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內成立20多家 “醫生集團”引起風投關注
- 發佈時間:2015-09-15 06:33:34 來源:南京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聞提示
一個知名醫生與助手醫生、護士、麻醉師等組成醫療團隊,多個醫療團隊合夥就是一個“醫生集團”。自從上海去年出現國內首個“醫生集團”後,這一新鮮名詞迅速在醫療界普及開來,並引起“連鎖反應”。一年來,北上廣深等地陸續成立多個“醫生集團”,並受到風投關注。“醫生集團”的“風口”來了?
上週日,首個醫生集團的創立者、原上海東方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張強來寧參加南京大學“中荷國際醫療&健康管理EMBA系列圓桌討論會”,他也將擔任該項目的客座教授。他暢談自己從醫生到企業家的心路歷程,同時也談及了對“醫生集團”和醫師自由執業的看法。
名醫跳出體制,成立首家“醫生集團”
2013年以前,作為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血管外科主任的張強,是中國最知名的靜脈曲張微創手術醫生,也是醫療體制內功成名就的專家之一。可是2013年1月1日,他宣佈離開大醫院,成為一名“自由醫生”。
“我們都去醫院看過病,那個看病的過程感受,患者、醫生、醫院都不滿意。”張強説,而醫療問題的根源之一,就是醫生的“生産力”沒有得到解放。因此,他願意做一個“吃螃蟹”的人,走出來探索中國醫生的自由執業之路。
去年7月1日,他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張強醫生集團”。張強説,他們採用“PHP(physician hospital partnership,醫生—醫院—合作夥伴)模式”與醫院合作。“醫生集團”不屬於任何一家醫院,它作為一個獨立的平臺與多家醫院簽約,並有自己的客服和回訪團隊。在“醫生集團”,病人看病的“入口”不再是醫院,而是先找醫生,由醫生檢查後,指定在某一家合作醫院開刀,可以是A醫院,也可以換成B醫院。整個治療結束後,獲得的收入由“醫生集團”和合作醫院分成。
“這要求我們的醫療技術,要比簽約醫院的醫生更好。我們要給合作醫院帶來病人,而不是去分享合作醫院的病人。”張強説,目前,“醫生集團”九成病人都是衝著“醫生集團”名號而來,只有一成是從合作醫院過來。
一年內20余家“醫生集團”成立,引起風投關注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者,張強登高一呼,醫療界應者雲集。
本月5日,“名醫匯”在深圳市宣告成立,這是華南地區第一家“醫生集團”,9名核心成員來自深圳醫學界的“第一梯隊”。
今年3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心血管外科專家孫宏濤等人成立“大家醫聯”。據他介紹,平臺上聚集起來的醫生會成立一個合夥人制度的公司,對合夥醫生實行股權激勵,通過線下實體醫療平臺把“理想落地”,在此基礎上將實行眾籌或吸引投資。顯然,這也是一個“醫生集團”。
與“張強醫生集團”有所不同的是,這兩家“醫生集團”的簽約醫生並未完全離開體制內醫院,而是利用在原單位工作之餘的時間,參加“醫生集團”的執業。用醫療業內的話説,他們是“多點執業”,而張強是“自由執業”。
據不完全統計,自“張強醫生集團”成立短短一年來,全國各地出現的各種“醫生集團”超過20家,其爆發勢頭也引起了風投關注。“名醫匯”剛剛成立,即傳出將獲得來自財富投資、中國凱利集團、北控醫療健康等多家機構的意向投資,意向投資額超過6000萬元。“張強醫生集團”獲得了5000萬元首輪融資;“大家醫聯”平臺也獲得投資機構2000萬元的投資。
“自由執業”的“風口”來了?別高興太早
“醫生集團”雨後春筍般成立,資本介入推波助瀾——醫生群體被壓抑已久的衝出體制幹事業的激情有被激發之勢,“醫生集團”已站上“風口”即將起飛了嗎?我們是否處在醫生執業格局大變革的前夜?
張強的態度顯得很冷靜。
“輿論上的風口已經形成,但在現實中,走出體制的醫生依然很弱勢。”他説,國家雖多次發文降低多點執業門檻,但從未對自由執業鬆口。而在他看來,多點執業只能是自由執業一個過渡形式。“醫院院長給你發全額工資,怎麼樂意你跑去替別人幹活?別的同事又怎麼看?把醫院的病人帶走了怎麼辦?”
阻礙醫生跳出體制的幾大關鍵障礙,依然沒有太大的鬆動。一位旁聽的南醫大二附院年輕醫生就疑惑,張強這樣功成名就的醫生走出體制,能有許多病人慕名而來,但年輕的醫生怎麼辦?
過去,南京也有名醫跳出體制內大醫院,去民營醫院從醫。但不久後又不得不回到體制內。“在現有的醫療格局下,公立醫院掌握大筆經費,有優秀團隊協作科研,拿到大部分的項目、課題……能夠帶給醫生更多醫術成長的,依然是公立醫院,這種優勢短時間內難以撼動。而不能拉近這些差距,讓醫生走出體製成立更多‘醫生集團’,醫生們依然顧慮重重。”我市一家醫療機構管理者如是説。本報記者 查金忠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