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非國有公益林贖買 解了經營權之爭

  • 發佈時間:2015-11-10 06:35:07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1月6日,傍晚。攀枝花市西區格裏坪鎮竹林坡村村民楊華貴正在忙著給自家養的雞喂食。站在他家樓上,就能看見近在咫尺的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楊華貴説,如今村裏有十來戶人家和他一樣,靠著保護區的獨特生態優勢,養起了生態雞,“一隻賣個一百多元沒問題,完全原生態。”

  而在一年多以前,情況卻並非現在這樣:保護區不少林地屬於周邊村社,農戶盼著對這些林地確權,但相關規定又明確不能開發。

  糾紛:

  産權屬農戶,但不能搞開發

  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該市西區、仁和區交界處,境內有蘇鐵38.5萬株。然而,就是這塊自然資源寶庫,卻一度陷入與周邊村社的林權糾紛之中。

  攀枝花林業局統計顯示:蘇鐵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0374畝,其中,10610畝屬周邊村社的集體公益林(非國有公益林),分別屬於攀枝花市西區和仁和區的兩個鄉鎮5個村。

  “按照國家和省上的規定,集體公益林不能搞商業性採伐,老百姓不安逸,因此也不太願意配合我們的工作,我們也惱火。”攀枝花市林業局局長淩永航説。

  而在另一邊的農戶看來,不準經營林地,則斷絕了一部分收入來源。楊華貴説,2007年,農戶們因為林地起了爭執:自己的林地,為什麼不能搞養殖?樹子為啥不能砍?

  省林業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四川,因天保工程和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需要,在林政部門管理的國有公益林之外,不少地區還劃定了非國有公益林,這也給隨後的林權改革留下了難題,“非國有的不能砍、不能流轉,老百姓還要負責管理,這樣一來,確權到戶的意義凸顯不出來。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林業産業潛力不斷被挖掘,非國有公益林如何處置的問題不斷被提及。”

  破解:

  參照省級補償標準試水贖買

  根據國內其他地區的經驗和模式,處置非國有公益林最佳的方式,是贖買。2014年,省林業廳決定,以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試點,嘗試推行非國有公益林贖買。

  非國有公益林贖買的核心問題,在於以何種方式將林木、林地的生態産出予以量價。省林科院生態所所長向成華説,四川的林業生態服務價值超過1.6萬億元,按照這種方式贖買,肯定不現實,“不妨參照省上對公益林的生態補償政策,每畝每年給好多錢,農戶可以讓渡林地、林木的經營權。”

  2014年初,攀枝花市林業局決定,與周邊村民協商,以現金的方式向農戶贖買。贖買的標準,則參照當地林權流轉價格,以5元/畝/年的補助方式,協商村民讓渡集體公益林30年的經營權,“一畝地一次性可以拿到150元錢。”

  經過走訪説服,保護區周邊的農戶們同意領取贖買金後,不再爭取對集體公益林的經營權。

  考慮到保護區周邊農戶面臨失去林地後收入減少的現實,攀枝花拿出專項資金50萬元,用於對出讓林權的村民進行技能培訓、新能源改造、良種選育補貼等方面的長期扶持。楊華貴的養雞場,就是這時候建立起來的,“我算了下,村裏有十多家像我這樣搞起了養殖,每戶一年收入四五萬元不成問題。”

  □本報記者 王成棟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