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救助站為何老是讓親屬找不到人

  • 發佈時間:2015-11-09 02:30:58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視點

  救助站收留流浪乞討人員,要拍照、填表、登記。有沒有收留此人,將其送往何處,一查便知。怎麼可能“未見此人”呢?

  5月17日,西安一名患有輕微老年癡呆的老人走失,後於5月19日被派出所送至長安區救助管理站收留。在隨後的5個月裏,老人的兒子先後4次前往尋人,卻得到了救助站未見此人的答覆。10月17日,被送往福利院的老人昏迷後,在醫院去世。幾天后,老人的兒子才從長安區救助站發佈的一條認屍啟事中得知父親的下落。相關責任人已經被立案審查。

  一句冰冷的“未見此人”,阻絕了一個老人的回家之路。哪怕工作人員稍有耐心,帶著老人親屬在救助站走一遭,就可避免此悲劇。顯然,救助站存在嚴重失職。相關責任人被撤職、立案,稍慰人心。

  今年4月,信陽“幹屍男童”事件,讓我們記住了信陽救助站。彼時,新京報曾發問:“男孩死亡之前在救助站發生了什麼?”面對眼前這出悲劇,我們同樣應該追問:老人被送往長安區救助站之後,發生了什麼?!

  根據相關程式,救助站收留流浪乞討人員,要經過拍照、填表、登記等步驟,據此,有沒有收留此人,將其送往何處,一查便知。怎麼可能“未見此人”呢?而即便老人親屬不來尋找,救助站也應積極幫助老人聯繫親屬。但事實是,救助站並沒有這樣做,而是將其送往了福利院。

  長安區救助站早就不是清白之身。去年,一對流浪母女曾被送往該救助站,但由於“這個女的言行似乎不願意接受救助”,這對母女離開了救助站,之後餓死在果園。今年7月份,長安區救助站還曾被曝出救助站內開會所,變公益為生意……這些事件暴露了該救助站管理混亂的問題。就此説,老人被送往救助站之後死亡,並非無因可循。

  2003年孫志剛以生命為代價將收容遣送制度送入歷史,代之以救助管理站制度。但近些年各地救助站曝出的種種負面新聞,又讓諸多救助站飽受詬病。如何讓救助站成為流浪乞討人員的取暖地,不再出現流浪乞討人員進了救助站家屬就找不到的悲劇,需要救助站真正從過去的管理職能,向服務職能轉變,而怎樣讓救助站職能轉變,離不開依法監管和問責。

  □王言虎(媒體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