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境外經貿合作區成民企“走出去”重要平臺

  • 發佈時間:2015-09-15 10:29:51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走出去"一直是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重要戰略,也是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必行的一步棋。隨著"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我國企業正從單打獨鬥向抱團"走出去"邁進,通過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來打造中國企業"走出去"發展共用平臺。

  從建廠到建立平臺,中國民企在不斷發展自身企業的同時也不忘拉上兄弟企業,從一株花朵發展成一片花園。"走出去"的服務商

  把時鐘撥回到2000年,那一年,華立集團決定到泰國投資。那個時候,華立牌電度表是國內同行業中的佼佼者,為了進一步發展,華立將"國際化"確定為企業的三大發展戰略之一。十幾年來,華立集團走過了由單一産品出口到境外開辦企業,再到以産業延伸為核心、全球經營的國際化歷程。

  説起企業"走出去",華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汪力成頗有感觸,他認為華立"走出去"不僅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且樹立了企業的國際形象。華立集團研發的青蒿素,在被瘧疾肆虐的非洲大陸,拯救了千千萬萬人的生命,"2007年我第一次去尼日利亞,機場海關檢查行李時,翻到幾盒華立産的青蒿素藥,黑人官員得知我是這個藥廠的老闆,馬上給我敬禮,告訴我這個藥在這個國家拯救了大量生命,隨即放行。"由此,汪力成體會到了中國企業在世界上取得的巨大成績。

  現任泰中羅勇工業園區總經理徐根羅,當年奉命來到泰國籌建華立集團電氣(泰國)有限公司。徐根羅回憶起當初到泰國籌建工廠時的情景十分感慨:"我們剛來泰國辦廠時,與其説是躊躇滿志,其實更像是不知所措。"當時,華立儀錶在泰國沒有知名度,根本沒有市場,再加上語言不通、氣候不適應等等因素,徐根羅團隊在泰國的頭3年,可以用"戰戰兢兢"來形容。

  終於,華立産品在泰國市場有了起色。2004年,華立電氣集團(泰國)有限公司決定買地自建廠房,不再租賃別人的舊廠房。2005年7月1日,中泰建交30週年之際,泰中羅勇工業園合作備忘錄在北京簽約,泰中羅勇工業園項目隨之啟動。

  在海外建園區的不只華立集團一家。2007年4月,在國家鼓勵設立境外經貿區的大戰略背景下,紅豆集團聚合3家無錫企業和1家柬埔寨企業共同投資組建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在滿足自身設廠需要的同時,也能吸引更多中外企業入駐,避免了以往中國企業在境外"單打獨鬥、水土不服"的困境,同時把中國優勢企業迫切"走出去"的意願與柬埔寨當地經濟發展的階段性需求實現了有效對接。紅豆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周海江認為,柬埔寨是中國最忠實的盟友,柬埔寨産品出口歐美免關稅,而且企業"走出去"有國家支援。

  紅豆入駐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時,園區佔地面積11.13平方公里,既要面對薄弱的工業基礎、陌生的社會制度和人文環境,又要面臨可能的政策和法律風險。周海江決定,一定要使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成為國內有意"走出去"企業的境外投資發展平臺,並積極吸引國外企業入駐,繼而將其打造成一個投資環境優越的國際樣板園區和生態環境良好的現代化工業新城鎮。

  如今,泰中羅勇工業園一、二期共4平方公里産業園已經開發招商完畢,規劃8平方公里的三期工程也已啟動;由紅豆控股共同打造的總面積為11.13平方公米的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經過8年建設,目前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81家企業入駐。華立集團和紅豆集團先後完成了華麗的蛻變--不僅為自己的産品"走出去",還幫助更多的中國企業在海外發展,它們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服務商。

  平臺作用優勢明顯

  "走出去"天地寬,但如何走得出、留得下、站得住?

  遵從所在國法律法規,規範操作是合作區健康運營的基本保證。其實,在海外建廠遭遇到困難是在所難免的,在徐根羅的記憶裏存著許多這樣的故事。他説:"泰國雖然是'佛國',但很早就接受了西方經濟文化的影響,國家對勞動者的保障有一整套法律法規。比如企業制定廠紀廠規,必須先以書面形式到勞動部門報備,然後在車間公示,最後再執行。哪怕企業要再作改動,也需要報備。剛開始,華立人不太了解,也沒有及時與泰籍員工溝通,結果泰籍員工時常投訴到有關部門。"後來,為了與當地人更好溝通,華立集團組織召開了員工大會,讓泰籍員工選出3名工人代表,企業每月定期與工人代表溝通,通過他們了解泰籍員工的想法。"特別重要的是,企業要先研究所在國的法律法規,尊重他們的法律法規,然後努力尋找彼此文化融合的切入點,一點一點交融,逐步形成和諧的勞動關係,這樣才會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徐根羅特別強調。

  而紅豆集團在柬埔寨投資建設合作區,從一開始就聘請了當地有名的律師作為法律顧問,常年提供法律支援。從購買土地、辦理相關手續到園區的經營管理,完全按照當地法律辦事,一切手續都符合法律程式。

  在海外建立産業園區不僅需要了解當地法律法規,風險防範機制、人才資源儲備、履行社會責任以及雙邊政府的支援都是海外産業園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實踐證明,境外産業園區是中國企業抱團“出海”有效載體。曾經有一家中國企業到泰國投資,花了兩年多時間都無法取得生産許可證。泰國園區獲悉後,主動聯繫協調,在不到半年時間內協助該企業完成了審批。這説明園區是個企業集群,因而在協調政府及其他外部資源上,具有單個企業不可比擬的優勢。“一帶一路”上的民間大使

  全國工商聯的調研顯示,從2009年起,民營企業海外投資並購增速不斷加快,2009-2013年,並購總額510億美元,增長逾600%;2005-2012年,並購總額複合增長率為31%,2012年是2008年的7倍,達255億美元,增速遠高於我國整體對外並購。

  2013年,中國政府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對於民間資本而言,搭上國家戰略的“大船”,意味著民資可以獲得更加強大的精神之帆,可以認定更加清晰的行進方向,可以憑藉國家的戰略部署行得更遠。成熟的中國海外園區,是中外互利合作的試驗田,它無疑是托起中國企業走“一帶一路”的有效載體。

  有關專家表示,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和泰中羅勇工業園開創了中國民企“走出去”的新模式——由“走出去”開展貿易轉變為創辦載體,為中國産業集群整體“走出去”提供平臺,産生規模效應。

  汪力成表示,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過程中,民企小而靈活,很適合“打頭陣“,衝在“第一線”。同時,民企“走出去”了,就不僅僅代表自己,更是國家的一張“名片”,所以要主動承擔起國家和民族的責任和榮譽。他建議,國家應重視民企在所投資國的民間外交的作用。他進一步解釋説:“從華立的國際化實踐中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民企可以當‘一帶一路’中的‘民間大使’,通過民間交往的方式,增強中國與投資所在國社會各階層的融合黏度,實現對投資所在國的部分溝通、協調功能。從政治上看,有的時候這種方式比政府、國企出面所展開的外交更有效率。”

  對於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下一步的建設,周海江表示,要借“一帶一路”戰略的東風,進一步加快特區“一城兩港三中心”的建設,即柬埔寨新經濟中心、東南亞新物流中心、大湄公河次區域培訓交流中心,努力推進導入企業達300家,解決15萬人就業的目標。希望通過政企的合作,共同努力把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打造成“一帶一路”上的閃亮明珠。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