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8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金融騙局何以碾壓投資理性

  • 發佈時間:2015-12-02 16:29:33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路虹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最近,友人家裏籠罩著一股悲涼氣氛:因其父母前年經人介紹年息12%的70萬元高嶺土礦産投資項目,今年年中被告知礦産負收益,無法付息,且本金也危在旦夕。70萬可是二老的保命錢,就這麼“肉包子打狗一去不返”了。

  每當經濟不景氣,週期處於下行階段,各種金融騙局事件呈爆發趨勢。2013年、2014年,尤其今年,筆者注意到身邊的“金融公司”突然多了起來,各式各樣的理財産品,P2P産品滿地,關於金融的話題突然多了起來,同時,金融被騙的人也多了起來。非法民間集資、原始股騙局、貴金屬交易騙局、P2P跑路現象、礦産資源投資破産事件、傳銷詐騙等金融詐騙名目不一而足;泛亞430億、卓達100多億、河北融投100多億,各類騙局和違約金額觸目驚心。

  目前我國居民儲蓄額高達54萬億元,但銀行固定年息只有1.5%,統計部門公佈的CPI雖只有1.3%,但包含房價因素的真實通脹率應遠不止這一數據,居民儲蓄實際上處於負利息的窘態。再加上今年我國出臺存款保險額度50萬元的政策,導致存款從銀行流失越來越嚴重。央行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0月底,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各項存款為54.74萬億元,較9月底存款額減少4474億元,其中境外存款流失436.63億元。

  這般體量存款的流失,去向何方?在金融監管或現疏漏、民眾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不足、投資渠道有限,以及金融亂象不一而足的當下,居民存款成了一些急需資金或動機不良的機構或平臺眼中的唐僧肉,尤其是那些從銀行中溜走的存款,初來乍到仍是叢林般的金融市場,極易被不法之徒誘之以高息而席捲一空。

  有統計稱,今年11月份P2P新增問題平臺40家,目前已有29家被確定跑路,其他平臺顯示狀態為提現困難、停業或遭逢經偵介入。11月的跑路平臺數量較10月多出了12家。今年以來,新出現963家問題P2P平臺,平均每天近3家。截至10月底,P2P問題平臺涉及的投資人數約為14.2萬人,涉及貸款餘額79.1億元。

  但涉及違約金額79億的P2P平臺只是個小巫。今年僅昆明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一家所涉及的資金就高達400億元、22萬個投資賬戶。而泛亞的蓋子還未完全揭開。9月3日,公安部專門針對泛亞事件下發了《關於認真做好昆明泛亞公司涉穩問題應對處置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的公安機關切實做好昆明泛亞涉穩問題應對處置工作。面對人數眾多、金額巨大的泛亞旁氏騙局事件,目前政府層面首先在做的是維穩。

  其實,改革開放30多年來,已經出現兩個金融詐騙案的集中高發時段:上世紀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末期,且都與經濟低迷成正相關關係。80年代末期因民間資本不發達,居民儲蓄很低,所以那時的非法集資或金融詐騙金額不大、影響很小。到了90年代,隨著居民手裏閒錢增加,金融詐騙的金額飛速抬高,例如改革開放後“第一非法集資案”,當時沈太福從上至中央幹部下至普通百姓近20萬人手中高息集資13.7億元,案發後被處決;之後有名的還有,編造32億元超級大騙局的江蘇無錫鄧斌非法集資案,以及90年代末期開發商潘維曦涉嫌非法集資20余億後潛逃香港一案。

  金融騙局屢屢復現,與監管部門的失職、執法部門的放任和人性貪婪、民眾對金融常識的無知不無關係。例如,泛亞出事後,雲南省金融辦和昆明市金融辦均稱泛亞不屬於自己監管。

  目前,GDP增長已進入“7空間”,銀行固定存款利率為1.5%,投資者卻要求高達10%以上的利息回報,這種刀口舔血的玩法很容易傷及自身。有鋻於此,在呼喚監管和執法不斷強化之外,投資理性和理性投資亦應成為投資者們的金科玉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