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都不願意來, 現在都不願意回”
- 發佈時間:2015-08-06 01:00:04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最初,在北京海淀中關村的人才不願意過來,現在卻不願意回去,我還要勸他們回北京。”在秦皇島恒業世紀的新廠房裏,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顏虎生説著從北京海淀到秦皇島發展半年來的變化。
去年12月,從事消防應急産品研發的海淀高科技企業恒業世紀,把約兩成的生産研發環節拓展到秦皇島。佔地40畝的新廠房計劃建設7條生産線,公司37個人中有5個人是從北京過來的。“公司現在北京承擔主力研發,秦皇島負責創新鏈上的裝配。”
“我們在這兒更接近客戶,節約成本。”讓顏虎生更確信“來對了”的是人才對當地環境的評價:當地政策、物價、住房、教育、交通都“很給力”。
一個是全國科技創新資源最為密集的區域,一個是擁有産業基礎的沿海開放港口,一年來,以協同創新為紐帶,北京海澱區與河北秦皇島對接了50多個科技創新項目,促成一批創新企業開拓京冀兩地新空間。
在中科百捷副總經理杜華明看來,兩地“創新鏈”的打通則更有吸引力。“中科院的能效管理創新成果可以在秦皇島轉化落地,這兒有政策、資金、孵化環境,公司還買了兩千多平方米的新辦公室,我們計劃等成果更好地‘落地’後,推向新三板。”
創新成果需要更廣闊的市場,千方科技副總經理賀經鵬對此深有感觸。“我們計程車、公共交通資訊技術研發成果誕生在海淀,秦皇島則給成果提供了重要的市場。”
賀經鵬説,兩地政策支援下,秦皇島3629輛計程車將免費安裝資訊系統,實現一鍵報警、靈活調度等。未來,公司將在此建設研發中心、産業園,並建設北方片數據中心……
一年多來,已經有50多位類似的企業“選手”,依託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的靈活機制,向協同創新的目標全力衝刺。
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管委會副主任孟涵説,2013年起,園區內不少創新企業開始了京津冀區域內的産業轉移與對接。“那時候,企業的探索很急迫,卻又是零散無序的。於是兩地政府開始了以園區為載體的産業對接探索。”
2014年5月12日,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正式成立。中關村核心區數十所高校、百餘家科研院所、各類實驗室和研究中心等優質創新資源開始輻射秦皇島。
“然而,完全靠産業轉移,很難形成協同創新。”孟涵説,關鍵是要給産業鏈、創新鏈打造完善的平臺。
於是,兩地進一步打通政策,成立分園合作共建機構,“一事一議”推進項目落地,並調動産業聯盟、行業協會等力量,健全産業有序轉移的服務機制。
“可光有企業、産業對接還是不夠,創新企業落戶其他區域,往往面臨一堆問題,難免會有水土不服。”北京海淀漫遊世紀科技孵化器總經理關耀渠説,創新創業離不開一系列的配套服務,這就需要“把中關村搬過來”。
現在,海淀的漫遊世紀孵化器模式也落地秦皇島,一個3萬平方米空間的科技創業孵化器“e谷創想空間”正加緊裝修,迎接創業者。
“感覺這裡和在海淀中關村一樣,漸漸也開始擁有創業氛圍、生態。”搶先入駐的創業者魏炳林如是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