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創新引領農業升級增效

  • 發佈時間:2015-09-01 02:29:5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李麗穎吳佩

  56歲的謝建青是江蘇省常熟市董浜鎮東盾村的一名蔬菜種植戶,種了幾十年的蔬菜,這幾年老謝可算是輕鬆了:“現在我的地裏,科技含量可高了,既有水肥一體化、又有物聯網管理,省工省肥還省力。更重要的是,種出來的菜直接進了超市,一點不愁賣。一畝地掙個萬把塊錢不成問題。”

  董浜鎮是長三角地區遠近聞名的現代蔬菜生産基地,這裡的種植戶幾乎都跟老謝一樣,種地高科技,蔬菜不愁賣。“儘管農業在GDP的比重不足2%,但不能忽視,要在發展現代農業中注重科技創新、服務創新、經營主體創新,不斷提升我們現代農業的發展水準。”常熟市委副書記王建國如是説。

  素有“錦繡江南,魚米之鄉”的常熟,究竟是如何依靠創新來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呢?記者日前走進常熟一探究竟。

  科技創新:高水準引領産業發展就地轉化為農民效益

  提到常熟農業,絕對不能不提位於常熟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作為全國21家首批試點的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這個集農業科研、生産、示範、推廣、科普等功能于一體的科技園區,儼然成為常熟現代農業的“技術指揮中心”。

  “現代農業發展,必須依靠科技引領。而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正是我們的技術高地。”常熟市農工辦主任吳建興告訴記者,為發展現代農業,優化産業佈局,常熟市提出了“一核三帶多園區”的思路,其中,“三帶”指的是西部的32萬畝糧食産業帶,南部17萬畝水産養殖帶和東部15萬畝的高效蔬菜種植帶,而“一核”説的正是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虞山鎮勤豐村萬畝土地,種植的正是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選育出來的品種。水稻長勢正旺,眼瞅著就能豐收了。據科技園區主任張頌躍介紹,從2011年成立以來,園區已經集中示範推廣了多種新技術,僅以水稻為例,就已在江浙滬等地推廣了22個新品種,累積推廣面積達到5000萬畝。

  除了國家級的農業科技園發揮著科技引領的作用外,“多園區”的佈局則要求常熟的每個鄉鎮也都擁有適合當地産業發展的科技園,每個鄉鎮都要與一所高校進行科研合作,讓科技真正服務於産業。據了解,目前,虞山鎮與上海交通大學,董浜鎮與南京農業大學,尚湖鎮與揚州大學等都已開展合作,如今,鄉鎮的現代産業園區正在常熟各地遍地開花,也實現了科技就地轉化以及與産業的無縫對接。

  南京農業大學常熟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副教授錢春桃正是帶著自己的各項實用技術落戶董浜鎮,而這些技術也給農民帶來了看得見的效益。僅一項絲瓜早熟技術,就讓當地農民種植的絲瓜提早10天採摘上市,增效達到20%。而近期推廣的另一項蠶豆早熟栽培技術,將蠶豆上市期提前到春節前,更是讓當地農民的蠶豆種植效益直接翻了一番。

  “從産業的角度來説,我們要實現的水稻規模化,蔬菜設施化,水産標準化,這些都依靠科技發揮作用。”王建國告訴記者,去年常熟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超過70%,科技在為常熟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服務創新:農資零差價農機全覆蓋

  張建龍是金唐市水産公司的總經理,也是當地有名的陽澄湖大閘蟹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他的合作社一共有109戶農民,養殖的水塘面積達到了5000畝。之前,合作社的農資採購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現在,這筆農資成本卻減了不少。“我們現在農資投入都是由政府統一招標採購,零差價賣給我們,藥品有保障,老百姓用著放心。”張建龍感慨道。

  享受到農資零差價服務的可不單單是水産養殖戶,常熟的水稻和果蔬種植戶們,也都享受到了這種貼心的零差價服務。據了解,從2012年起,常熟市開始全面實施農藥集中配送、政府補貼、企業零差價銷售,為了保證農産品的品質,保持農業生態可持續發展,每年推薦各類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現代農業要發展,必須要有相配套的服務體系。不僅是農藥服務,農機服務、農技指導也一定都要全部跟上。”王建國對記者説。

  以水稻種植加工為主的勤川合作農場,不僅有自己的農技隊伍,更有自己的農機專業合作社。令人稱奇的是,農場流轉的8000畝地,只需要30多個經營主體,其中靠的就是大型農機裝備。“我這裡早就實現了水稻的機械化插秧和收割,擁有36台大型機械。”採訪中,勤川合作農場負責人張建昌不無得意地向記者介紹,儘管眼下不是收穫季節,但合作社里長期雇用的兩名農機手經常為機械做日常保養。

