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已覆蓋杭州上千個小區卻還沒認真想過賺錢的事

  • 發佈時間:2015-08-28 03:34:10  來源:今日早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小區社交App“有鄰”創始人楊仁斌:

  已覆蓋杭州上千個小區

  卻還沒認真想過賺錢的事

  □本報記者 金梁

  “遠親不如近鄰”,常被社區經濟“掘金者”拿來做開場語。

  在杭州,有不少網際網路創業企業在深挖社區經濟,例如社區O2O服務平臺。楊仁斌也看中了“社區”資源,做小區社交軟體。

  社交軟體,對很多人來説並不陌生,主打熟人社交的微信,主打陌生人社交的陌陌,都做得很成功。而小區社交,則介乎兩者之間,因為小區裏有很多熟悉的陌生人。

  用一款手機App産品,去敲開陌生的鄰居之“門”,且沒有網際網路特有的補貼“誘惑”,這條路好走嗎?

  兩次辭職:

  雖有猶豫,但最終還是放棄了賺大錢

  1981年出生的楊仁斌,創業前早已是“老江湖”了。

  大學畢業後,他在北京工作了六年,一直做技術。第一次辭職前,他已升到公司較高位置。“公司已經做好了上市的準備,我們內部早就知道了,如果我辭職,就意味著要失去很多東西。”

  猶豫了幾個月之後,楊仁斌決定跳槽去阿里巴巴。

  2009年,楊仁斌賣了北京的房子,把家當收拾到車上,開了兩天車到杭州。“到杭州的第一天,我太太就哭了,覺得一下子沒了根。”

  到阿裏之後,楊仁斌從事過多個崗位,有技術、産品運營、戰略等。“因為在阿裏這樣的平臺,我比其他人接觸了更多的東西,這為我如今創業提供了太多學習的機會。”

  2014年,楊仁斌再次選擇離職,準備自己創業。離職前,他任手機淘寶産品總監。

  阿裏非常鼓勵員工做創新業務,當時楊仁斌正在做一款個性化推薦産品,一個人在阿裏內網招募團隊並尋求各種資源,最終這個項目成功併入手機淘寶。

  “‘有鄰’這個項目,我還在阿裏的時候就打算做了,想作為阿裏的一個內部創業項目。當時我已經把整個項目推薦到了阿裏高層,但因為那時候公司忙著上市,就耽誤了。” 楊仁斌覺得機 不可失,就打算辭職單幹。

  當時正逢阿裏上市前夕,中高層一般都有公司“期權”,楊仁斌卻出人意料地決定放棄。“其實這方面我不太想説,覺得比較low,當時公司承諾給我的獎勵還沒到期,最早的也要在11月份,我還是放棄了,估計(值)幾套別墅吧。”

  雖然也猶豫了一陣,但楊仁斌最終還是離職了。“真的出來,我內心(還是)慌了幾下,一下子覺得沒有了依靠,但慌完之後就好了。”

  “你就沒想過,到11月份拿到獎勵,再出來創業嗎?”記者問。

  “當然想過,身邊很多人都是這麼勸我的,其實我在猶豫的兩個月時間裏已經我考慮清楚了。在上一家公司,我也有大量股票沒到期就放棄了。事實證明,我到阿裏後收穫更多。”

  楊仁斌認為,創業如果差一兩個月,就是生和死的差別。

  三次頭腦風暴:

  請來“聊聊”的朋友,變成了創業夥伴

  剛從阿裏離職時,楊仁斌沒有拉任何團隊夥伴一起出來。有意思的是,如今他的創業團隊大多來自阿裏係。

  剛出來創業時,要人沒人,要資源沒有資源。“我找朋友借了一個辦公室,邀請阿裏的、非阿裏的朋友過來聊聊,幫我做了一場頭腦風暴,第一次是10個人左右。”結束時,楊仁斌告訴他們,如果還有興趣,可以繼續來,並歡迎帶朋友一起來。

  一週之後,第二場頭腦風暴會開始。“這次來了15個人左右,大家又出了不少主意。我跟他們説,如果有興趣下次歡迎繼續來開會,還可以帶朋友來。”

  又是一週,第三次頭腦風暴會之後,已經有朋友想加入他的創業隊伍了。楊仁斌説,最初的創業團隊成員都不是自己認識的朋友,而是在一場場頭腦風暴中,由朋友帶來的朋友。

  “用這樣的方式來組建團隊,既是一種互相篩選,又讓所有人都有參與感,中間沒有任何利益關係。”

  2014年11月底,“有鄰”上線。當時楊仁斌在杭州海創園借了一個大會議室,整個“辦公室”就是一張大圓桌,所有人圍在一起辦公。

  “我們當時主要在北京招人,因為在杭州,跟阿裏搶人太難了。” 楊仁斌説,當時在北京連個辦公室都沒有,都是視頻面試。最感人的就是面試結束後,這些人都背著包直接來杭州了。

  楊仁斌説,當時這些人不是平薪,就是降薪而來的,根本沒有高薪這一説。“來的時候,我就問他們,不怕我們是騙子嗎?他們説,在(視頻)面試的時候,我跟你們創始人聊過,我覺得靠譜,所以來了。”

  三大原則:

  挖掘小區空間,不利誘、不定制

  説了半天,楊仁斌要做的“有鄰”到底是什麼?

