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在田間地頭揮灑餘熱

  • 發佈時間:2015-08-07 02:31:2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李傳君

  引領一個打工仔投資兩三萬元,幾年後每年獲利幾十萬元;成功將喜高溫耐旱的印度辣木引進到四季分明雨水眾多的嘉陵江流域;通過各個品種相互嫁接培育出彩色紅薯……

  乍一看,以上成果像是政府機關或科技部門的政績,而這恰恰是一個縣退休後的科技工作者或科技愛好者們做出的成績:迄今他們共為當地創造出20多個農業品牌。

  2009年9月,四川省蓬安縣組建老年科協以來,老同志們本著為“政府拾遺補缺”的宗旨,將自己的餘熱在田間地頭升溫,為農民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贏得了很多點讚。

  退休了咱們再到農村去

  龍興明是蓬安縣老年科協會長,同時兼任該縣老幹部自願服務團副團長,退休前擔任縣政府助理調研員,追溯他幾十年的工作經歷,他是從最基層一步一步幹起來的。

  1971年,19歲的龍興明就當了生産隊長,“在那個缺衣少吃的年代,糧食問題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帶領全生産隊搞雙季稻,畝産達到600斤,被地區表彰為‘農村科技優秀人才’。”

  之後,龍興明得到提拔,從生産隊長到大隊長、公社副書記、書記、區長、區委書記、縣鄉鎮企業局長等職位升遷上來,一直沒有脫過“農”字,對三農工作充滿了深厚的感情。因此,老年科協成立時,大家一直推舉他為會長。

  “成立之初,我們就定下工作的主要方向,只為政府拾遺補缺,追求實效、不圖虛名。”龍興明説。於是,老年科協下發了1000張問卷調查,得到的反饋是農民十分歡迎老同志下鄉服務,一些返鄉打工仔們尤其渴望有人給他們提供創業引導和幫扶。

  “那我們就到農村去!”最後,老年科協抽出40個老同志,決定先期幫扶新園鄉踏坡梁村和玉牛坡村兩個村,尤其針對那些有一定經濟實力,有發展産業願望的青年創業,同時幫扶20戶貧困戶逐步脫貧,並支援新園鄉10個困難學生完成學業。

  這幾年,老年科協共為農民送去價值6萬餘元的肥料、價值6萬多元的種子,共為40多位貧困學生送去5萬多元現金,這些資金來源於老年科協節約的工作經費和老同志的個人捐助。

  荒廢梨園枯木又逢春

  踏坡梁村有一塊50余畝的梨園,樹壯葉茂,枝葉間綴滿指頭大的果實。“原來這一塊梨園屬於集體,品种老化,幾近荒廢,現在的經營業主唐力青在我們的幫助下,每年可産30萬斤愛宕梨,且銷路很好。”龍興明説。

  唐力青原在深圳打了7年工,手裏有近4萬元積蓄,2010年時準備回家搞點副業。“有沒有想承包點土地?”老年科協的同志主動找到他。“想!就是沒有技術。”“不要怕,我們給你提供技術和品種。”有了老同志這樣的話,唐力青決定承包那片梨園。

  老年科協為唐力青引進了愛宕梨,並送他價值1.8萬元的肥料,親自組織人員嫁接、施肥,第二年又利用新枝育苗,最終改造出一片擁有7000多株愛宕梨的園子。

  2012年唐力青的梨園産梨兩萬餘斤,2013年10余萬斤,去年一下子達到30萬斤!按1.8元一斤批發給超市,毛收入有50多萬元,刨去成本,純利幾十萬元。

  隨著産量逐年上升,銷路成了問題。通過老年科協為其奔走,縣上專門舉辦了農超對接活動,號召全縣的超市多銷本地産品,唐力青的梨子順利地進入了超市。

  “去年採摘季節,上百名老同志到我的梨園幫忙摘梨,第二天一大早一萬多斤梨運進城,而超市還沒開門,他們又組織一些老同志在超市門口幫忙接貨、守貨,前後忙碌了10余天,總算幫我銷售完了。”唐力青感激地説,“他永遠也忘不了老同志們的雪中送炭!”

  眼看唐力青種梨掙了錢,2012年,臨近的玉牛坡村張德勇主動找到老年科協,也要求種梨,而他的幹勁更大,一下子拿出5萬多元積蓄,承包了200多畝坡地。

  老年科協為張德勇請來四川農業大學的專家實地考察論證,最終選定翠冠梨作為發展品種。2013年春節,老同志們從成都龍泉驛為張德勇買回苗,當年栽上就開花結果了。

  之後梨樹每一個重要的生長週期,老年科協都要組織人員去幫忙修剪、拉枝。“今年的套袋工作也是我們幫忙做的。為讓樹長得更好,頭兩年我們建議不留果,今年可以採摘了,預計有4萬多斤産量。”龍興明説。

  立志培育更多的本地品牌

  近年來,渾身是寶的辣木很受熱捧,但一般認為辣木只適宜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生長。蓬安縣位於嘉陵江流域,四季分明,雨水眾多,辣木能在這裡栽植成功嗎?南充市農科院一些專家都肯定地説:“那絕對不可能!”而這樣的“神話”被蓬安縣老年科協變成了現實。

  2012年12月,龍興明到攀枝花參加全省老年科協工作會,第一次看到辣木,他買回來2兩種子,試種了幾十平方米的一小塊地,“栽下幼苗當年就長到4米高,綠油油地很是喜人,哪知到了冬天,便陸續死去。但奇怪的是,還是有一些樹奇跡般地活了下來。”龍興明説,“正當大家高興的時候,可到了第二年,那些活下來的樹只開花就是不結籽,要想在蓬安大面積推廣,眼看就要泡湯。”

  但這些老同志不甘失敗。通過廣泛查閱資料和反覆摸索實驗,最終克服了越冬和結籽的問題,至於用什麼辦法克服的,龍興明笑而不答稱要保密。今年,他們鼓勵大學畢業生龍俊宏流轉了10余畝地,全部栽上了辣木,接下來的計劃是深度開發辣木系列産品。蓬安縣是司馬相如的故鄉,老年科協準備為辣木系列産品註冊“相如辣木”系列商標。

  上世紀80年代,蓬安縣農業局有個紅薯專家曹汝文,2010年,已85歲高齡的曹汝文被老年科協請出山,繼續從事紅薯研究。於是,曹老樂此不疲地挑起重擔,把自家陽臺當成試驗田,把南充市幾十種紅薯品種集中在一起,相互嫁接,最後培育出一種彩色紅薯。

  “我們這個彩色紅薯有所不同,就是一根紅薯不同段呈不同顏色,不管是蒸、煮還是生吃,口感都特別好,通過南充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檢驗,其各項營養指標均高於其他紅薯。”曹汝文興奮地説。幾年時間,曹汝文共培育出多個紅薯品種,創立了“蓬薯”系列10余個品牌,共贈送給10余個鄉鎮20多個村4000多戶農戶種植,畝産均在3500公斤以上。

  龍興明表示,今後大家還要立志培育更多的本地品牌,為更多的農民開創致富途徑。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