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5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二十分鐘架起鋼鐵浮橋

  • 發佈時間:2015-11-17 09:18:3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程永亮吳科儒生增溪

  “閩江某大橋被‘敵’炸毀,令你部火速趕赴架設浮橋。”11月初,一場近似實戰的演練在風高浪急的波濤中打響,第31集團軍某舟橋團團長趙勁松帶領官兵比預定時間提前半小時抵達任務地域,僅用20多分鐘就架起一座長300多米的鋼鐵浮橋。

  從小在巢湖邊長大,從巢湖之濱到閩江之畔,趙勁松對水有著超乎尋常的親近感和征服欲。擔任團長近7年來,他熟練掌握全團舟橋、車輛、水上機械、通信等20多種主要裝備戰技術性能;運用3年時間跑遍了省內江河流域,行程8000余公里,採集數據3000多條,並牢記於心,成為任務地域“活地圖”。

  戰場勝負靠實力説話

  “‘敵’無人機5分鐘後臨空偵察!”2013年9月,一場跨區機動演習打響,趙勁松帶領官兵正爭分奪秒開設浮橋渡場,保障友鄰部隊快速通過江河時,戰場上突然殺出“第三方”!

  鋼鐵浮橋目標大、河幅寬、隱蔽難,人裝疏散時間緊,舟橋團能躲過“這一劫”嗎?緊要關頭,趙勁松果斷出招:煙幕偽裝、水幕偽裝、遮障偽裝……不到4分鐘,江面上便被瀰漫煙霧籠罩,長1.2公里、寬400米的渡場瞬間隱入無形。

  趙勁松經常説,戰場不會偏袒哪個人,勝負靠實力説話。

  一次浮橋合練,偵察班正在組織河幅測量,趙勁松環視四週地形,認真觀察水位後報出:“310米。”話音剛落,偵察班班長王海波操作的測距儀也讀出了準確數據:311.89米。“誤差不到2米。”趙勁松目測河幅的“絕技”讓官兵們羨慕不已。

  讀軍校期間,趙勁松在日記本上寫下“男兒不展風雲志,空負天生八尺軀”的自勉詩。畢業那年,他放棄留校任教機會,選擇到一線作戰部隊工作,成為全團第一個全日制本科生。

  從軍22年,趙勁松始終心無旁騖,精武強能,到部隊後幹過6個崗位,崗崗都出彩。當排長,所帶排榮立集體三等功;當助理工程師,參加軍區參謀業務比武取得第三名;當連長,把後進連隊帶成軍政兼優的先進單位,並被越級提拔為營長;當團參謀長,牽頭撰寫的5篇戰鬥力建設調研報告被上級作為決策參考,還報考參加工程兵指揮學院軍事指揮學專業在職研究生學習。今年初集團軍組織首長機關指揮技能考核,他帶隊取得個人全優、團體第一的好成績。

  訓練擔風險打仗多保險

  去年底,舟橋團面臨一次選擇:在即將到來的集團軍作戰能力檢驗評估中,到底是以老裝備還是新裝備參加演練?

  “我們決定以新裝備參加演練,檢驗新裝備訓練成效!”團黨委會上,趙勁松的表態讓大家感到意外。此時,距該團新型舟橋裝備列裝僅4個月,原本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形成戰鬥力的新裝備,究竟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不單是上級首長懷疑,當初本團部分官兵也有些擔憂。

  “這次演練是實戰性、檢驗性的,是檢驗新裝備訓練成果最好的舞臺。因此,我們絕不能錯過。”趙勁松説得斬釘截鐵。

  演練那天,趙勁松從容指揮部隊機動到200公里外的陌生江域,僅用40多分鐘就運用新裝備成功架設一座398米長的鋼鐵浮橋,考核組評定舟橋團具備遂行任務能力。

  “訓練多擔一點風險,打仗多加一道保險。”趙勁松在演練總結會上這樣説。

  當團長近7年,趙勁松那股不畏險不懼難的闖勁始終未變。

  夜間開設浮橋渡場是險難課目,對舟橋兵來説,夜間架橋連舟好比移動中閉眼“穿針引線”。他帶領官兵從夜間門橋分解結合、器材裝卸載等班組作業,到成建制“一個過程”行動,逐一訓全訓精;打破傳統以團為單位集中訓練模式,首次組織以營為作戰單元組織獨立開設門(浮)橋渡場;每個營編配一個兼職工程偵察排,具備自主偵察、自主設計開設能力;參加集團軍“逐群過”考核,首次在相隔百餘公里的兩條江域同時開設浮橋渡場;全團600多臺車輛,每月一次實戰化拉動雷打不動,設置複雜氣候條件行軍、機動中臨機情況處置等難題……

  冬去春來,該團險難課目訓練落到實處,帶動了實戰化水準逐步提高,先後多次被總部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被集團軍表彰為“軍事鬥爭準備先進旅團”,趙勁松也被四總部表彰為“全軍優秀指揮軍官”,被南京軍區評為“軍事鬥爭準備先進個人”。

  年年用兵打造“生命之舟”

  這是一次歷時13天的生命大營救,趙勁松帶領官兵不負眾望,被人民群眾譽為“生命之舟”。

  2010年6月,福建省南平市遭遇洪澇災害,上級要求舟橋團3小時內趕到救災。下達命令、請領器材、裝載衝鋒舟都在高效進行,一路上,雨越下越大,夜色越來越暗。2個多小時後,趙勁松帶領官兵冒雨驅車200余公里,提前抵達受災地域。

  一所中學被洪水圍困,1600多名師生危在旦夕。夜黑如墨,茫茫灘區,危機四伏,衝鋒舟穿梭其中,稍有不慎就會舟翻人亡。趙勁松帶著官兵們打著手電用竹竿探路前行,在沒膝深水域採取背、抱、抬快速轉移,在齊腰深水中運用衝鋒舟連續輸送。經過8小時鏖戰,所有師生被成功轉移。

  搜救、轉移、架橋、清淤……隨後的10多天裏,趙勁松帶領官兵先後30余次衝鋒陷陣,轉移群眾3800余人,疏通道路60多公里,架設橋梁65米,鋪設跨河光纜1.5公里,清理淤泥近2萬立方,挽回經濟損失近億元。

  趙勁松有句流傳甚廣的話:“與其他部隊練為戰不同,舟橋團是年年練兵年年用,年年用兵為人民。”2009年,該團被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和總參謀部聯合確定為“國家級抗洪搶險專業應急力量”後,他的目光始終盯著“平時應急、戰時應戰”雙重使命任務。

  很快,“以應戰帶應急、以應急促應戰”體系建設模式進入訓練實踐,10余份針對駐地自然災害易發區的預案,進入團“抗洪搶險救援”方案庫。

  2013年5月,駐地城關防洪堤坍塌,趙勁松帶領部隊15分鐘內就投入搶險行動,官兵們嫺熟地構築鋼木土石組合壩和導水壩,連續奮戰4天5夜,成功封堵決口,彰顯了應急救援能力的整體躍升。

  像這樣的搶險任務,該團幾乎每年都會執行。近年來,趙勁松和團政委孫雲峰一道帶領官兵,先後參加抗洪搶險、防抗颱風、森林撲火等重大救援行動28次,團隊被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總政治部聯合表彰為“全國防汛抗旱先進集體”,個人被軍區評為“搶險救災先進個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