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帶給你快樂的海豚並不快樂

  • 發佈時間:2015-12-10 02:31:2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①哈爾濱極地海洋館的一頭幼年白鯨在狹窄的圈養池裏連轉身都很困難,水裏還有綠色的異物。

  ②杭州極地海洋公園的海豚在表演中被要求衝上臺岸展示身體。

  ③杭州極地海洋公園的鯨豚在表演後陪遊人合影,並被要求抬頭抬尾。

  中國鯨類保護聯盟供圖

  “當時,我們坐著小艇遇到一大群海豚,它們追著我們的船在遊,還不時躍出水面,跟我們互動。我當時真的什麼都沒顧,跳到水裏跟它們一起嬉戲。其實海豚看到潛水員時,一點都不怕的,它會繞著你游來游去。”潛水愛好者、也是大連零魚翅基金髮起人孫納回憶起自己當年和海豚的一次邂逅,那畫面依然鮮活。和海洋中這些動物的一次次相遇,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讓她投身海洋保護運動。

  “你很難想像,這種在海洋裏一天要遊上百公里的動物,在海洋館中被囚禁在方寸之間是什麼感受。如果讓我們生活在澡盆那麼大的空間中,我想我們會瘋掉。”孫納説。

  然而,這是部分圈養鯨豚的真實生活狀態。

  12月4日,由國內外多家動物保護組織組成的中國鯨類保護聯盟在北京召開發佈會,發佈了國內第一份圈養鯨豚生存報告。他們通過調研得出結論——海洋公園産業在展示圈養鯨豚的同時,對物種的保育和動物福利都造成了很大損害,在向公眾科普如物種知識或棲息地保護上毫無作用。

  從海豚灣到海洋館踏上不歸路

  曾有一部紀錄片《海豚灣(The Cove)》反映了日本太地町捕海豚的情景,在這裡捕獲的海豚半數以上銷往中國

  在很多人的童年記憶中,海洋館是個和“美好”掛鉤的地方。

  就是在這裡,人們第一次見到了海豚、鯨魚還有其他各種海洋生物;也是在海洋館組織的鯨豚表演中,人們意識到這些生靈確實有著如人類孩童般的智商。

  不過,在動物保護組織看來,蓬勃發展的海洋公園産業,令人憂慮。

  根據中國鯨類保護聯盟(以下簡稱鯨類聯盟)的調查,目前國內共有39家在運營和14家在建的海洋公園。由於我國沒有公開的圈養鯨豚數據庫,該組織估計這些海洋館共圈養了11種共491頭鯨豚。其中,最為常見的是瓶鼻海豚和白鯨。媒體報道表明,這些圈養鯨豚大多從野外捕獲。

  曾有一部紀錄片《海豚灣(The Cove)》反映了日本太地町野捕海豚的情景。捕鯨隊會開著船艇把海豚群趕到海豚灣的圍網裏。這些鯨豚一旦被驅趕到海豚灣內,就成為太地町漁業公會的“財産”。在這一過程中,幼崽和母親被迫分離,鯨群四散,很多個體在被驅趕到海豚灣之前就已經死亡。

  根據海豚計劃(The Dolphin Project)的報道,2015—2016年度,太地町收到了來自全球的150份“海豚訂單”,這些海豚中的70%將銷往中國。“日本太地海豚灣野捕的海豚半數以上銷往中國。鯨豚是群居動物,這樣的捕捉,對其種群有很大傷害。”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瀕危物種基金秘書長胡春梅説。

   “憋屈”的水池不是它們的家

  一個海洋館裏,只有幾隻海豚。如果它們彼此不喜歡,就和你在大學時討厭你的室友一樣,會過得非常痛苦

  香港海豚保育協會也一直在關注圈養海豚的動物福利問題。其成員陳泰臣介紹,圈養鯨豚和野外鯨豚的行為很不一樣,處在圈養環境中的鯨豚壓力非常大,它們的死亡率“特別高”。“根據一份海洋公園的報告,在其中圈養的瓶鼻海豚平均壽命不到三年。”

  1995年,有學者發表過一篇經過同行評議的文章。該文章表明,截至1992年年底,圈養虎鯨的年存活率明顯低於野外虎鯨,年死亡率卻比它們的野外夥伴們高出2.5倍。即使後來,圈養虎鯨的條件改善,但其存活率並沒有顯著提高。“最簡潔的解釋就是,虎鯨天生就不應該被圈養。人類不可能通過改善外在條件,來提升他們在圈養環境中較低的生存率。”動物福利學會的水生哺乳動物專家奈奧米·羅斯(Naomi A. Rose)在關於圈養虎鯨的報告中這樣寫道。

