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的失是印度的得?世界經濟需中印雙引擎驅動

  • 發佈時間:2015-08-31 09:08:00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郭媛丹 甄翔 魏輝  責任編輯:羅伯特

  印度《經濟時報》29日稱,中國經濟正在放緩,印度政府中許多人相信,這可能是印度的時刻。一些國際媒體認為,如果能把事情做好,印度可從“中國危機”中獲益,印度能取代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的領跑者。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稱,在其他地方的需求幾乎全部減速之際,印度富有活力的消費支出是一大優勢,吸引企業到印度辦廠。政府希望,這有助於在這個12億人口的國家引發一場遲到的工業革命。“多年來,印度增長一直更多地為內需所驅動,而不像中國那樣依賴出口。”

  “英媒:‘印度龜’將超越‘中國兔’”,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以此為題稱,英國《泰晤士報》28日發表該報財經專欄撰稿人科林斯的一篇評論文章。文章表示,在上世紀90年代初,印度的每人平均收入與中國不相上下,但25年後的今天,印度的每人平均收入只有中國的1/4左右。不過文章認為,印度的“民主體制”將使其經濟超越中國。印度在其他方面也有優於中國的地方,例如印度的每人平均年齡僅為25歲,而中國是34歲。雖然印度本身的問題很嚴重,包括1/3的人口是文盲、女性受歧視、只有1/3的家庭有電力供應,而且印度的道路也一團糟,但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印度的民主機制將使該國經濟最終超越中國”。

  西方的“唱多”讓印媒深受鼓舞。《印度斯坦時報》以“中國步履蹣跚,外國投資者押寶印度”為題稱,外國媒體強調印度的增長潛力,暗示如果中國經濟步履蹣跚,印度將備受外資青睞。宏觀經濟穩定、財政狀況良好、通脹率低、外匯儲備適當,這些都成為印度的優勢。

  “中國的失是印度的得,各邦政府可以打前陣”,印度《經濟時報》29日稱,中國經濟的陣痛也許會波及全球市場,但對印度是好兆頭。印度國家轉型委員會副主席帕納加裏亞説,印度應當抓住良機推進改革,邦政府可以帶頭制定對工業友好的徵地法,而中央政府加快制定商品和服務稅法,推進改革。帕納加裏亞認為中國經濟放緩給印度帶來一個巨大機會,他説:“中國放緩原則上有利亦有弊。從消極面來看,會導致對我們産品的需求下降。而從積極面來看,中國會空出很大的出口市場空間。我們對華出口規模不大,潛在負面作用也小,而留給印度爭取的出口市場空間則是巨大的。”

  《印度時報》稱,在接受BBC採訪時,印度財長傑特利詳述了印度可以成為世界經濟增長引擎的原因。“我認為這是巨大的機會。中國‘常態’現在已經變化,不再以9%、10%、11%的速度增長,因此世界需要其他引擎推動增長進程。在世界放緩的環境下,像印度這樣增速可達8%—9%的經濟體能承擔為世界經濟提供支援的重任。”

  “把中印經濟看做完全競爭關係太偏頗,實際上中印經濟不是百分之百的代替關係,而是互補性關係。”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3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説,中印都是世界人口大國,兩國如果合作共贏對世界經濟發展有很大幫助。舉例來説,目前中國的基礎建設和最高峰時期相比,已開始向下走,但印度剛開始。中國的基礎建設力量很強,印度又有需求,兩國完全可以合作。如果印度從日本等發達國家輸入,成本太高。印度在外包、電子通訊等方面技術很強,可以指導中國發展。

  印中商貿促進會理事普什卡什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印度和中國同樣面臨産業轉型的關鍵期,但二者內涵不同,印度經濟政策的持續性和效率一直是個大問題。普什卡什認為,印中經濟的互補性仍有待發掘,世界經濟特別是新興經濟體需要中印雙引擎驅動,並非誰替代誰的問題。(環球時報駐印度、南韓、日本、德國記者 周良臣 陳尚文 李珍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郭媛丹 甄翔 魏輝)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