  “有鄰”,顧名思義就是在社區範圍內、在鄰里之間開展社交的一款應用軟體。更確切地説,這是一個基於小區的移動社交平臺,通過鄰里間的交流以及互幫互助,改善現代城市越來越淡的鄰里關係。

  “有鄰”第一個“攻佔”的小區是浮水印康庭。

  “之前,我們至少跑了上百個小區,都沒有談下來。一些大的物業公司自己就在做這方面內容,而一些小的物業公司是怕出現這麼一個平臺後,業主們‘造反’。”

  楊仁斌告訴記者,他內心有三大“原則”:不能利用各種社會、政府資源,不能通過經濟方面利誘,不為物業做定制服務。“每一項原則,都是有一定商業邏輯在裏面的。”

  浮水印康庭的物業和社區同意之後,楊仁斌他們做了一批福袋,上面印著註冊邀請碼。

  “那天,我們挨家挨戶去門口挂福袋。當天晚上,我們又擔心這個內測碼被一些商家獲取,借機在平臺上髮發廣告,所以又挨家挨戶把沒人拿走的福袋取回來。”

  下午2點,第一個小區用戶註冊進來了;下午6點多,用戶人數突破100人;晚上11點,用戶人數突破200人。“看著這些數字上升,內心真當激動。”

  到2014年底,“有鄰”已覆蓋近20個小區。截至目前,杭州已有上千個小區出現在“有鄰”上,其中活躍小區達到300多個。

  ■觀點

  先認真培養好鄰里感情

  商業空間自然會出現

  相比當年的匆匆離職,楊仁斌創業做“有鄰”的過程,則顯得不緊不慢。

  楊仁斌在離職當月,就拿到了2000萬元天使輪投資。不愁錢了,楊仁斌的主要精力便“撲”在了産品打磨上。

  每一次推廣之後,“有鄰”都能獲得可觀的用戶下載量,但楊仁斌更關注用戶存留率。這個數據的高低,無法通過大量燒錢來固化,需要的是産品本身的魅力。

  在全國,至少有20家公司在做小區社交類産品,有的傾向於做社區服務平臺,有的則是接入與社區相關的O2O到府服務,如家政、餐飲、修理等。

  對於這兩種模式,楊仁斌並不看好。他認為,很多同類産品只是看中小區的“流量入口”特性,然後對接各種外部服務和商業內容,但是,因為獲取小區用戶的成本很高,會導致最終沒有利潤空間。

  楊仁斌説,他目前想做的就是一個純鄰里的小區平臺,沒有太多的商業味道。

  那麼,我們能在沒太多商業味的“有鄰”上,看到哪些內容?楊仁斌舉例,誰把充電器落在了單位,有鄰居可以出借數據線;誰家有閒置物品要處理,可以免費贈送給身邊的人;誰家做了一道新菜,可以請鄰居去試吃。

  一個大院,一個門牌號,一堵門墻,裏頭住著幾十戶人家……這種值得懷念的鄰里文化,正是楊仁斌想要做的。他想通過文火慢燉,慢慢形成這樣的氛圍。

  “我們還開發了一個‘小區匠人’板塊,把每個小區的能人挖掘出來,通過發佈活動的方式,來培育其商業價值,讓自由職業者找到空間,更讓周邊的住戶能找到自己所需。”

  比如,小區內有一技之長的住戶(簡稱“小匠”)可以組織做月餅、做甜點的活動;可以教鄰居孩子畫畫、彈琴、滑輪;可以策劃一場派對……他們以免費或者只收成本的方式組織活動,受到了鄰里的歡迎。

  那麼,小區社交平臺的商業價值究竟在何處?

  楊仁斌笑著説:“我和團隊其實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也許我們都是老阿裏人,非常喜歡老馬的一句話:當你解決了社會問題的時候,社會不會虧待你。”

  在“有鄰”看來,現代社會鄰里關係的淡化,就是當前最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

  楊仁斌認為,未來生活主要集中在兩端:一端是Shopping Mall,另一端就是小區。前者已經有BAT這樣的網際網路大企業參與,而後者,看似繁瑣,但非常有商業空間。

  “比如説各種到府服務,與其花大量錢去‘砸’用戶,不如找到一個對口的小區平臺,更有針對性地入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