  為什麼這些生物不適合被圈養?奈奧米在發佈會現場解釋,第一個最大的不適應,就是空間。所有鯨目動物在野外海洋中,都是長距離游泳的健將;但在海洋公園的池子裏,他們活動的空間非常有限。鯨類保護聯盟指出,在自然環境裏,鯨豚每天平均可遊40至150公里,下潛深度可達10至300米。但是海洋公園裏圈養池的平均水深為6米,寬15米,長20米,這一環境讓鯨豚們很“憋屈”。

  而且,鯨豚是“群居性非常高”的動物,很多鯨豚通過親緣關係建立起複雜的社會關係。但被捕撈、販賣到海洋公園的鯨豚,與族群的紐帶被迫切斷,被強行和沒有親緣關係的其他鯨豚放在一起。“一個海洋館裏,只有幾隻海豚。如果它們彼此不喜歡,就和你在大學時討厭你的室友一樣,會過得非常痛苦。”奈奧米説。

  胡春梅記得,在實地走訪海洋公園時,他們會看到鯨豚長時間地浮在水面上,“這是不正常的行為”。因為生活環境單調無聊,有些鯨豚甚至去啃咬金屬圍欄和水泥池壁造成牙齒磨損,腐爛的牙髓會給這些生靈帶來嚴重的健康隱患。

  被迫表演不能“做自己”

  海豚“喜愛表演”,白鯨在池中不斷轉圈是“自然行為”,鯨豚享受它們的“圈養”生活……這些都是誤導資訊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指出,全球保育意識不斷提升,許多公眾對鯨豚圈養與表演的反省與質疑日增;有越來越多國家開始制定禁止或限制圈養鯨豚的管理條例。“令人遺憾的是,在東亞及東南亞,鯨豚圈養與表演卻方興未艾、蓬勃發展。”

  確實,海洋館裏的鯨豚,通常都有另一重要角色——表演演員。國內39家海洋館中,36家提供鯨豚表演,超過半數的場館還提供讓遊客親密接觸鯨豚的機會。

  “這些被訓練出來的動作,都是不自然的行為;至於與人親密接觸,動物本身並不願意。而且,如果鯨豚的免疫檢驗做得不到位,對遊客特別是孩子來説,有染上人畜共患病的風險。”胡春梅説。

  鯨類保護聯盟的成員特別攝錄下他們實地走訪海洋館時看到的所有表演,沒有任何表演的解説提到鯨豚的社會屬性、自然飲食、自然棲息地、自然行為或他們在野外的分佈情況。相反,還會傳遞一些誤導性資訊,比如海豚“喜愛表演”,白鯨在池中不斷轉圈是“自然行為”,鯨豚享受它們的“圈養”生活……

  “如果公眾接觸的都是這種資訊,他們根本不知道怎樣做才是和動物和諧相處。”奈奧米強調,海洋館裏的鯨豚,無法真正展現出它們在自然環境中的狀態。

  愛它就該放了它

  公眾可以關注鯨豚棲息地的保護,對相關保護機構予以支援;拒絕動物表演,不去圈養鯨豚的場館,可以參加生態友好的野外觀鯨活動

  無法展示自然狀態,是對鯨豚動物福利的損害。

  動物福利,就是讓動物有免受饑渴的自由、生活舒適的自由、免受痛苦的自由、生活無恐懼感和悲傷感的自由以及表達天性的自由。簡單來講,就是讓動物能夠保持正面積極的情感狀態。

  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副教授孫凱指出,現行國內一系列的動物保護條款中,基本沒有對動物福利的關注。2013年3月農業部頒布的《水族館管理五項標準》中提到要保障動物福利,但是卻缺少對動物福利的解釋和相關的動物福利細則,使得相關要求無法得到落實。“一個社會對待動物的態度體現了這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拯救鯨豚需要融入超前的理念。”孫凱感慨。

  鯨類保護聯盟希望,能夠建立起一份全國圈養鯨豚清單,禁止因商業目的進口鯨豚;能夠制定涵蓋動物福利概念的管理標準來規避圈養可能對鯨豚的健康和福利方面造成的損害;同時,禁止公眾和鯨豚的互動項目。

  有人也提出疑問,這些“超前”的理念,推進起來是不是比較困難?

  台灣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説,公眾的意識是推動動物保護的直接力量;立法很重要,但對公眾的教育也需要一直推進,這樣兩者之間才能形成良性互動。“我們可以一步一步來,循序漸進,這個進度和公眾能夠認識到什麼程度密切相關。”

  鯨類聯盟倡議公眾,拒絕動物表演,不去圈養鯨豚的場館;共同呼籲停止野外捕捉和圈養繁殖鯨豚,共同呼籲場館提高已有的圈養鯨豚的動物福利。

  “另外,公眾也可以關注鯨豚棲息地的保護,對相關保護機構予以支援;可以參加生態友好的野外觀鯨活動。”胡春梅補充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