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偷流量” 算不算偷?

  • 發佈時間:2015-11-26 16:1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手機套餐流量不清零政策推出不足2個月,流量“偷跑”事件頻出。有網路安全專家稱,除了個別大流量“偷跑”事件外,流量非正常消耗已成智慧手機通病,每天都有大量流量在用戶不知情下流失。有數據顯示,國人一年為此多付出至少近400億元。(據新華社)

  以前就時不時聽到有人抱怨手機“偷”流量,自從手機套餐流量不清零政策推出後,這樣的吐槽就更多了,尤其是有人發現一投訴運營商就免單,這更加重了運營商的“嫌疑”,讓大家以為偷流量的罪魁禍首是運營商。

  現在看來,運營商可能還真是背了黑鍋,因為業內人士表示,通信運營商的通信計費和測量是一套非常龐大且嚴密的系統,為了偷流量去更改整個系統和設備,運營商沒必要去花如此高昂的成本。

  但是要説流量不明不白丟掉全怪那些“流氓軟體”恐怕也不對。比如説此前有用戶提出要查詢已經使用的流量時,運營商的答覆是:為了保護用戶隱私,使用過的流量是不能查詢的,只能查詢剩餘流量。

  這就讓人看不懂了,以往拿著手機只能打電話、發短信的時候,覺得花費不對,本人就可以憑著身份證或者預留的密碼查詢通話時長、短信條數,為什麼想查個流量偷跑的元兇就涉及隱私了?

  即便偷流量的事兒和運營商無關,如此回復卻有了“人家偷驢他來拔橛兒”的嫌疑。可以想像的是,如果用過的流量和打過的電話一樣,機主本人可以憑身份證查個一清二楚,那麼流氓軟體也就無處藏身了。

  再者,一些手機預裝軟體也令人頭疼——明明用不到,卻也卸不掉,有的還在偷跑流量,甚至存在洩露個人資訊的安全隱患。這説明,某些生産、銷售手機的商家也存在店大欺客的情況,甚至成為小偷的“幫兇”。如果預裝軟體想卸載就可以輕鬆卸載乾淨,如果手機廠商預裝一些流量監控軟體、安全防護軟體,那才真是把消費者當上帝。

  國人一年為偷跑流量多付出至少近400億元,這樣的數據非常驚人,更可怕的是,那些偷流量的軟體還有可能洩露人們的個人隱私、盜取安全資訊。試想,如果我的流量它想偷就偷,那麼我的手機銀行密碼、手機支付寶密碼、微信支付密碼究竟是不是安全的呢?

  無利不起早,肯定不會有人閒著沒事編個軟體偷流量,那麼偷流量究竟讓誰獲了利?

  有業內人員解釋:除了技術缺陷,有些手機生産商和軟體供應商通過控制後臺,用技術手段提高廣告點擊率,甚至偽裝用戶數,將一個ID偽裝成多個ID,用消費者的錢騙取投資人的錢,“以錢套錢”。 11月19日《廣州日報》報道,記者多方採訪獲悉,偷流量的訪問行為市價為5元-20元/千次,所以一些流氓軟體的製作者每天賺取至少33萬元。

  顯然,消費者流量被偷、話費激增損失的是真金白銀,那些“沉默竊賊”偷到的也是真金白銀。

  既然偷1000元以上就算是“數額較大”,構成了盜竊罪,那麼利用手機軟體偷流量每天獲利數十萬元怎能不算偷、不依法嚴懲呢?更何況,在手機裏植入病毒、木馬等行為,還涉嫌“侵犯通信自由罪”以及“破壞電腦資訊系統罪”。對此,兩高不妨出臺司法解釋,依法嚴懲相關的非法行為。

  流量看不見、摸不著,用戶很難防範以及辨識流量被偷,所以相關部門也應該出臺規定,要求運營商通過技術手段保護用戶權益。比如,一旦用戶手機在短時間內産生大量的異常流量,運營商就應該發短信進行預警提醒;一旦用戶投訴,開發商應該將流量使用的詳單對其本人公開,以便用戶搞明白究竟是怎麼回事。

  本報評論員 龐嵐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