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200億件快遞!百萬噸的包裝“垃圾”去了哪兒?

  • 發佈時間:2015-12-07 10:37:03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西安12月7日電(記者陳晨 梁愛平)200億件!這是2015年全國快遞業務的預計總量。龐大的數字背後,人們享受了多少便捷……

  逾百萬噸!這是每年因快遞包裹産生的包裝“垃圾”總和。可以擺滿近20萬個足球場,僅封箱膠帶就可繞赤道數百圈……

  這是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更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社會課題:海量的快遞包裝“垃圾”去了哪?該去哪?誰應為減少令人痛心的浪費和污染擔起責任?

  這麼多的包裝,這麼大的浪費!

  收到包裹,取出商品,將包裝箱隨手扔進垃圾堆……對廣東東莞的網購達人任能能來説,這般動作輕車熟路,至於包裝垃圾去向何處,她從未有所考慮。

  接到訂單,將産品放進定制的包裝盒,用氣泡膜填充空間,再在紙箱上一圈圈纏上透明膠帶……一個月下來,在北京經營一家母嬰産品網店的石春僅膠帶紙就要用去近2萬米,這麼做獲得了買家一個“包裝嚴密”的好評。而包裝到了消費者手中如何被處理,她也沒有考慮過。

  但對全社會而言,這已是一個不能不考慮的嚴峻話題。來自國家郵政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快遞業務量為140億件,今年預計將達200億件。海量的快遞帶來了巨量的包裝廢棄物。有專家估算,按照每個包裝箱0.2公斤計算,140億個包裹會産生包裝垃圾280萬噸,可擺滿近20萬個足球場,僅每年使用的包裝膠帶就能繞地球300圈以上。

  如此海量的廢棄物,該去向何方?又是否百無一用,只能被當做垃圾扔掉?

  “快遞包裝從分類上看,主要有黃板紙、膠帶、塑膠袋和塑膠泡沫等。如果能夠回收,都是可以作為再生資源利用的。”西安市物資回收利用網路協會秘書長陳健説,但實際上,除了大一點的黃板紙箱被回收利用外,其餘廢棄包裝材料都被等同於生活垃圾,一棄了之。

  僅以西安為例,從業近20年的陳健估算,當地每年因快遞産生的廢紙箱約有1.5萬噸-2萬噸,其中被回收的僅佔60%左右,而每年300噸左右的塑膠袋及膠帶和50噸的氣泡膜,則直接進了垃圾場被焚燒或填埋。

  由此帶來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問題不容小覷。以塑膠膠帶和塑膠袋為例,其主要成分為聚氯乙烯,填埋在土壤中需近百年方能降解。在今年4月召開的第二屆中國綠色倉儲與配送大會上,中國倉儲協會副會長王繼祥就曾直言不諱——通常小件商品要層層包裝,用的膠帶、塑膠袋、紙盒、紙箱、泡沫填充物等不能迴圈使用,甚至部分包裝材料還有一定毒性,帶來嚴重浪費和環境污染。

  回收再利用:説得那麼美,做得這麼難

  在專家看來,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垃圾,只有放錯地點的可再生資源。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廢紙分會秘書長唐艷菊説,每1噸廢紙回爐化漿能生産0.8噸的再生好紙,可節約17棵樹,1.2噸的標準煤和600千瓦時的電,快遞廢棄物中蘊藏的可再生資源數量十分可觀。

  但現實卻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遠非看上去“那麼美”。

  業內人士介紹説,目前我國廢品回收行業是純市場化運作,依託廢品回收員-回收站-分揀中心的體系運作。在資源回收的最前端,基本依靠保潔員、回收員等充當“第一角色”,而這僅僅是在城市。在被看做電商下一片“藍海”的農村,回收體系近乎空白。這般體系,已愈發難以適應快速增長後快遞廢棄物巨增的形勢。

  每天清晨,西安南郊一小區的保潔員張阿姨都能從社區的垃圾箱裏“淘”出好幾大袋的快遞包裝箱,她以每公斤3角錢的價格賣到廢品站,彌補自己微薄的收入。雖然小區的快遞垃圾越來越多,她卻感到這份營生越來越難做。

  “紙箱賣廢價格不比往年,而且現在的包裝越來越嚴實,膠帶紙之類的很難處理。費半天勁兒撕下來,又賣不上價,我都不想再收集廢品了。”張阿姨語帶無奈。

  來自西安市物資回收利用網路協會的數據顯示,從2009年至今,當地的廢品收購網點已由1050家銳減至600多家,從業人員也從1.2萬人萎縮至4000多人。行業在低水準無序競爭,小、散、亂的特徵明顯,讓大量本可回收再利用的資源白白成了垃圾。

  “保潔員的分揀技術有限,有的資源沒有被分離出來。而個體商販能做到正規經營的又很少,摻水、摻雜情況屢禁不止,很好的紙箱就變成了次品,影響了再生産時的利用率。”陜西省再生資源流通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劉勇説。

  回收率低、分揀困難、場地匱乏、人員短缺,不少從業者正在遠離這個本該有廣闊前景的行業。西安市物資回收利用總公司總經理肖剛説,用於分揀廢棄物的成本,有的已經超過了廢棄物本身的價值,形成“倒挂”,久而久之,就“養不起”這個行業了。

  “揪心”的包裝廢棄:政府別缺位,企業要擔責

  多位受訪業內人士和專家都認為,快遞物流引發的包裝垃圾迴圈再利用問題,已不容忽視。迫在眉睫的問題在於,這些廢棄物究竟該去哪?該由誰來處理?政府、企業、社會和個人,又當分別扮演怎樣的角色?

  唐艷菊説,國家對資源再利用行業有不少稅費減免政策,但對從事回收環節的企業卻缺乏相應支援,對行業發展不利。陜西省商務廳流通業發展處處長靳力説,完全依靠市場力量,很難做到廢棄物“應收盡收”,政府不宜缺位。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再生資源回收是被納入公益事業領域的,建議國家出臺落實一些扶持政策,對從事回收、生産、使用再生資源的行業予以傾斜。

  一位業內人士説,比如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為公益企業提供固定場地用於回收分揀。但現狀是,出於“鄰避效應”,各地一談起再生資源回收都認為是好事,但要建在我的轄區內,對不起,不行。

  近年來,一些快遞企業也曾嘗試建立包裝的回收體系,但大多收效甚微。百世匯通西北大區總經理張宇靜説,公司有時也會回收客戶的包裝廢棄物,但總體佔比極小。受人力成本和行業對時效性要求高等限制,快遞業從事資源回收操作起來很有難度。

  但快遞企業並非不能有所作為。環保人士直言,當前快遞包裝方式太過粗糙,將各種材料混同使用,加大了分揀難度。唐艷菊説,使用更為簡約、綠色環保的包裝,如採用可溶性材料取代塑膠膠帶等,可以減少一些難以回收材料的使用量,減少對環境的危害。同時也應建立全環節的責任制,讓包括快遞企業在內的整個産業鏈條都負起責任。

  更為廣泛的共識在於,建立源頭的垃圾分類機制,是破解這一難題的根本之策。根據測算,如果能做到嚴格分類,真正用於填埋和焚燒的垃圾只會佔到現有垃圾總量的10%。回收就是資源,不回收便是垃圾,呼喚著每一個人和全社會對現有生活方式的轉變。

  “應收盡收的前提是應分盡分。應通過更為廣泛的宣傳教育,讓居民從家中就開始做到垃圾分類,並完善配套設施,實現垃圾分類回收和再生資源回收的銜接。”靳力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