理佔用”,在介紹保護古都風貌的同時,東城區委書記張家明在接受採訪時動情表示,“我呼籲那些單位應以文物保護為重,主動騰退被佔用的文保單位,讓它們能夠早日向社會開放”。
張家明介紹,東城現有歷史街區10.35平方公里,佔全市歷史街區總數的43%,是全市歷史文化街區最多的地區。東城全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任務十分艱巨。由於部分文保單位被長期不合理佔用,其中一些有保護價值的歷史建築也因缺乏管理被拆除。
東城有著老北京最傳統的“皇城文化”,為了在此基礎上打造文化強區,張家明還透露,東城區正在研究成立文化發展聯合會,留住歷史街區和古都風貌。
騰空間才能創造古都風貌保護的騰挪餘地,如今東城區正在開展的非首都功能疏解,也為古都風貌保護提供了最好的契機。張家明表示,禁限産業退出後,還將為文化、金融、資訊産業、科技研發等産業升級和新興産業的發展提供更好機遇。(趙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