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高度重視發展感知資訊技術産業 搶佔智慧時代制高點

  • 發佈時間:2015-09-06 01:30:36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名詞解釋

  當前,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資訊技術加速創新、融合和普及應用,一個萬物互聯智慧化時代正在到來。感知資訊技術以感測器為核心,結合射頻、功率、微處理器、微能源等技術,是未來實現萬物互聯的基礎性、決定性核心技術之一。尤其是,感知資訊技術不同於傳統的計算和通信技術,無需遵循投資巨大、風險極高、已接近物理極限的傳統半導體的“摩爾定律”,而是在成熟半導體工藝上的多元微技術融合創新,即“More than Moore”/“超越摩爾”。

  PC時期Wintel聯盟壟斷了整整20年,移動網際網路時期ARM+安卓又形成了新一輪壟斷。在如今的感知時代,“超越摩爾”是我國一個打破壟斷束縛的難得歷史機遇,如果加大在此領域的扶持力度,充分發揮已有的半導體産業基礎和市場優勢,有很大可能在未來智慧時代實現趕超發展,搶佔産業競爭制高點。

  高度重視感知資訊技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資訊技術從計算時代、通訊時代發展到今天的感知時代經歷了三個浪潮:PC的普及産生了網際網路,智慧手機的普及形成了移動網際網路,今天感測器的普及將促成物聯網。Gartner2014技術趨勢報告顯示,未來5—10年,物聯網技術將達到實質生産高峰期,截至2020年,將有260億台設備被裝入物聯網,這將引領資訊技術邁向智慧時代——計算、通訊、感知等資訊技術的深度融合萬物互聯的時代。一個感知無所不在、聯接無所不在、數據無所不在、計算無所不在的萬聯網生態系統,將全面覆蓋可穿戴、機器人工業4.0智慧家居、智慧醫療、智慧城市智慧農業、智慧交通等。如果把整個智慧社會比作人體,感知資訊技術則扮演著五官和神經的角色。

  感知資訊技術是未來智慧時代的重要基礎。智慧時代,物聯網、感測器會遍佈在生活、生産的各個角落。據《經濟學人》預測,到2025年城市地區每4平方米就會有一個智慧設備。智慧城市、智慧醫院、智慧高速公路等將依靠感測器實現萬物互連並自動做出決策;智慧製造通過在傳統工廠管理環節和生産製造設備之間部署以感測器為代表的一系列感知資訊技術以實現自動化、資訊化和智慧化。一直以來,美國、德國、日本等國都非常重視感知資訊技術的發展。美國早在1991年就將感測器與信號處理、感測器材料和製作工藝上升為國家關鍵技術予以扶持,近年來更是每年投入數十億美元用於感測器基礎項目研究。

  感知資訊技術領域將催生萬億級的市場。感知資訊技術領域涉及材料、感測器設備、控制系統以及其上承載的數據增值開發和資訊服務。智慧手機和可穿戴設備的廣泛普及應用,使感測器設備需求增勢迅猛,而無所不在的感測器也將引發未來大規模數據爆炸,到2020年,來自感測器的數據將佔全部數據的一半以上。大數據的充分利用和挖掘,還將不斷催生新應用和新服務。預計到2020年相關的物聯網産品與服務供應商將實現超過3000億美元的增值營收,並且主要集中在服務領域。

  發展安全可控的感知資訊技術有利於保障國家經濟社會安全。我國是網路大國,卻不是網路強國,無論是晶片、作業系統,還是應用系統,受制於人的局面依然嚴峻。未來,在萬物互聯生態系統中,從聯網複雜程度和産生的數據量來預計,這個網路將比現在移動網際網路大10倍,安全隱患也會更多更複雜,涉及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發展自主可控的感知資訊技術,實現數據感知、收集和處理等最為基礎處理層面的可靠性,對保障國家經濟社會安全至關重要。

  我國發展感知資訊技術具備有利條件

  我國在感知資訊技術領域具備一定基礎和實力。近年來,我國在感知資訊技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在技術研發、産品設計、生産製造、封裝測試和市場應用等領域均展開佈局,並初步打通了整體産業鏈。目前,我國從事感測器研製、生産和應用的企事業單位共有2000多家,其中從事微機電系統MEMS研製、生産的企業有50多家,産品種類有6000多種,年産量40多億隻,市場銷售額突破1000億元。

