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財經中國觀 > 正文

字號:  

經濟觀察:中國企業赴海外投資更趨理性

  • 發佈時間:2015-08-12 12:14: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石岩  責任編輯:張少雷

  “國際化是中國企業的必經之路。”這是中新社記者日前在傳統外貿大省廣東的調研採訪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作為近年來中國經濟一個令人振奮的現象,企業對外投資步伐的加快,引發了世界矚目。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1-6月,中國境內投資者累計實現非金融類對外投資560億美元,同比增長29.2%。但相較於此前的一擁而上,中企海外投資已呈現出更加理性的態勢。

  “我們肯定會‘走出去’,但會相對審慎。”金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彭忠泉説。

  金髮的審慎源自於他們對自己公司的客觀認知,該公司研發的高性能新材料被廣泛應用於從汽車、電子電器、工業設備等領域。儘管有很多境外客戶,但由於其客戶的産品很多都是在中國國內生産組裝,大規模國際化對金髮並不適用。

  “但我們也正在考慮在美國等地建生産基地。”彭忠泉説,“這樣更靠近市場,更重要的是,能為我們吸引更多國際化人才提供可能。”

  作為一家民營企業,金髮意識到,自己與國企乃至於央企相比,有著眾多的短板,其中,人才的匱缺是最重要的一塊。在海外設立的基地,便被寄予了為公司招賢納才的厚望。

  而之於國企,昔日由於“不差錢兒”而一窩蜂“出海”的熱情也逐漸回歸理性。

  廣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白明韶告訴中新社記者,作為國企,該企業近年來更重視與民企的相互配合。“常常是一處(海外)市場,民企‘衝在第一線’,我們會隨之跟進。”白明韶説,“他們有更多的靈活性,而我們的優勢在於信用的良好和管理的規範性。”

  在這一方針的指引下,今年5月份,廣新集團與民企青山集團在印尼合作開發了年産量60萬噸鎳鐵項目,目前,該項目進展良好。

  “在國際化的道路上,我們有經驗,也有教訓,而很多教訓其實就是花錢買來的。”白明韶坦言。在經歷了一些挫折後,公司目前的一個工作重點就是“避免出現重大戰略失誤”。

  同樣從挫折中“買來”教訓的還有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中國國內首批“走出去”企業代表,1999年TCL便通過收購越南彩電生産企業進入越南市場。其後,TCL在國際化道路上一路跌打滾爬,截至2014年,其海外銷售收入已佔集團總體銷售收入的近一半。

  “我們的收穫是先輸後贏。”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如是總結。他稱,該企業未來國際化戰略會重點加強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的開放,同時致力於建立“産品+服務”的新商業模式,以更好拓展國際市場。

  面對未來的發展,TCL集團助理總裁梁啟春表示,鋻於全球經濟復蘇前景不明朗所衍生的種種風險,建議中國金融機構加強對“走出去”企業的相應服務,幫助後者規避和化解風險。

  類似訴求已得到中國高層的高度關注,國務院在去年12月底發佈的一份官方聲明中表示,將加大對邁向全球化的中國企業的融資支援,而人民幣的全球化,無疑也將有利於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擴大。

  在此形勢下,各職能部門及各級政府對“走出去”企業的扶持力度也在加大。以廣東省為例,該省商務廳一位負責人向中新社記者介紹,廣東省正通過境外合作園區等模式,將整個産業體系整體打包“走出去”,促進粵企的國際化進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