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國情不同 丹麥經驗仍值得中國借鑒

  • 發佈時間:2015-11-28 07:50: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隨著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的臨近,越來越多的目光聚焦在了如何減緩全球氣候變化與促進各國的低碳減排上。最新一期的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一篇有關氣候變化的封面文章的最後,拋出了一個言簡意賅的觀點——相較于“綠色神學”,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更多的務實主義,最好的應對措施,就是保持不斷的科技研發。

  從這個角度來看,丹麥可以算是以“務實主義”和科技創新應對氣候變化的範例。

  “我們認為,綠色的方式與經濟增長並不矛盾。從1990年到現在的25年間,丹麥的碳排放減少了20%,丹麥經濟總量增長了40%。”11月27日,在丹麥駐華使館舉行的一場討論有關丹麥應對氣候變化經驗介紹的記者會上,丹麥駐華大使戴世閣介紹了丹麥為應對氣候變化所作出的努力。

  戴世閣大使還介紹了丹麥作為“綠色經濟的佼佼者”在節能減排方面富有雄心的遠景目標,他説:“目前,丹麥39%的社會用電量由風能提供。到2020年,我們想要將這一比重提升到50%左右。到2050年,我們希望完全擺脫對煤炭、石油、天然氣的依賴,構建零化石燃料的能源系統。”

  丹麥設定的目標非常遠大,但是,靠丹麥一個國家並不能解決全球氣候變化的問題。戴世閣大使表示,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不可或缺,尤其是,“與中國這樣的經濟高速增長的能源密集型國家的合作非常重要”。

  戴世閣大使個人對巴黎氣候大會有著很高的期望。在他看來,他的積極預期有幾大積極因素的支撐:“各方對於在巴黎氣候大會上達成成果,有比較強的政治意願。中美、中法等國的聯合聲明就是例子。此外,經濟活動中的私人部門在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方面也扮演著關鍵角色,現在,一些企業已經逐漸開始實現生産方式的升級換代,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一些企業已經承諾不再對化石燃料進行持續的投資。另外,綠色科技的不斷創新,也將不斷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在務實層面,丹麥的哪些經驗可以為中國所借鑒?

  在當天的記者會上,丹麥駐華使館還邀請了數家在節能減排領域有建樹的丹麥企業駐華代表,分享丹麥企業在這一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與先進經驗,同時為中國的節能減排與環境保護政策建言。

  談及中國的環保,霧霾治理是當前繞不過去的一個話題。

  丹麥托普索公司是催化和表面科學的全球領先企業,該公司的尾氣脫硫、脫硝技術可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的霧霾治理提供解決方案。在托普索公司市場分析經理楊德寶看來,中國已經在霧霾治理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但目前有一個難點在於,對於一些“散燒煤”的“小鍋爐”排放的污染氣體,難以有效集中治理。楊德寶認為,可以鼓勵用天然氣替代“散燒煤”,將煤炭燃燒主要集中應用在有能力處理污染氣體的大型電廠和企業,這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霧霾。

  秸稈燃燒也是一些地區製造霧霾的重要“元兇”之一。日前,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環境保護部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各地進一步加強秸稈綜合利用與禁燒工作,力爭到2020年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5%以上。

  丹麥格蘭富公司是一家致力於生産綠色節能水泵産品,併為客戶提供綠色解決方案的供應商。格蘭富(中國)公共事務部總監張小岩在回答中國青年報記者提問時,介紹了被稱為“全球第一永續能源島”的丹麥薩姆索的經驗。在薩姆索島上,3個秸稈供熱廠為當地居民的生活生産提供了大部分電力來源。張小岩認為,這可以為中國的秸稈利用提供借鑒。

  丹麥諾維信集團是全球工業酶製劑和微生物製劑的主導企業。諾維信(中國)政府事務和公共關係總監趙愛民認為,利用生物技術可以為秸稈利用提供借鑒方案。他舉例説,秸稈可以利用在生物燃料乙醇的生産上,中國曾對第一代的生物燃料乙醇提供補貼,現在已經有了社會和經濟效益都更好的第二代技術。“但是,現在原油價格比較低,這使得新能源在與化石能源的競爭中不佔優勢。因此,在新能源應用的經濟可行性方面,政府應有更多的政策引導,並從財政上給予更多的補貼與支援”。

  在丹麥最大的工業集團丹佛斯集團中國區副總裁車巍看來,目前中國在能源改革方面的頂層設計和決心已經“不是問題”,“中國已經真正把節能減排提到綠色革命的高度,這在最新的‘十三五’規劃中都有體現”。但在實施層面、在許多領域,中國還有許多事情可做,比如,可以向丹麥學習,在技術上進一步“開源”,改變大量依賴以煤為主的化石能源的結構,根據自己國家的自然稟賦,加入更多的“新能源”應用。再就是“節流”,充分利用工業預熱和垃圾焚燒等産生的熱能。

  不過,中國畢竟不是丹麥。在丹麥岩棉保溫隔熱産品的生産商洛科威的中國業務分析師泰斯看來,丹麥是一個比較小的國家,中國的情況則要比丹麥複雜得多,將丹麥經驗原封不動地複製到中國是不可能的,必須要經過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他仍然認為:“我很看好中國低碳轉型的前景,我相信中國政府會做好這一點。”

  丹麥駐華使館能源處參贊熊強(Thomas Shapiro-Bengtsen)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丹中兩國目前在新能源領域的合作處於非常好的階段,兩國在立法、科研、財政以及綠色解決方案等方面都有合作。熊強説:“我們也與其他一些國家有合作,但丹麥與中國的合作是最全面的。”

  戴世閣大使積極評價了中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所作出的努力,他説:“中國已經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作出了許多努力,包括對經濟轉型、能源結構改革作出承諾,以減少碳排放,確保中國未來發展是更加綠色、更加可持續的。尤其是,今年6月中國提交了國家自主貢獻(INDC)目標。中國也第一次承諾了在溫室氣體排放達到一個峰值後,將逐漸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戴世閣大使同時強調:“中國改變能源結構的承諾,以及積極參與全球建設性討論和對話的舉動,將會對即將舉行的巴黎氣候大會的談判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