  同時,在物聯網迅速發展的帶動下,感知資訊技術下游應用領域如可穿戴、機器人、工業4.0、智慧家居、智慧醫療、智慧城市、智慧農業、智慧交通等的崛起,為感知資訊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動力。如今我國在新型電聲感測器、指紋感測器等方面已經取得産業化技術突破,開始大量用於智慧手機、智慧汽車等領域,開拓了巨大的應用市場。

  “超越摩爾”對我國是一個難得的趕超發展機遇。與計算和通訊技術不同,感知資訊技術是基於成熟的半導體工藝的“超越摩爾”技術。目前低噪聲、低成本,與MEMS和其他微技術整合度高的8寸晶圓工藝是製造“超越摩爾”産品的最佳選擇。而我國擁有豐富的8寸半導體資源,如中芯國際、華虹宏力、上海先進半導體等晶圓廠;此外,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也在組建先進的“超越摩爾”8寸研發中試線和世界級産品開發團隊。因此,我國有能力做出“中國設計、中國創造、中國製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超越摩爾”産品。

  隨著手機、汽車、工業和正在興起的物聯網對“超越摩爾”産品的需求日益增長,我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因此,如果在關鍵技術上進一步加以扶持,補齊産業發展的薄弱環節,我國可以實現由跟隨者到領跑者的超越。如果錯過這一機遇,我國又將面臨被發達國家在技術和市場上低端鎖定的窘境。

   從三方面入手提升我國感知資訊技術自主創新水準

  目前,我國在發展感知資訊技術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概括起來説主要是:對感知行業的認識不足;企業規模小,自主創新困難;産業化效率低,産業配套不足;市場跨度大、資訊不靈,導致供需對接渠道不暢。

  基於我國在感知資訊技術領域的發展現狀以及面臨的主要問題,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採取措施,提升感知資訊技術自主創新水準,從而為未來智慧時代的到來打下堅實基礎。

  第一,加強頂層設計。一是大力提升感知資訊技術在國家積體電路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將其列入“十三五”、“十四五”規劃中的發展重點,加大投入,在國家積體電路産業發展領導小組領導下,成立專門工作組,整合調動各方面資源,負責感知資訊技術産業發展的戰略設計和統籌協調。二是成立中國感測器産業推進聯盟,制定行業標準,促進産業生態鏈逐步完善。三是針對産業發展重點和實際市場需求,成立若干跨行業跨部門的工作小組,遴選一些領域開展應用示範,如面向智慧製造,重點發展機器人;面向醫療衛生,重點發展可穿戴設備和醫療及輔助設備;面向環境保護和農業,重點發展土壤、水、空氣、重金屬等感知産品,用於環境監控及農作物生産管控等。

  第二,建立産業基金。建議國家積體電路産業投資基金出資5—10億元投入即將成立的“感知資訊産業基金”,吸引企業、金融機構及社會資金加入,實施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一是用於重點支援感測器、微處理器、模擬晶片及功率器件等核心技術與産品開發。二是投資骨幹企業和成長性中小企業,支援企業提升技術水準和産業化能力。三是帶動各類風險投資和私募基金進行戰略投資和産業整合,支援企業開展國內外兼併重組

  第三,支援協同創新體系建設。一是圍繞感知資訊技術發展的重大共性需求,採取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新機制,借鑒台灣工研院集研發、工程、資訊、孵化于一體的成功産業化模式,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産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如支援以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為基礎的産業加速體系的建設。二是在應用市場成熟和産業集中的地區,建立若干個産業加速體系,優化全國佈局,避免惡性競爭和重復建設。三是在《中國製造2025》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中設立感知資訊技術創新中心。

  (曲維枝:原國務院參事;王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所長;楊瀟: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院長;陳陽:賽迪智庫網際網路研究所副所長。)

  什麼是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來的。其內容為:當價格不變時,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資訊技術進步的速度。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