  除了勤川合作農場所在的勤豐村,各個産業帶、産業村的周邊也都佈局了大型農機倉庫,已實現各個鄉鎮的全覆蓋。據統計,目前,全市有各類先進農機設備1.5萬餘臺,這些大型機械根據産業需要隨時進行服務。據介紹,常熟還要推行新一輪的農機三年行動計劃,進一步提升農業機械的裝備水準,添置、升級、換代符合現代農業需求的農機裝備,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

  農資零差價,農機全覆蓋,可對於常熟的現代農業發展來説,這些創新遠遠不夠。在位於董浜鎮的常熟現代農業産業園區智慧農業服務中心,記者看到,通過一台大型的電子設備,全鎮各個點的設施蔬菜生産情況一目了然,只要通過按鈕和指令,就可以輕鬆控制大棚溫度,進行自動灌溉。常熟現代農業産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王志豐説:“我們是江蘇省首個水灌溉全覆蓋的縣區。這裡引進了以色列的智慧溫室控制系統、自動灌溉系統和蔬菜精量化播種機等先進設備,打造的是一個集育苗、灌溉、生産和銷售于一體的全新農業物聯網。”

  物聯網的建立,讓“謝建青”們的蔬菜再也不愁賣了。老謝説,原來我們的蔬菜都要等著別人來收,現在,蔬菜還在地裏,就已經提前賣給了常客隆超市,或者廚藝時代等農産品電子商務的生鮮直投,有的農民自己還開網店、做電商,“反正,種出的菜從沒滯銷過,甚至還供不應求。”

  主體創新:全産業鏈經營提升農業價值

  合作農場是常熟經營主體創新的表現之一。2013年成立的勤川合作農場,是蘇州市首家村級合作農場。這家集水稻生産、指導、加工、銷售于一體的農場,聯結了周邊8個村,流轉土地近萬畝,涉及農戶8000多戶,加工的水稻産品對接中糧,銷往周邊城市。

  “村級合作農場,是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發起,農民自願參股,聯結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或農業企業,共同開展農業生産經營活動的新型市場主體。這是我們為發展現代農業,創新探索的新的農業經營主體。”張建昌向記者介紹,合作農場不是簡單將幾個農場聯合,而是主要採取“公司+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形式管理,擁有自己的管理團隊和品牌,從而産生更大的品牌價值和經濟效益。

  農場究竟怎樣讓農民受益?採訪中,張建昌告訴記者,老百姓可以從三個方面受惠:一是土地流轉費,即農民將土地流轉給村裏,村裏再將土地流轉給合作農場,實現二次流轉。在流轉費用上,以糧食為基準,一般為每畝550斤稻穀;二是到合作農場打工收入;三是農場把土地轉包給大戶,大戶種出的水稻以高於政府指導價0.2元/斤被農場收購。此外,一旦合作農場有所盈利,盈利部分將再與8個村子進行分紅

  勤豐村農民吳建良原來自己種了200多畝地,從去年開始,他在合作農場包了近600畝地種植水稻。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農場包地,我的成本降低了。原來我需要自己買農資農藥,現在不需要了,而且統一供種、施肥、用藥、指導,我每年只需要交給農場1000斤稻穀作為流轉費用,超過部分去掉成本則是自己的收益,現在平均每畝地凈收益是400元。一年下來也有20多萬元。”

  記者採訪了解到,目前常熟試點的村級合作農場已經達到60個。在培育適合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經營主體的過程中,常熟市努力構建“1+N”的主體方向,除了村級合作農場,還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合作聯社等新的形式。

  與勤川合作農場不同,古裏鎮塢丘村的田娘農場是家庭農場的升級版,採取“公司+家庭農場”的運作模式,主要盈利靠高品質的有機大米。農場負責人高健浩告訴記者,農場流轉的6800畝地實施“六統一”管理,即統一種子、統一機械化育秧、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技術應用、統一標準化生産、統一品牌銷售。大米生産出來之後,田娘農場有限公司統一收購,打上“田娘”商標銷往市場。現在,“田娘”牌有機大米市場零售價最低每斤3.5元,最高每斤45元,一點都不愁賣。

  “我們正是通過發揮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資金、技術、市場等方面的優勢,通過市場化、訂單化、品牌化,建立穩定的農産品行銷網路,強化與農民增收的利益聯結。讓種地的農民不斷受益。”吳建興如此感慨。

  科技創新、服務創新、經營主體創新産生的累加效應,使常熟農業升級提效,農民增收富裕效果明顯。據統計,2014年,全市農業生産總值達到了72億元,232個行政村村均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871萬元,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7萬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